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149 個凱文·凱利一起參加《奇葩說》,他們會辯論什麼?
1981 年,著名的出版人、「第三種文化」領軍人約翰·布羅克曼成立了一個名叫「現實俱樂部」的組織。到了 1997 年,他把「現實俱樂部」搬到了網上,更名為
Edge。每年,這個 Edge 網站都會提出一個「年度問題」,然後邀請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來進行跨學科的討論。2010 年的年度問題是「互聯網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嗎?」
毫無疑問,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你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商業模式和知識版圖。只不過直到今天,人類廣泛應用互聯網的時間還不到 30 年,差不多只有一代人的時間。
那這一代人的時間,互聯網有沒有成功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呢?如果改變了,是讓你的思維變得更優秀,還是變得更淺薄?
在這 149 個回答者中,包括《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失控》和《必然》的作者凱文·凱利、《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TED 大會創始人理查德·沃爾曼、維基百科的創始人拉里·桑格,可謂是群星閃耀。
而他們的回答結集之後,就變成了一本書,叫做《人類思維如何與互聯網共同進化》。
這本書可能和以往你看過的其他書並不相同,因為這是一本無數觀點交鋒而形成的書。
想像一下,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奇葩說》的辯論賽場,149 位辯手先後發言,針對同一個辯題發表意見。而且這場辯論不止是正反雙方,在 149 位回答者中,有 55 位認為互聯網的出現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好,有 27 位認為互聯網阻礙了我們的思維,有 29 位認為互聯網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可是是向更好的方向還是更糟糕的方向,還不能下定論。最後,有 38 位認為互聯網的出現雖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變化,但是還不足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是不是覺得有些複雜?然而,不論持哪一種觀點,大家都不否認,互聯網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難以忽視的改變。
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四個最重大的影響:知識共享、全球協作、社交過載、記憶外包。
我們先來看互聯網在人類思維層面帶來的第一個變革:知識共享。
互聯網讓信息的交換變得無比便捷,從而使得全人類的知識得以共享,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個共通的人類知識庫。不少人認為,知識的全面共享,會讓人類的思維更加進步。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管你是一個學習者、一個研究者還是一個思考者,人類共同的知識庫都會為你提供巨大的便利。
對一個學習者來說,互聯網給你帶來的是更平等的教育機會。在過去,受到地理和經濟的制約,教育的發展是極度不均衡的,優秀的學府和優秀的教師永遠是稀缺的,歷史上就有很多天才被埋沒的悲劇。比如,20
世紀初印度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原本只是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孟買的小職員,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寄給了劍橋大學的數學教授哈代。哈代看到了拉馬努金的數學天賦,安排他來到劍橋學習,並竭盡所能地挖掘他的天賦。遺憾的是,文化的衝擊和糟糕的身體狀況,使得拉馬努金 33 歲就英年早逝。如果拉馬努金活在今天,他完全不需要跋涉萬里到英國,在印度的家中,就能接受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並且和全世界分享他的成果。對一個研究者來說,互聯網會讓你更容易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在知識得不到充分共享的時代,有很多研究者同時在做著相同的研究,發明著相同的工具,證明著相同的定理,站在整個人類知識界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對於人類智能並不高效的利用。在互聯網時代,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可以了解到自己研究領域的最前沿動態,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可以分享他人的工作成果,從他人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得經驗教訓,在他人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研究者們以往是各自為戰,而今天轉變成為一股合力,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將不可限量。
