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尾ζ巨大星斑驅使恆星風呈現螺旋狀結構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Tahina Ramiaramanantsoa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期發現:超巨星(supergiant)表面的星斑(spot)會驅使這些超巨星向外發出的恆星風(stellar wind)變成一個龐大的螺旋狀結構。
大質量恆星數量稀少,通常位在雙星系統(binary system)或聚星系統(multiple system)中。大質量恆星的演化會製造出地球上所有生命組成所需的重元素。在它們生命末期,會發生劇烈的超新星爆炸,將大量物質拋入星際太空中。若沒有這些劇烈的超新星爆炸事件,我們的太陽系將無從誕生。
船尾座Zeta星(ζ Puppis或簡寫為ζ Pup,中名「弧矢增廿二」)是顆已演化到後期的大質量恆星,也是知名的超巨星,質量高達60倍太陽質量之多。但它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是沒有其他同伴的大質量「單星」,獨自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賓士,大約相當於子彈速度的60倍。有天文學家認為它很可能是被雙星或聚星系統甩出來的,速度才會高得驚人。
透過BRITE(BRIght Target Explorer,亮天體探索衛星)奈米衛星網的監測,這些天文學家取得長達6個多月的船尾ζ表面亮度變化資料,並且也取得好幾個地面專業和業餘觀測站的恆星風監測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船尾ζ的表面亮度和恆星風都有1.78天的變化周期;這個變化周期反映出的是船尾ζ表面有個巨大而明亮的星斑,隨船尾ζ自轉的結果,而船尾ζ的恆星風也受到這個星斑的影響,在大尺度空間範圍中呈現螺旋狀結構,稱為「共轉交互作用區(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CIR)」。
從船尾ζ恆星風發出的一條特別的氦離子譜線的偵測結果,很明顯的可以看到一些由亮星斑造成的CIR旋臂所構成的S型圖樣。此外,除了1.78天的周期性,這些天文學家clump還偵測到船尾ζ表面亮度有時間尺度僅數個小時的零亂變化,和CIR內向外傳播的恆星風裡,某些密度特別高的局部團塊(clump)有強烈相關。恆星表面和恆星風團塊的本質都不規律,但船尾ζ的研究結果,卻是天文學家首度獲得表面變化和恆星風團塊有相關性的直接證據。
關於大質量恆星的表面變化和恆星風變化或許有關聯性的議題,其實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被提出,但無法證實。這是大質量恆星研究的重大突破,之前即便已有數架太空望遠鏡和眾多大型地面望遠鏡已經在運作,但要是沒有BRITE奈米衛星網和業餘天文學家的協助和貢獻,這個研究成果絕難達成。
不過,對於船尾ζ表面亮星斑的起源和表面亮度凌亂變化的成因迄今不明。而這正是Ramiaramanantsoa等人下一步要努力的課題。
資料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10/171024115613.htm , 2017.10.24, KLC
轉自: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736
推薦閱讀:
※關於疏散星團中紅巨星自轉軸互相對齊的進一步介紹
※你見過星中星沒?結果絕壁是絕美無比!
※天文學家在嬰兒恆星吸積盤的大氣中發現了可構建生命的複雜有機分子
※《科學》公布:蜘蛛星雲驚現一大波大質量恆星
※為什麼星系大多是盤形的,而不是球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