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失去正常生活的「暴食症」?| No! 有一種叫「我不能讓父母失望」的包袱,正在拖垮你!

原創首發自公眾號【心食解構】專註暴食症療愈、瘦身解決、心靈成長。|

讓我失去正常生活的「暴食症」?| No! 有一種叫「我不能讓父母失望」的包袱,正在拖垮你!

1 個案摘錄 | 家書

該個案畢業於一所世界名校,本科和碩士獨自留學國外,典型的承載父母重望,從小就很獨立、很優秀、懂事的類型。

是第五年沒在家過年了吧,今年從倫敦出發,繞了地球一圈,終點,在某一瞬間,還是決定回家。

是的,夢曉很大。我以為時光荏苒,從前會在周日返校,下車轉身流淚的下朋友,已經該成長到無堅不摧,百毒不侵了吧。

在北美遼遼大地,暢遊馳騁,在英倫闌珊燈火,走馬觀花。我知道,世界更大,因為我試圖用足跡丈量過,我有一個遨遊世界的夢想。

然而世界大到,茫茫前路,浩海星辰,我覺得我會被吞沒。

我需要回到原力之源,來補充生命,捍衛理想。

這些年,掙扎在急於成長的理智與孤獨脆弱的感懷中,常常迷失了自我,也模糊了歸路。我感恩有人不離不棄,引我走出迷途......

2

那個阻礙你真正強大的「包袱」

每次拿起個案檔案 [每人1本,封面上標註著她們的學歷],隨意拿起來一本,都是重點名校,有中國名校的,也有世界名校的,升起一種心疼的感覺。

大部分找到我的個案,都快到了崩潰的邊緣。她們很優秀,很獨立,若不是無助到了極點,實在撐不下去了,大概也是不會輕易求助的。

讓我深深觸動的一點是,她們有一個突出的共性,便是:

「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父母的期待,為父母爭光長臉,得到父母的認可,讓父母感到幸福。」

這看起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這在中國,是一個普遍現象,它是被讚揚的。

然而,我看到很多人,因為背負的這個「孝順」的包袱,丟失了自己的幸福。

與其說孝順,不如說是「討好父母」更精確一些。

因為某些原因,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感覺到愛,更別提無條件的愛了。

更多的是有條件的愛:「你成績要好,要懂事,要會幫我們分擔,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所以她們拚命的努力,想讓父母滿意。

而父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他們好像覺得自己的孩子,潛力是無限的,還可以更努力,更上一個台階,好像永遠都不夠。

而傳統的中國父母,習慣用施加內疚感的方式,來「催長」孩子。「你看我們為了供你,多麼不容易,多麼辛苦,你要不爭氣,怎麼怎麼......」

這簡直就是個巨大的魔咒,它甚至可能毀掉你一生的幸福。

原生家庭的影響,在阻止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發現很多暴食的個案,都有把剩下的食物,一次性撐完的習慣,不管是飯菜,還是零食。

明明吃飽了,還要把飯菜撐下去。因為不吃完,就會覺得浪費,會內疚。

是的,不浪費的確是優良的傳統,我們讚揚它,但對於一個飲食失調的人,本身對饑飽、吃多少食物都失去判斷的人,這個習慣無疑是需上加霜。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剩飯行為,都能感覺到深深的內疚,有種對不起父母的感覺。

延伸到其它方面,我們根本不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感覺就像在背叛父母。

小到我們的穿衣打扮,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大到我們找什麼樣的伴侶,父母都極度干涉,按照他們的期待,希望孩子像木偶一樣執行。

一旦沒達到他們的期待,就會用「我們為了你付出了多少,吃了都少苦」等方式,讓你感到內疚,你本來要跳脫出他們干涉的軌道,因為一次次強烈的內疚感,被拉回來,慢慢的失去獨立性。

父母教給你的,往往是以「匱乏式」的心態,通過不斷努力去獲得一席之地。

如果恰好你出生於一個家庭不算太富裕的普通家庭,或者是父母從貧窮打拚致富的情況,父母那種「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哲理,將是限制你的枷鎖。

他們會盯著你,就像監工盯著幹活的奴隸,絕不讓你偷懶。不同的是,他們帶著「我是為了你好,為了你以後過好日子」的名義。

就像曾經,我的母親習慣了我拿一等獎學金,一旦我拿了個二等,她就會生病好幾天,因為生氣我沒好好學習。

當我參加工作以後,他們希望看到我很忙碌的樣子,最好是周末加班,他們會更欣慰,因為這彷彿是我很努力的標誌。如果我休息幾天,他們會很不舒服。

因為他們的觀念里,成功的人都是很能吃苦的,你休息別人就在進步,你就會落後。他們可以在我加班到12點的時候,開著電視,熬著不睡,等著給我熱吃的,而感到滿足。

一旦我玩,他們的眼光、臉色、口氣,就帶著深深的失望,然後一次次的回顧他們過去不容易的日子,來刺激我更「拼」。

伴隨著的,還有拿著周圍的人跟我對比,某某某怎麼樣了,又開了公司了,又在哪兒買房子了......