對一個思考者來說,互聯網會幫助你不再拘泥於自身的領域,擁有更廣闊的視野。互聯網不僅促進了學科內的知識共享,也讓不同領域的思考者跳出自己固有的領域,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外汲取營養,廣泛而全面地考慮新的想法。互聯網變成了每個人桌面上的信息「粒子對撞機」,不同領域的思想碰撞之後,產生新的想法。這大大促進了跨專業的研究和交叉學科的發展,也使得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維度,思考更大的問題。
但與此同時,也有學者認為,知識共享反而會讓人類的思維退步。
你可能會問:更多的知識怎麼會讓我的思維退步呢?《黑天鵝》的作者,著名的風險管理理論研究者塔勒布教授就認為,知識共享造成了每個人接收的信息過剩,在這個眾聲喧嘩的世界,信息的「可預測性」反而降低了。如果你有一塊已經壞掉的手錶,它至少每天有兩次是準時的,可是如果你有兩塊手錶,你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準確的時間是什麼。互聯網的出現,就像是在你面前擺著無數塊表,這就是信息的「可預測性」降低了。
比如 2008 年的經濟危機,全世界有 100 萬人從事與經濟學有關的工作,但只有極少的人意識到會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什麼會這樣呢?恰恰是因為信息的大量傳播,使得我們這個世界趨於極端化,也就是所謂「黑天鵝」事件的比例大大上升,這樣的世界更複雜,更不穩定,也更難預測。
《必然》的作者,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凱文·凱利認為,知識的全面共享使得信息的更新速度過快,造成了知識的不確定性加劇。我們今天相信的事實,可能明天就會反轉。我們今天獲得的知識,可能明天就被推翻,人們的知識變得更加脆弱。我們對事物的定義就像維基百科的網頁一樣頻繁地變化著,人們的思維變成流動的,「液態」的。
除此之外,還有人擔心,知識共享會使得全世界所有人接收的信息趨於統一,每個人都獲得一樣的信息,會破壞思想的多樣性。為什麼呢?因為思想家、藝術家們需要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才能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而統一的信息對於他們來說簡直是噩夢,可能會讓他們無法堅持獨創性。
我們再來看互聯網在人類思維層面帶來的第二個變革:全球協作。
互聯網讓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時區的人都可以參與到同一項活動中,人類第一次可以實現全球化的協作。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全球協作將促進人類思維的進化。
首先,全球協作使得地理位置成為智力活動中無關緊要的因素。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地理位置是制約人類協作的最大敵人。你在中國,他在美國,一輩子都不知道對方,更談不上合作。而今天,相隔萬里的人們可以共同完成同一項科學研究、商業項目或者藝術品,甚至有人開了一個腦洞,提出了「全時區工作」的概念:在地球各個時區都找一個能完成某項工作的人,讓他們以接力的形式完成同一項工作,每個人都可以保證正常的工作時間,而這項工作可以24小時不停地進行下去。
其次,互聯網的全球協作特質,使得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建立一套具有自我糾錯功能、自下而上的高質量的知識管理系統。注意,這裡的關鍵詞是「自下而上」。
為什麼自下而上很重要?因為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知識的生產者和整理者永遠是一小部分精英,即使像大英百科全書那樣,需要 4000 人的龐大團隊共同完成,與讀者相比,這 4000 人依然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而到了互聯網時代,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出現,才能讓所有人親身參與全人類的知識管理。
根據《自然》雜誌的研究,對於那些真正嚴謹的科學事實,維基百科的準確性與大英百科全書相比,幾乎是不相上下。在更新速度上,大英百科全書就完全不能和維基百科相比了。要知道,大英百科全書在
200 多年的時間裡才更新了 15 版,可是維基百科在一天之內就會產生成百上千處的變化,此外,全球協作使得互聯網上建立起對於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評價系統,藉助這些評價系統,我們更容易為自己的一舉一動來做決定。你有沒有發現,你的無數決定,都建立在網友的評論之上。大到買一所房子,換一份工作,小到今晚要看哪一部電影,要去哪一個餐廳吃飯,你都可以藉助互聯網獲得更多信息,藉助他人的評價來幫助自己做決定,你的每個決定都有據可依,也就使得每個決定都更趨向於理性。
