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啥,誰還沒個拖延症,但然後呢?
我們都以為拖延只是懶,卻沒想過這背後也與經濟和理財有關,我最近一期在《嘉人》上的專欄,就來聊聊拖延症你不知道的那一面。
本文首發於《嘉人》10月刊
我畢業後一直在金融機構工作,直到後來創業做理財教育,成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習慣了數字化表格化的思維邏輯,對項目的過程式控制制進度,準時提交工作結果這樣的工作狀態。
自從開始在嘉人雜誌寫專欄,我卻陷入了以前沒有過的不適應。
每月定好的截稿期是提前就知道的,明明就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選題、思考、動筆、完善、交稿,可卻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寫稿,在最後截稿日那天交付。
到了下一個月,又陷入這樣的循環。
難道我也患上了傳說中的拖延症?
仔細想想,其實生活中我是個頗為自律的人。可即便如此,我也有一直想做,但卻始終沒有開始的事情。
比如為了出行更便捷,我一直想抽時間學車。可這件事情我喊了2年多,卻遲遲沒有開始,連去駕校報名的動作都從未做過。
經濟學一直在強調追求效率,而拖延顯然對效率無益。可我們為什麼還會拖延呢?
於是我打開網頁,搜索了關鍵詞拖延症。跳出來第一條就是,拖延症怎麼辦?看來大家都為此困擾不已。
有個故事可以安慰到你我。
多年前,美國一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面對了一個極其簡單的任務:他當時在印度常駐出差,有個同事來看他,在他住處落下了一箱衣服。
喬治想把衣服給同事寄回去,可是印度當時的體系很拖沓,這件事也許會耽誤他一些時間。於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推遲這件事,他多次在待辦事項上寫上了他要出去郵寄包裹這件事,但他始終沒去做。
猜猜他花了多久才最後完成這件事?
八個月。是的,他拖延了八個月,最後是因為他的另一位同事需要郵寄東西,他才把自己的包裹交付出去。
日後這位經濟學家寫了著名的論文《拖延和順從》,從此將拖延症引入了學術討論範圍。各位專家們也從很多角度討論了拖延症的原因與應對方式。
其中對普通人比較有用的是,行為經濟學中提供的雙曲貼現模型中,有一個點叫「時間貼現」。講的就是個人對事件的價值估計,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會下降的心理現象。
簡單說來就是,面對兩種選擇,一種是報酬較多卻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獲得,一種是報酬較少卻能較早獲得,人會往往不理智地選擇後者。
因此在生活中,人們也會傾向於選擇去做一些即時滿足的事情,而不去做一些更重要卻見效很慢的事情。於是,拖延症便形成了。
不要小看這一個小小的拖延行為,從小孩子的棉花糖試驗,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為拖延症而不做的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比如體檢、健身、閱讀、吃藥等等),拖延在很多時候都阻礙了我們過上我們理想中的生活。
看完這些後,我給自己設立了一些方法,來解決我的拖延問題。
01
任務分解
我們往往只有一個抽象的目標,比如我要減肥,我要學會開車,我要寫完我的專欄等。
對目標做簡單的任務分解,其實能讓我們更好地向目標前進。以減肥為例,減掉10斤的目標特別抽象,往往我們開始了沒幾天就放棄。不如改成每頓遲到三分之二飽,每天走12000步這樣切實可行的任務分解。
02
設立補給站
跑過或者看過馬拉松比賽的人都知道,在漫長的42公里多的路上,會分時段有補給站提供跑者。
我們在實現長遠目標時,也可以給自己一些即時反饋作為鼓勵。例如優秀的健身教練會告訴你,減肥過程中適當地給自己設置欺騙日(cheat day),會更有效地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03
分清目標和願望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目標是可執行可達到的。
而願望,往往可以異想天開,天馬行空。
別把心裡的願望當成了目標,那可能只能讓你我陷入沮喪,永遠到達不了了。
有句話是,我們都誇大了一年時間能發生的改變,而低估了五年時間的力量。
相信我們都能慢慢地接近我們的目標。
而如果拖延症實在控制不了呢,也可以暫時放過自己,接納我們原本的樣子。
畢竟,我寫完這篇專欄的時候,又到了截稿日了。
來留言聊聊你有沒有拖延症,又是如何戰勝拖延症的吧。
如果覺得文章有消解你拖延的焦慮,也記得給我們點個贊哦~
http://weixin.qq.com/r/X3W_pnnEkyTsrT3F9yB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很多年輕人不認可家庭的和睦與人生的平淡是一種成功呢?
※Scalers:堅持寫作1000天,我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看見心,看見光
※我來知乎都一年啦!好快啊!愛你們!
※Scalers:為了成長,再努力多做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