這些是作為中國父母,普遍的期待,希望孩子有本事,爭氣。最好是跟親戚、鄰居炫耀炫耀,那才好。

其實,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態。

但如果我們以為按照他們的期待,來過自己的一生,真的是一種悲哀。這真的不是孝順。

所謂的孝,首先你要過得幸福。

而父母給你注入的「匱乏模式」,如果你沒有覺知,它對你的影響將可能導致你「匱乏的一生」,永不知足,達到了目標也沒有幸福感。

3

學會讓父母失望

匱乏感的代代相傳,是可怕。我也曾一次次的被父母施加的內疚感,拉回去。但我要過自己的人生,必須逆襲原生家庭給我的捆綁。

學會讓父母失望,便是踏出的第一步。

當你開始自己做抉擇時,一貫干預你的父母,必然是要失望的。

從原生家庭的模式脫離,我們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來突破這個障礙,的確,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為了卸載掉他們心中期待的我,做我自己,放下身邊人對我這個身份(獨立、好強、優秀、能幹的女強形象)的認同,我有過大半年的重度抑鬱。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曾慣予我各項「罪名」:好吃懶做、敗家子、不爭氣。朋友覺得我變了,不像以前那樣積極開朗了。

事實是,我只是回歸到了本來的樣子,我不是強大,我也有脆弱。

我不用再在別人面前偽裝成正能量,偽裝成老好人,我也不再討好別人。

我開始低頭臣服,允許自己做一個平凡人。我想要簡單的幸福,真真實實的活著。

這個期間,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從小到大就愛擔事的我,要開始承認我弱了,承認有些事我擔不了了,承認我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成功了。

要想成長,有時候是需要「狠心」的,尤其對於一貫懂事孝順的我們,的確是挑戰的。但是這點不破,你難以幸福。

我甚至「無賴式」的對父母表明:我就這樣了,我就平凡了,你們不愛就算了。

承認自己可以平凡,把別人的期待先放下,我們才能輕裝上陣。

無能,即大能。

直到現在,我可以不用朝九晚五上班,我可以想睡懶覺就睡到自然醒,可以想玩就隨時出發,跟身邊的人比起來,就是個「無所事事」的閑人。

我的父母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對我是失望的,反而有一種妥妥的放心。

因為我的成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成長。他們的觀點想法、價值觀都在改變,他們也開始真正享受生活。

我可以跟父母在飯桌上,談論生死問題。他們不像以前那樣跟別人比較,而知足的享受當前的生活。

我依然沒有像曾經的夢想那樣,給他們買一個別墅什麼的;我甚至沒有按照他們的期待,完成很多事情。

如今,他們只覺得自己的女兒知道自己要什麼,主見堅定,無論我幹什麼,或是怎樣的生活方式,他們再不干預。

當我徹底讓父母失望那段時間,他們的確不好過,看到我就厭煩(哈哈),但是,我們要清楚,父母雖是長輩,他們也需要成長,他們的很多觀念是受限的。

我們只有先脫離他們給的觀念牢籠,成長自己,讓自己有幸福的能力,最後,我們才能真正的敬孝,而不是義務上的孝順。

很多人,其實對父母是沒有真愛的,只不過是道德認為應該孝順。

當我們自己培養出自愛的能力,我們扔掉那些束縛,先去成長,去發展,更容易獲得成功。

有一天,我們才能更好的回報給父母,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食糧。

作為一個「非主流的」心理諮詢師,我經常給學員講我的經歷、故事、體悟,以及突破的方法。

有的時候,真的巴不得把我所得,都灌進她們的腦子,沖洗她們執著的觀念,我真的希望大家不再走彎路,丟掉那些沒用的折騰。

只有把父母的命運交還給他們,我們才能輕裝上陣,幸福的同時,更容易的成功。

今天給大家一個有力的心靈練習:

「我同意」的練習

https://www.zhihu.com/video/911271519370489856
推薦閱讀:

暴食女孩 | 李子勛心理訪談
我想寫下一個 (催吐患者)的自白。有人想看嗎?
Audra的十個減肥小貼士

TAG:暴食症 | 进食障碍 | 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