但也有一部分回答者認為,全球協作無益於人類思維的進步。
首先,互聯網的高度參與性也造成大量低素質網民的湧入,使得高品質的內容生產模式被破壞。
其次,全球協作不僅可以用於對人類有益的工作,與之對應,全球協作讓恐怖主義和陰謀論者的合作也更加容易。你可能會問,互聯網上當然會有好人,也會有壞人,這不是五五開,不好不壞嗎?可是,人類建立輝煌的文明需要多少代人共同的努力,可想要毀滅這個世界,只需要一次機會就可以。
我們再來看互聯網在人類思維層面帶來的第三個變革:社交過載。
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個人的社交,都處在超負荷的狀態中。經過幾十萬年的演化,人類可以維持的社交上限,大致在
150 人,相當於一個村落的規模。互聯網的出現讓全世界的人被連接在一起,看看你的微信好友和郵箱聯繫人的數量,有的人一天認識的新朋友就超過 150 人。書中不少行業精英認為,社交過載的狀態,有助於人類思維的進化。
你可能會問,超負荷的社交為什麼是好事呢?因為互聯網強大的社交屬性,讓你幾乎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文化、任何背景的人交流。在這種跨越的交流中,不同思維的碰撞,將極大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而當你有了一個新想法之後,你可以把它放到網上,和全世界的人來討論,這個討論的過程,就是對自我想法的快速檢驗,會使得你對自己的觀點更自信。
同時,在互聯網這個大社交媒體之上,信息傳播已經呈現「去中心化」的趨勢。以往的媒體,不論是電視、廣博、報紙,信息的發布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是中心化的。而互聯網作為社交媒體的最大功能就是去中心化,新聞越來越多成為動態更新的用戶自製內容。個人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當個人的力量在崛起時,人類的思維將得到進步。
但是,也有人並不這麼樂觀,在他們看來,社交過載將損害人類的思維。
首先,互聯網讓我們連接了太多的信息源,從而容易陷入知識的「龐氏騙局」。
什麼是知識的「龐氏騙局」呢?就是我們對越來越多的問題即時回應,而問題在無限的問答過程中繼續增多。我們永遠是迫不及待地打開新的郵件、新的新聞、新的即時消息,互聯網時代,信息即時性使得我們接收了太多沒有營養的信息,這就像一個人攝入太多空的卡路里,反而會損傷健康。
此外,互聯網也不是一片凈土,我們已經見證了太多的網路暴力,可能一句無心的話,在網路上就會引起軒然大波,當人們被網路上的暴民傷害太多次之後,人們還是否願意在互聯網上向別人說出自己的真心話?答案也許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樂觀。
而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也不一定全是優點,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仇恨和偏見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傳播。
我們再來看互聯網在人類思維層面帶來的第四個變革:記憶外包。
什麼叫記憶外包呢?互聯網已經變成人腦的移動硬碟,我們已經把相當一部分記憶功能交給了互聯網,打開你的手機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你掌握的很多知識,你的很多想法,你對事物的評價,包括你每天的日程,可能都已經交給互聯網來替你儲存。
書中很多回答者認為,這樣的記憶外包,有益於人類思維的進化。
首先,記憶外包讓我們把更多時間放在思考而非記憶。以往的人類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理解知識,同樣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記憶知識。聰明如福爾摩斯,也必須將很多知識有意忘記,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腦容量。而到了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接入互聯網這樣一個無限的知識庫和記憶庫隨時讀取信息,我們幾乎不必再記憶知識本身,而只要記住如何讀取這條知識的路徑,甚至只是一個關鍵詞。這讓我們的大腦有了更多的空間,同時也節約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我們專註于思考。
其次,互聯網的記憶功能,更能激發我們的創造性。比如凱文·凱利就認為,他已經不確定上網是在工作還是娛樂,乍一看,這似乎是互聯網的最大缺點,可是這恰恰是創造性的前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互聯網使你的嚴肅思考和娛樂思考融合在一起,你一方面可以進行深刻的思考,一方面又能產生跳躍的想法,當它們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創意。所以,凱文·凱利說,嚴肅思考和娛樂思考的融合,是互聯網對人類的最大貢獻。
