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問題的開始【科學哲學系列1:科學與哲學的聯繫】
科學哲學系列文章目錄(系列文章互相聯繫,推薦按順序閱讀):
- 前言
- 科學與哲學的聯繫
- 死循環
- 先驗
- 神之一手
- 邏輯實證主義
- 波普爾的奮力一擊
- 托馬斯·庫恩
- 反可證偽
- 科學方法的演變
- 完美之法?
- 動態方法論
- 多倫多大學5星級教授
原點
我覺得在開始闡述科學背後的哲學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來支持科學。
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橘子大家都吃過。在維基百科的「橘」頁面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在包含中醫的傳統醫學中有作用。」我們姑且認為這指的是對人體有益的作用,因為本人同時找到了醫生說橘子能夠清熱的頁面。但是,我還看到了另外一些醫生說橘子會讓人上火的頁面(不包括橘皮)。
這就比較奇怪了,為什麼你們一會兒說橘子會讓人上火,一會兒又說橘子能清熱?而且這兩種理論好像都被科學解釋。可是即便是嘗試去解釋橘子能讓人上火的理論都五花八門。例如,有的醫生說橘子會讓人上火是因為橘子富含鉀離子,另外一些醫生說是因為橘子含糖量高……
具體橘子到底會不會讓人上火,為什麼讓人上火,不是我們哲學家們關注的重點。我在這裡提出這個現象只是為了說明一個觀點: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審視科學理論。而審視科學理論的這個方法,便隱藏在科學背後的哲學當中。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哪個理論是正確的,或者哪個理論比另一個理論要好,這將是本人在這整個系列中嘗試回答的問題。而正是從這個問題開始,科學家和哲學家們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鬥,這場爭鬥直到今天也沒有平息……
基本概念
為了理解科學哲學,我們需要明確一些哲學概念。我明白很多人聽到哲學就偷偷頭疼,但是沒關係,我會把所有概念用最直白的語言描述清楚(呃……我盡量……再聽不懂的話就真沒辦法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三個命題:
「1+1=2」
「2+3=5」
「所有單身漢都沒結婚。」
這三個命題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它們只需要定義即可成立。什麼意思呢?好比說,2的定義就是1+1;單身漢的定義就是沒結婚的人。這些命題不需要我們到現實世界中去觀察現象即可得出。
1+1=2?
有人可能會問,「1+1=2」不是靠數蘋果得出來的嗎?嗯,但如果這世上沒有蘋果呢?還可以數梨對吧,再不濟還可以數石頭?但是如果這世上這些東西都不存在呢?「1+1=2」是不是就不成立了?顯然不是的。雖然沒了計數的工具,人類可能永遠無法發現1+1=2,但是這個命題不依靠人類的經驗也一樣可以成立,因為2的定義本來就是「1+1」。即便我們換一種計數方法,例如我們使用羅馬數字來表示2,也只是改變了2的表現形式,它本身的內涵是不會被改變的。
同樣的,對於「單身漢」這個概念也一樣。既然單身漢本來就指的是「沒有結婚的人」,那麼所有單身漢自然都沒結婚。因為從邏輯上講,這句話是符合定義的。
這類靠著定義,推理以及邏輯就能成立的命題(例如數學命題),被稱為「分析命題(analytic proposition)」。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這些命題靠分析就可以得到,而全然不需要依賴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再來看一組命題:
「鴿子都是白色的。」
「張三頭上的帽子是綠的。」
「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很顯然,這些命題並不能直接從它們的定義得出結論。好比說,從來沒人定義過鴿子一定就是「一種白色的鳥」;也從來沒人說過張三是一個「只能戴綠帽子的人」。因此,我們從定義中是無法得出這些命題的結論的。而這些命題,被稱為「綜合命題(synthetic proposition)」。它們是對現實生活中現象的一種描述。
區別
我們怎樣才能分辨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看你能不能想像出一個和命題不符的情況來。
我舉個例子:你能想像出一個結著婚的單身漢嗎?很顯然,只要你我都說的是中文,「結婚了的單身漢」就是個不可能的情況。同理,只要我們對數字的定義是一樣的,1+1就永遠等於2。
這類沒有反例的命題,是分析命題。
我再舉個例子:你能想像出一隻灰色的鴿子嗎?不光能現象出來,不少人還見過這種鴿子。再比如,你能想像出張三不戴綠帽子的情況嗎?如果能,它就是個有反例的命題。
這類存在反例的命題,是綜合命題。
這種反例並不一定必須要在我們的世界裡適用。例如,噴火龍在我們的世界不存在,但我們能想像出一隻噴火龍來。因此,噴火龍不存在也是一個綜合命題。
除此之外,這兩類命題還有如下特點:
- 分析命題是可以由定義推導出的;綜合命題不能。
- 分析命題是不可能與生活不相符的;綜合命題有可能與生活不相符。
搞清楚了這兩種命題,我們再來看看哲學家們對於真理的見解……
真理……!
