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你懶,而是因為你「慫」 | 《拖延心理學》4分鐘速讀

這個場景,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簡而言之,拖延症堪稱當代生活的絕症:

身處拖延之中的人,會感受到極度的焦慮,時間越少,焦慮感越強。

越焦慮,就越是無法行動,因此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死循環...

今天,我們不講心靈雞湯,不講段子 ,也不講「時間管理」這些常規手段,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拖延症的根源和「治療 」方法。

↓ ↓ 4分鐘解決拖延症 ↓ ↓

如何戰勝拖延症 :4分鐘速讀《拖延心理學》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p0395c2i2mi/p0395c2i2mi.html

↑↑ 視頻很棒噠 ↑ ↑

拖延心理學

《拖延心理學》的作者,是兩位研究了25年拖延症的心理醫生,簡·博克(Jane B.Burka)和萊諾拉·袁(Lenora M.Yuen)。

《拖延心理學》一書的副標題是,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也就是說,這本書主要討論了這兩個問題:

我們為何會拖延?又要如何應對拖延症?

《紐約時報》、《今日美國》等媒體都曾對本書大加讚譽,但大家可能早就看膩了這些誇讚。那這麼說吧,當年我在畢業論文遲遲難產的危急關頭,正是這本書救了我的命...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對本書做了精準的概括:「《拖延心理學》的基本信息是,拖延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征。

1我們為何會拖延?Why You Do It

開門見山:

拖延症不是因為「懶」,也不是一個「時間管理」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拖延症最重要的成因,是「恐懼」。

舉個栗子:

小汪向來追求完美,他畢業於一所名校的新聞系,又憑著優秀的簡歷被頂尖媒體錄取。

終於,當他第一次獨立操作大型報道時,他想:我要證明自己很優秀,要做就要做到完美,一定要搞個大新聞!

搞個大新聞需要整理資料,尋找採訪對象,擬定採訪提綱,確定稿件架構......工作千頭萬緒,難度很高。

小汪壓力巨大,一直拖著不做...隨著時間越來越緊,小汪越來越焦慮,卻又越來越不敢行動...

急切想證明自己的小汪,為什麼會拖延呢?作者認為,這是他在恐懼失敗。

在追求完美的小汪的心中,他將大新聞和自己的能力等同起來,又將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個人價值聯繫起來。也就是說,一旦這次的大新聞沒搞出來,他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價值。

在這種心態之下,失敗對於小汪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為了避免失敗,小汪就用拖延來打破這個等式:

通過拖著不做,他就可以暫時逃避失敗的可能。而且,就算表現不好,他也可以找借口說,「那是因為時間不夠,而不是我能力不行」。

所以,小汪通過拖延來逃避的,不是具體的任務,而是對於失敗的恐懼。

由於家庭環境、成長經歷、個人性格、文化環境等不同,人們的內心存在著各種形形色色的恐懼:

比如,有人恐懼成功,覺得一旦自己成功了,自己就會變成一個工作狂,失去對生活的控制;

有人恐懼被拋棄,比如覺得如果自己不拖延一下,就會顯得「不合群 」,被朋友拋棄。

這些各式各樣的恐懼,或許連當事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它們聽起來難以理解,有些甚至顯得很可笑。

但無論如何,請正視自己內心的這些恐懼。它們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導致拖延的罪魁禍首。為什麼這麼說呢?

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 人類對於「恐懼」的反應極為迅猛:大腦會在瞬間收到強烈信號,並留下深刻記憶。

為了應對恐懼,人類逐漸發展出了一系列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而拖延,就是一種應對恐懼的防護機制。

沒錯,拖延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恐懼。因此,拖延也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它其實是在幫你抵擋那些更壞的事,比如恐懼,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焦慮和壓力等負面情緒。

這正是拖延的循環怪圈很難被打破的原因:因為拖延的確有效,「恐懼—拖延」 的反應模式一次次循環,在大腦中根深蒂固地留存下來。

但問題是,拖延的副作用太大了...相信你已深有體會。當然,你還可以去問問大學裡那些5年還沒畢業的碩士,他們能告訴你更刻骨銘心的體驗...

那麼,拖延症就真是「絕症」了嗎?