當人類把記憶外包給互聯網,也為後人提供了無可估量的財富。我們回看過去幾千年,永遠只能得到當時人類生活和思考的碎片。只有互聯網的出現,讓我們第一次能如此全面的記錄,甚至是精確的複製一個人的全部想法,一個時代的全部知識。人類思維的進化離不開知識的傳承,從這個角度來看,記憶外包將對於人類思維的進化產生巨大貢獻。
但也有人持悲觀的態度,認為人類把記憶交給互聯網,將造成人類思維的退步。
互聯網是人類記憶的共同體,當你的記憶和全世界交織在一起,而人類目前還沒有形成相應的篩選機制,這樣必然導致注意力的缺失和紊亂。每個人都屈從於快速、微小的碎片化信息的誘惑。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只會對碎片化信息產生應激性反應,而喪失了沉浸、專註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本書中的很多回答者都承認自己在進行信息「節食」,每天必須斷網一段時間,才能讓自己擁有思考的能力。
此外,人類記憶在互聯網上已經構建出了一個虛擬世界,沉迷於虛擬世界,將使人類忽視現實世界。比如德國美因茨大學哲學家梅青格爾,就將互聯網稱為「公共夢境」。必須承認,幾乎所有現代人都已經對互聯網產生成癮般的依賴。當這個虛擬世界繼續進化,變得更加具有誘惑力的時候,人類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清醒意識,而永遠沉浸在這個「夢境、醉酒和嬰兒化的混合狀態」中。
而對於知識的傳承,也有學者認為,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其實並不利於信息的保存。數碼介質並不比紙張耐保存,更容易造成知識的丟失。紙張至少可以保存數百年,目前的數碼介質的壽命要遠遠小於這個數字。網站缺乏維護,有一份調查顯示,在三本權威科學期刊引用的互聯網地址中,12%
的網頁在兩年之後已經失效。更何況,數碼介質的更新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在
30 年間,從打孔的紙帶進步到軟盤,又從軟盤進步到光碟,又從光碟進步到 U 盤。比如說在今天,如果你找到了一份珍貴資料,存在光碟當中,你還能找到光碟機去讀取其中的數據。如果你的面前是軟盤或者是打孔的紙帶呢?你可能根本沒有辦法讀取裡邊的數據,因為設備早就淘汰了。而隨著科技的繼續進步,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今天的考古學家,能讀懂一千年前出土的書籍,而一千年後的考古學家,面對今天的 U 盤,不知道還能不能提取其中的信息。那麼,我們怎麼能保證互聯網時代的知識可以一直的保留和流傳呢?在我看來,互聯網時代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這四項巨大變革,讓我們需要的能力也在發生著變化,有四種能力的地位正在悄然崛起。
第一,知識共享使得判斷力在崛起。世界變得越來越難預測,在傳統的預測手段下,「黑天鵝事件」的比例大幅上升。我們以往掌握的判斷事物的方法,可能正在落後,只有掌握更高級更精細的預測方式,才能看懂這個世界。
第二,全球協作使得溝通力在崛起。不論你身處哪個行業,各自為戰的時代已經過去,高度合作已經成為常態,你將與更多國家、更多文化、更多行業的人對接,擁有更高效的溝通能力,將成為工作中最重要的特質之一。
第三,社交過載使得共情力在崛起。互聯網時代世界連接的無比緊密,而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對他人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當你所說的話能把更多的人接收到,你需要考慮到更多人的感受。當每個人都能擁有更強的共情能力,互聯網才不會被仇恨和偏見所淹沒。
第四,記憶外包使得注意力在崛起。你可以進入全人類的知識庫和記憶庫,但同樣也容易迷路,只有更加專註的人,才不至於被困在其中。更強的注意力,是專註思考的前提。
我想,不論互聯網是在讓人類思維進步還是退步,不斷磨練自己的判斷力、溝通力、共情力和注意力,才能讓你在互聯網時代成為一個更出色的思考者。
這本書中關於互聯網給人類帶來的影響,雖然最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畢竟「人類思維和互聯網的未來會怎樣發展」這個問題實在太大,可能今天的我們還沒有能力和資格下定論。但是,在觀念的交鋒和思維的碰撞中,我們會對這個大問題有更深的思考,當我們更多思考的時候,我們距離那個終極的答案,就會更進一步。
● ● ● ●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查看更多文章。
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
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推薦閱讀:
※勵志成功的雞血可以維持多久?
※有哪些書的封面讓人一見想讀?
※讀什麼書可以提升氣場?
※知乎電子書中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細節?
※單立人的閱讀課——雪銀木心評《高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