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爾庫克的過去和現在

基爾庫克的過去和現在

譯者呂申

圖1:破敗的基爾庫克n

自古以來,無論就政治還是經濟而言,基爾庫克都是本地區的重要城市。在庫民黨決定發起南庫爾德斯坦獨立公投後,這座城市再次回到了地區列強們的視野之內。

在它的未來岌岌可危的今天,基爾庫克這座城市到底屬於誰,也就成了一個問題。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基爾庫克便已經像如今這樣備受國際關注。豐富的地下資源(特別是石油)左右著這座城市的命運。在決定進行公投後,這座城市成了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為首的國際勢力的競技場。

基爾庫克的歷史

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000年建立了這座城市。據稱為現代庫爾德人祖先的胡里特人也曾定居於此。基爾庫克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成為了古巴比倫帝國的核心區域。關於「基爾庫克」這一名稱的由來有許多傳說。有些人稱「基爾庫克」來源於蘇美爾語「Karkük」,意為「幹得漂亮」。

據伊拉克歷史學家陶菲克·韋赫比(Tewfíq Wehbí/Tofiq Wehbi/Taufiq Wahby)稱,是亞述人用亞述語將這座城市命名為Ker(城堡)-huk(傾斜的); 而作家穆赫特薩姆·薩拉伊(Muhtesam Salayi)則認為,基爾庫克最初由拿撒勒王(伯利恆王)命名為「Kerxa」。

公元前1000年,基爾庫克曾被胡里特人叫做「Erbaxa」(意為眾神之城)和「Ilani」。那時的城址在努茲地區(N?z?),靠近今天的萊蘭鎮(Laylan/ ,在基爾庫克城東南郊外)。在古蒂人統治時期,城址靠近今天的阿拉法區(Arafah/ ,在基爾庫克城東北),時名「Erbexa」。

亞歷山大大帝與基爾庫克

根據伊拉克歷史學家薩拉伊的研究,亞歷山大大帝曾於公元前321年征服巴比倫時途經基爾庫克。那時的馬其頓歷史學家就曾提及基爾庫克的油田。據說亞歷山大大帝將燃燒的天然氣流稱為「gurgur」。

在口傳歷史中,湧出燃燒的天然氣傳統上被稱為「gurgur」。許多老人說,瑣羅亞斯德教徒將其稱為「Bawe Gurgur」。在瑣羅亞斯德教的語言中,「Bawe」一詞被用於修飾具有宗教意義的地點。口傳歷史告訴我們,人們曾將天然氣流看作神聖的東西,並常常向其祈禱許願。

洛桑條約與基爾庫克

在1923年成立了新的共和國之後,土耳其將摩蘇爾和基爾庫克劃入自己的疆界之中。作為幫助鎮壓庫區謝赫·賽義德起義的回報,土耳其將位於伊拉克的基爾庫克和摩蘇爾的管理權轉讓給了英國人。

此後不久,基爾庫克就開採了第一座油井。基爾庫克的石油品質位居世界前列。可是被稱為黑色珍珠的石油卻沒能給這裡的人民帶來任何福祉,反而留下了無數傷痛。

基爾庫克為薩達姆的戰爭供應石油

在南庫爾德斯坦與伊拉克的衝突之中,薩達姆·海珊政權非常堅決地護衛基爾庫克,這是因為薩達姆壓迫庫爾德和伊拉克其他各族人民的戰爭機器迫切需要基爾庫克為它提供燃料。

在2003年薩達姆倒台之後,伊拉克2005年的新憲法以法律形式建立了南庫區的聯邦體,但基爾庫克被排除在外。此時唯一可以令人欣慰的恐怕就是伊拉克憲法的第140條。該條允許此前為改變當地人口構成而被迫離開基爾庫克的庫爾德人返回自己的故鄉。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庫區政府同意,在兩年後發起一場公投來決定基爾庫克的命運。

基爾庫克的阿拉伯化政策史

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海珊強行改變了基爾庫克的人口構成,並強迫庫爾德人從基爾庫克及其周邊村鎮往北遷徙。在1957年的人口普查中,基爾庫克的人口48.2%為庫爾德人(187,593人),28.2%為阿拉伯人(109,620人),21.4%為土庫曼人(83,371人),0.4%為亞述人(1,605人)。

在經歷了薩達姆政權的阿拉伯化政策之後,1977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了庫爾德和土庫曼人的銳減。在1977年,基爾庫克45%為阿拉伯人口(218,755人),38%為庫爾德人(184,875人),17%為土庫曼人(80,347人)。

20年後的1997年,基爾庫克的大多數人口就成了阿拉伯人。1997年人口普查顯示,72%為阿拉伯人(544,596人),21%為庫爾德人(155,861人),7%為土庫曼人(5,0099人)。

基爾庫克的行政區劃也同樣被改變了。基爾庫克的各縣被分別劃歸其他城市。例如哈奈根(Khanaqin)被劃入安巴爾省(譯者註:此處存疑,恐為迪亞拉省之誤),圖茲胡爾馬圖(Tuz Khurmatu)成了薩拉赫丁省的一個縣,恰姆恰馬勒縣(Chamchamal)被劃入蘇萊曼尼亞省。基爾庫克如今擁有迪比斯(Dibis)、達古格(Daquq)、阿勒通庫普里(Altun Kupri/Pirdê)、哈維傑(Hawija)、蓋拉漢吉爾(Qara Hanjir/Karaincir/ )、萊蘭和拉沙德(Rashad/ )。