2如何改變拖延What To Do About It Now

現在你已經意識到了,拖延的根源是「恐懼」。恭喜,你已經邁出了改變拖延的第一步。

如何打破「恐懼—拖延」 的循環呢?

《拖延心理學》中介紹了一個心理學的基本觀念:

人類的大腦具有可塑性,是一個處於不斷變化中的動力系統。也就是說,既然我們可以強化舊的「恐懼—拖延」 行為模式,那自然也可以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接下來,我們要拋開拖延的表象,去探究它背後的心理原因。也就是,你到底在恐懼些什麼?

當你遲遲不願意開始記賬時,你可能是不想面對花費過大而收入過少的事實;

當你一直拖延不回簡訊時,你可能在恐懼跟陌生人打交道;

當你遲遲拖著不寫論文時,你可能是擔心論文會佔用你所有的娛樂時間...

再次強調,無論這些原因看起來多麼奇怪,我們都應當學會接納這個不夠完美的自己,去冷靜地觀察自己的情緒。

然後,我們要對症下藥,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當我們再次面對一件難事,大腦依然會收到恐懼信號,焦慮會立刻襲來。

此時,請提醒自己不要重蹈拖延覆轍,而是要改變心態,樹立新的思維方式:

當你覺得自己花錢太多收入太少時,可以告訴自己,年輕人收入低沒關係,能進步就好;

當你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時,可以告訴自己,很多人都在做這樣的事,沒什麼可怕的;

當你害怕論文會佔用自己的娛樂時間時,可以告訴自己,每天只寫4小時,其餘時間自由支配…

通過這種心理和思維上的調整,我們就可以舒緩恐懼和焦慮等情緒,而不再求助於拖延,從而打破「恐懼—拖延」的惡性循環。

當然,真正做起來,就沒嘴上說的這麼簡單了:因為每一種思維方式,都是我們的成長經歷、家庭教育、個人價值觀、社會文化的綜合結果。

再借用一下前面小汪記者的例子:

第一次進行獨立報道的小汪,就想做出一個大新聞,因此壓力巨大。實際上,這是一種「完美主義心態」在作祟:

完美主義者通常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平庸就會招致輕蔑,要麼得到全部要麼什麼都沒有等等。產生這些想法的原因有很多,但無論如何,它們都加深了對於失敗的恐懼,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焦慮感,成為了「拖延者信條」。

小汪所要做的,是從「完美主義心態」,調整為「成長心態」

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我們會越來越優秀。對於新人來說,一次報道的質量,並不能代表他的能力。而且,工作能力和一個人的價值之間也沒有絕對聯繫,即使是工作能力不強的人,也同樣有自己的價值。

抱有這種成長心態,小汪就可以減輕對於失敗的恐懼,卸下壓力。不必靠拖延來對抗恐懼,也就有了開始做事、跳出拖延循環的可能。

在《拖延心理學》中,類似於這樣的心態分析和調整建議還有很多。除此之外,書中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改變拖延的作戰方法,比如設定有可操作性的目標、計劃時間,利用運動減輕拖延,學會拒絕等等。大家可以按圖索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3總結Summary

1

拖延是一個「心理問題」。它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內心的恐懼,以及隨之而來的焦慮和壓力等負面情緒。

2

為了打破拖延怪圈,我們要冷靜地觀察自己情緒,看看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3

最後,要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當難事再次來臨時,舒緩自己的焦慮和壓力,不再躲避,打破循環。

用了上面這些辦法,你就能解決拖延嗎?

並不一定。拖延就像扎在我們內心的一顆蒲公英,難以根除——它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即使是本書的兩位作者,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也會有種種拖延行為,而有著拖延症的名人,更是數不勝數。所以,請不要試圖一蹴而就,更不必為此沮喪。

解決不了拖延,你就無法幸福嗎?

仍可以幸福。「快樂來自於按照你的價值觀健康地生活,來自於跟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連通,它還來自於能夠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來自於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夠如實地接受它,就像雖然花園裡長著一些蒲公英,而你依然能夠樂在其中。

推薦閱讀:

時間的盡頭在哪?
眼睛長在前面的是生物鏈頂端的生物,長在兩邊的是中層或者底層。這句話是真的嗎?
人類史上第一個彗星著陸探測器,傳給我們什麼重要訊息?
來自土星使者的絕美遺作

TAG:拖延现象 | 心理学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