普遍來講,哲學家們認為分析命題是可以存在真理的。也就是說,無論在哪個世界,也無論世界怎麼變化(除非我們改變定義),1+1永遠等於2,並且單身漢一定沒結婚。再用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東西是綠色的,那麼它一定是綠色的。」這句話無論怎樣都是對的。畢竟它們是靠定義和邏輯推導出來的。因此,對於1+1=2這類命題,我們無需懷疑它們是絕對的真理。
真理……?
可是到了綜合命題那裡,情況就比較複雜了。這裡面有兩個重大問題,使得綜合命題好像無論如何也無法變成「絕對的真理」。
第一個問題是「知覺問題」。
再往下看之前,我希望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你在圖片中看到了什麼?
這是只鴨子?還是只兔子?你確定你看到的真的是你看到的嗎?
當然你可以說,那是因為這張圖故意畫成這樣,使得我們分不清圖中到底是什麼。
那麼好,我猜現在在你面前的不是手機就是電腦。那麼,你怎麼知道你面前的是手機或者電腦?你看到了對嗎?可是如同上面這張圖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我們的眼睛不是100%準確的。因此你不能完全肯定你面前的就是手機或者電腦。但你還可以摸到你面前的手機或者電腦。可是即便如此,既然我們的視覺不是100%準確的,我們的觸覺也不應該是100%準確的。因此,即便你能看到/觸到/聞到/聽到/嘗到你面前的手機或者電腦,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綜上,我們的知覺是不可信的。這一類問題被稱為知覺問題。我們所探知到的世界,不一定就是世界本來的面目。那麼,既然綜合命題所探究的是這個世界的現象,它們也就一定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叫做「歸納問題」。
我們假設在你的家鄉,有且只有一種豬,而這種豬是白色的。你看到了成百上千頭豬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豬是白色的。
然後你走出了家鄉,來到了大城市之後發現,城裡面沒有養豬的……啊不,城裡面的豬有黑的還有花的。
於是你的認知被刷新了,三觀被重建了,你再也不吃豬肉了。( ?? ?)
當然這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是:無論我們看到過多少頭白豬,也不能說明所有豬都是白的。畢竟,我們還沒有見過所有的豬。
但是,就算我們見過了所有的豬,發現它們確實都是白的,我們還是不能確定未來發現的豬也都會是白色的。
這種對於歸納總結的不確定性,被稱為「歸納問題」。而既然綜合命題是需要對客觀現象進行歸納總結的命題,由於這種歸納上的不確定性,我們就沒辦法說綜合命題是「絕對的真理」了。
對於所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統稱為經驗科學)來說,我們幾乎所有的命題都是需要對客觀現象進行歸納總結的。例如,經典力學是對物體運動現象的總結;馬克思主義是經過對歷史以及當代社會現象的觀察做出的總結。也就是說,任何經驗科學都離不開兩樣東西:觀察和總結。
但如我們之前討論的,人類的知覺不可靠,所以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不一定就是事實。而對於經驗總結而言,我們不能確定自己歸納出的結論是否永遠適用,因此我們總結出來的理論一樣不可靠。
那怎麼辦啊???
覺得好看的話千萬不要吝惜手中的贊啊!
這麼看來,綜合命題乃至科學本身都沒有絕對的真理,有沒有人嘗試過解決這些問題呢?敬請關注下一期:《死循環》。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9%98
https://www.japantimes.co.jp/wp-content/uploads/2016/11/n-math-a-20161130.jpg
http://advertisementfeature.cnn.com/think-brilliant/workspace/images/wrong_question_header.jpg
http://3m7ajlsrzj92lfd1hu16hu7vc.wpengine.netdna-cdn.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shutterstock_graphic-660x350-1483530327.jpg
https://aos.iacpublishinglabs.com/question/aq/1400px-788px/systematic-observation-psychology_62ca7bb505ed13ff.jpg?domain=cx.aos.ask.com
https://static.independent.co.uk/s3fs-public/thumbnails/image/2016/02/14/12/duck-rabbit.png
https://i.pinimg.com/736x/c0/1c/59/c01c590f264a255f95ff29ddfcab9711--cute-piglets-teacup-piglets.jpg
推薦閱讀:
※基督徒是否認可現代科學?
※如何看待動物科學這個專業?
※辨析中國古代究竟有無科學|吳國盛
※10個人各自從1-10選數字,盡量讓自己最大且不重複,如何選?
※如何根據熱力學定律來有效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