基爾庫克人口現狀

目前沒有基爾庫克1997年之後的人口普查數據。2014年的選舉表明庫爾德人構成了基爾庫克53%的人口。其餘的47%則由阿拉伯和土庫曼人構成。庫爾德政黨在12個席位中贏得了8席,而阿拉伯和土庫曼人分別贏得2席。

基爾庫克的城區

伊斯蘭國入侵後,基爾庫克的人口目前已經超過140萬。庫爾德人主要生活在城中14個地區:拉希馬維區(Rahimawa/Rehimava/ ), 自由區(Azadi/Azad?/ ), 教師區(Mamostayan), 舒爾傑區(Shorjah/?orice/ ), 伊斯坎區(Iskan/?skan)、比拉赫(Bilax,地點不明,暫譯)、庫里耶什凱烏(Koriye?kew,地點不明,暫譯)、哈塞萊卡(Hes?reka,地點不明,暫譯)、毛拉阿卜杜拉鎮(Tepê Mele Ebdulah/Mullah Abdulah/ )、北城區(Derwazê Bak?r,地點不明,暫譯)、伊瑪目卡西姆區(Mahallat Imam Qasim/?mam Qasim/ )、舒拉烏區(Shoraw/?orax/ ) 和艾哈邁德艾哈(Ehmed Axa,地點不明,暫譯)。禮拜處區(Musalla/ )、穆阿利敏區(Mualimin/Muelim?n)、巴格達大街(Baghdad Road/Ba?dat yolu)、卡薩法奈(Kasaphane,地點不明,暫譯)和鑽石區(Almas/ )是土庫曼人聚居區。巴格達大街、六月一日區(1 June/ )、統一區(Wehde/ )、「自由」區(Hurriyah/ )、伊什提拉基耶(??tirakiye,地點不明,暫譯)、曼杜德(Mendude,地點不明,暫譯)、四月七日區(7 April)、復興區(Hey Baas/ )、奈斯魯烏里拜(Nesr? Uribe,地點不明,暫譯)、卡迪西亞區(Qadisiye/ )、吉爾納泰區(Ghirnatah/Xirnate/ )則主要生活著阿拉伯人。沙提爾盧區(Shatirlu/?atirl?/ )、阿拉法區和鑽石區三個區則主要生活著迦勒底人和亞述人。

基爾庫克的武裝力量

基爾庫克的安保力量曾包括庫愛盟的敢戰士部隊和伊拉克國軍。伊斯蘭國入侵哈維傑後,這座城市便處於庫愛盟和庫民黨的敢戰士、人民防衛軍和伊斯塔爾自由婦女軍游擊隊、伊拉克聯邦警察和民眾動員軍的共同防衛之下。也有人稱,由土耳其情報部門扶持的伊拉克土庫曼陣線的軍事力量也出現在基爾庫克。

基爾庫克的哈維傑縣目前仍處於伊斯蘭國控制下。(譯者註:哈維傑已為伊拉克國軍攻克。)

在2014年,伊斯蘭國就曾因覬覦基爾庫克的地下資源(尤其是石油)而試圖奪取該市。在伊斯蘭國攻佔了卡卡伊人(Kakai,伊拉克的少數族裔)的村莊後,伊拉克國軍便撤離了基爾庫克。庫愛盟敢戰士被迫獨自對抗伊斯蘭國。隨著伊斯蘭國的威脅逐步增長,庫工黨的游擊隊開入這座城市,並在多條戰線上積極地參與防衛作戰。庫民黨同樣部署了其武裝力量以保衛迪比斯附近的巴伊哈桑(Bay Hasan/ )地區,即基爾庫克最重要的產油區。

油田

在巴伊哈桑、哈維奈(Havana,地點不明,暫譯)、巴巴古爾古爾(Baba Gurgur)和蓋茲舍邁勒(Gaz ??malê,地點不明,暫譯)地區有數以千計的油井。庫民黨武裝控制著巴伊哈桑地區,哈維奈則由庫愛盟和庫民黨共同控制。庫愛盟還同伊拉克中央政府分享著蓋茲舍邁勒和巴巴古爾古爾地區的控制權。

石油生產

根據伊拉克石油部的數據,基爾庫克日產53萬桶原油。這些石油經由基爾庫克-傑伊汗輸油管線由庫民黨售往土耳其。庫民黨與土耳其協議的細節從未公開過。

自蓋茲舍邁勒鑽取的石油則被輸送往伊拉克的煉油廠,並從巴士拉港售往全世界。

基爾庫克的人民只能得到石油的濃煙

根據基爾庫克省的法律,每從基爾庫克鑽取一桶石油,中央政府需向基爾庫克地方行政機構支付1美元。根據簡單的統計,可以說基爾庫克應當獲得每日53萬美元、每月1500萬美元的收入。

然而,在基爾庫克幾乎沒有任何基礎設施建設。這裡的供水、污物處理系統、電力系統和道路幾乎停留在小村鎮的水平。基爾庫克行政機構稱他們沒有相應的預算。換言之,基爾庫克的只能得到煉油廠的濃煙。

在基爾庫克,庫爾德、阿拉伯和土庫曼等各族人民正在實際上最富裕的地區過著貧困的生活。街道充斥著垃圾,污水沿著街角流淌,空氣中則瀰漫著濃煙。對於控制著地下資源的那些人來說,地下的寶藏永遠比地上活生生的人更為重要。

原文標題:Whose city is Kirkuk?

原文地址:anfenglish.com/features


推薦閱讀:

這裡曾經是伊拉克的上海灘,經歷了薩達姆和英美聯軍,現在卻是這個樣子
同時遭受地震,兩伊的人員傷亡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當我來到伊拉克(一)

TAG:伊拉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