淺談兩宋時期的戰場劍,劍真被刀取代了?

「百金戰袍雕鶻盤,三尺劍鋒霜雪寒」,劍這種兵器自古以來就被中華民族賦予了特殊的含義,被稱為「百兵之王」。自先秦以來,劍就被作為一種重要的兵器而運用到戰爭之中,並作為一種重要武器而大量裝備。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劍似乎自漢代以後就逐漸離開了金戈鐵馬的戰場,取而代之的則是以環首刀為代表的單手刀,如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唐刀」也是由其發展而來,那麼事實到底如何呢?

▲唐刀與漢劍,兩種當下最火爆的華夏兵器

其實,在唐朝滅亡後到元朝建立前這一段時間,曾經隱退戰場的劍再次回歸了戰場,並成為了各政權麾下將帥士卒們的重要武器,甚至就連遼、夏、金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也會用劍武裝軍隊,其中西夏更是以「夏國劍」聞名四海。在影視作品中,游牧民族所經常使用的彎刀和衙役官差所攜帶的牛尾大片刀,前者要到南宋時期才出現,後者則要等到清代末期了。

▲在影視作品中經常登場的馬刀和牛尾刀其實在兩宋時期的中國還不甚流行

劍在兩宋時期的「復興」,究其原因,與兩宋時期的戰場形勢是分不開的。經過了中唐以來中原王朝的持續衰落,關乎騎兵這一重要兵種強弱的主要產馬區——隴右地區已被異族侵佔,中原地區喪失了獲得足夠戰馬的渠道,騎兵也隨之衰落了。

▲隴右地區亡於異族,使中原王朝喪失了建立強大騎兵的物質保障

騎兵的衰落,導致與騎兵有關的武器在軍隊中的裝備也隨之減少,反之步戰武器則逐漸增加。刺擊類兵器因此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劍因此重新成為了軍隊中的重要武器。

▲一把現存的宋代鐵劍

劍在兩宋時期復興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重甲時代」的來臨。隋唐以來,中原王朝的各種先進技術隨著與周邊民族的交流不斷向外傳播。在統治者的支持甚至鼓勵下,中原周邊各少數民族的手工業水平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宋代重甲

手工業發展的一大表現就是冶金業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武器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鋼鐵兵器、甲胄的裝備越來越多。與兩漢時期相比,因為周邊民族冶金水平低下所以漢朝軍隊可以「以一當三」甚至「以一當五」的時代,可以說有了天壤之別。

▲唐朝以後,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相繼裝備更精良的裝備

通過對現存的遼代冶鐵遺址的考察,可以發現遼朝的冶鐵工藝相當成熟,遼朝工匠已經掌握了建設煉鐵高爐的技術。並且,根據對殘留下來的鐵渣的分析,遼朝工匠會對生鐵「炒煉」以進行二次加工,可見此時遼朝工匠可能已經掌握了「炒鋼」的技術。大量出土的遼代農具和鐵製品,也間接說明了遼代冶鐵業的發達。

▲遼代冶鐵爐遺迹

面對越來越多的甲胄之士,持刀揮砍往往難以對其造成什麼傷害,唯有刺擊甲胄的縫隙方能對其造成傷害。因此,雙面開刃、相對輕靈而適合刺擊的劍,重新進入軍隊的裝備序列也就不難理解了。在長兵器無用武之地的甲士混戰中,劍這種輕便靈活並且能直擊要害的武器,往往會獲得歡迎。其原理,類似於板甲興起後刺劍在歐洲的勃興。

▲宋代持劍天王像

根據宋代兵書《武經總要》的記載,北宋時「近邊臣乞制厚脊短身劍,軍頗便其用」。因為混戰中,長度過長的劍反而不善於靈活使用,長度較短才能靈活使用,擁有較厚的劍脊則是有利於增強劍的強度使其不易折斷。可惜因為蒙元入主中原後,大量銷毀漢人兵器,導致這種劍存世極少,對了解這種厚脊短身劍的真容有了一定困難。

▲《武經總要》中描繪的劍

好在這種厚脊、短身劍在宋朝的大敵遼朝的墓葬中也有發現,在霍林郭勒遼墓出土的一件遼代鐵劍就是類似形制。其劍尖為三角形,橫剖面為菱形,劍身寬3厘米,厚1.2厘米,全長53厘米。遼聖宗時,聖宗命漢人劉遂教授駐紮在幽州的神武軍士兵劍法,可見為了應對宋軍的劍士,遼軍也有樣學樣,培養自己的劍士軍隊。

▲現存的遼代鐵劍

因為劍在唐末以來的地位上升,很多有志于軍旅的兵將甚至文人都爭相學習劍術,並以高超的劍術揚名立萬。如北宋初年的大將王彥升就以劍術揚名,也因其劍術高超,獲得了一個「王劍兒」的稱號。真宗時,代州有一名叫李光輔的進士善於劍術,宋真宗還對其予以表彰。

▲宋代繪畫《朝元仙仗圖》中描繪的宋劍

因為劍術在步戰中的優勢,劍術高超的人往往能夠「以一當十」。北宋武將桑懌善於用劍,早年桑懌在郟城的時候,遇到郟城縣尉緝拿強盜的隊伍,桑懌與其同行。結果到了強盜的巢穴時,縣尉退縮了,桑懌便一人拔劍衝進賊巢,殺死數個強盜後,剩下的強盜就全部投降了。將這些強盜送往官府後,桑懌聽聞附近還有強盜,便一人去追繳,結果幾番下來,臨近州縣的強盜一掃而光,桑懌也因功被升為郟城尉。

▲現存的宋代隨葬品劍

當然,宋代的劍除了用作實戰兵器,有時還被拿來作為表演的道具來威懾敵軍。宋太宗親征北漢時,宋軍很快就打到了北漢國都太原城下並開始了圍攻。宋太宗挑選了數百精兵,教授他們劍舞,在太原城下表演,城中的北漢人看到宋軍劍舞,無不膽戰心驚。所謂劍舞就是繼承自唐代的「飛劍術」,具體表現為將劍擲向高空,再以各種姿勢接劍,在旁人看來驚險無比。圍攻太原時,恰逢遼朝使節前來,這番表演讓遼朝使節也目瞪口呆。

▲攻城與劍舞表演,在宋軍的雙重打擊下太原最終被攻克

隨著蒙元王朝的建立,劍在軍事上的發展又再次陷入了低潮。一方面因為蒙元以強大的騎兵集團獲得天下,適合步戰的劍對於蒙古人來說泛用性不強,所以裝備量很小(一些劍術高超的蒙古勇士但是樂於在步戰時使用劍作為武器,但是數量較少);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種新的既適合刺擊又適合劈砍的武器已經出現了,這就是在明、清兩代將近五百年的時間裡一直作為軍隊中重要兵器的雁翎刀。「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這首明朝嘉靖皇帝寫給重臣毛伯溫的詩讓很多了解的或者不了解的人,都知道了雁翎刀的威名。

▲現存的館藏雁翎刀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長編劄記 一
你一定愛看的極簡北宋史(四):大家一起來折騰
古典時代的作戰計劃的草擬和制定(一)
宋代的樞密使是幾品官?

TAG:宋朝 | 冷兵器 | 战争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