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貧窮思維:才二十多歲,就活得千篇一律
看過一段話:有些人,活了一輩子,其實不過是認真過了一天,其餘時間都在重複這一天而已,也有人每天不重樣,看似折騰,卻活出了滋味。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活成了前一種人。
八點吃飯,然後擠上充斥著各種味道的地鐵,坐在辦公室做著和前一天同樣的工作,午飯時間到昨天去過的餐廳點同一份套餐,下班後刷會兒微博,聊會兒微信,然後上床睡覺。
第二天,鬧鐘響起,繼續重複和前一天同樣的事情。
他們抱怨生活千篇一律,下一秒又告訴自己不安分的生活會有多危險;他們羨慕那些說走就走的人,轉瞬又告訴自己外面不安全,還是家裡好。
他們也曾認為自己很獨特,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做著千篇一律的事情。
大多數人都輸在了這裡。
△
哈佛商學院教授弗朗西斯卡?吉諾曾做過一個為期六周的心理實驗:
他將參與者隨機分為兩組,所有人在實驗開始和結束時分別填寫兩份完全相同的問卷,其內容涉及他們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和表現情況。
不同的是第二到第四周,其中一組沒有任何變化,另一組成員則每周收到一封郵件,分別讓他們養成一種工作習慣。
比如,質疑已有體系和常規程序;在著裝和語言表達方面遵循自己的個性;當大家都「隨大流」時要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在現有技能和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才能。
六周後,所有的實驗參與者重新填寫了最初的問卷。
對比實驗結果,吉諾發現:第一周的問卷,兩組沒有明顯差別;但第六周的問卷則顯示,收到郵件的一組根據要求改變了自己的工作習慣,另一組幾乎沒有變化。
並且,吉諾得到的數據顯示,收到郵件的一組工作表現更好:對工作的投入程度提高了21%,管理和創新的意願增強了18%,工作表現提升14%,好奇心提高12%。
基諾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收到郵件的一組願意突破傳統的束縛,改變自己之前的工作定律。
他說,若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就必須將自己從曾經的定義化中解放出來,敢於打破現狀,甚至顛覆自己的想法。
△
千篇一律很容易,難的是打破定義。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遵照著以下行為定式:
八點鐘吃飯,約會穿正式衣服,找女朋友要白富美,男朋友要高富帥,旅遊要去著名景點,工作要步步遵循前人經驗。
對那些干預、打破這些規律的人,他們橫加指責。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大多數人,都輸在了千篇一律;恰恰是他們認為打破規律的人,活出了不被定義的自己。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模式認識」,指的是人們將事物分類定義並形成牢固的認知模式。
這個認識來源於巴甫洛夫的小狗實驗:巴先生搖鈴,然後給小狗食物,小狗得到食物會分泌唾液。經過30次重複後,單獨搖鈴的聲音刺激就可以使小狗流口水。
因為這時小狗在心裡已經形成了「鈴聲=食物」的認知,換句話說小狗將鈴聲定義成食物。
這和生活中,人們給人貼千篇一律的標籤是一樣的。
這人是"情歌王子",那人是"夜店女王",知識豐富的叫"百科全書",長得好看的叫"吳彥祖",美女都是"宅男殺手",大叔都是"中老年婦女的偶像"。
大多數人也願意給自己貼上標籤,嚴格按著標籤生活,就像肖申克監獄中的囚犯,最終活成了標籤要求的那個人。
作家斯蒂芬·金是標籤化社會的受害者,他從小喜歡寫作,不同於人們將寫作定義為溫柔的、溫暖的文字,他喜歡吸血鬼、殭屍、盜墓者、活死人……
12歲時,金寫了第一本小說恐怖小說《陷阱與鐘擺》,校長責罵他明明有才華,為什麼不寫小孩子應該看的溫暖故事呢,反而寫這種垃圾東西,白白糟蹋天分。
接下里的二十年,這句話成為金揮之不去的陰影。
直到妻子將他扔掉的《魔女嘉莉》的草稿寄到出版社並一夜成名後,他才真正走出校長定義的「小說」。
之後,他創作了《它》《午夜行屍》《玉米田的孩子》《再死一次》等轟動一時的恐怖小說,並獲小說創作最高的榮譽「雨果獎」、「盧卡斯獎」以及「世界奇幻文學獎」;而他塑造的最成功也最得他本人喜歡的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有人說安迪就是金的化身。
這個個子不高、面色有點蒼白的年輕人,眼睛充滿了希望和智慧。他因為謀殺案被誣陷入獄,但內心,他還是那個博學、睿智、優雅的銀行家。
獄中的老囚犯告訴他,在這裡所有人都只是一個數字,安迪卻忍著獄警的暴打、其他囚犯的欺負、典獄長的折磨,對抗著成為死囚的宿命。
二十年後,他弄清了謀殺案的真相併從監獄中逃脫,成為真正的自由人。
史蒂芬·金用二十年的時間打破了校長對小說的定義,安迪則花了二十年逃離了成為一個死囚的命運。
儘管過程充滿了曲折,最終他們得到了只屬於自己的自己。
生活中,千篇一律很容易,只要你願意隨波逐流,茫茫人群很快就可以淹沒你,難的是如金和安迪一樣勇敢地活出自己。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不僅活成了定律中的那個人,並和金的校長一樣維護起了這個虛假可笑的定律。
勇敢打破外界的定義,你才能成為自己最希望成為的那個人。
△
千篇一律的人喜歡自我催眠。
亞瑟?叔本華曾說過:「我們在用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活成另一個人。」
生活中,常常有人告訴我們,「你應該是這樣的」、「你應該這樣做」、「不要這樣,大家都不會這樣」,這些人拿著自己認為的黃金定律無限制概念我們。
悲哀的是,大多數人接受了這些定律,自我催眠變成了「我應該……」,最終使自己變成芸芸大眾中的一員。
現在,電視上活躍著一群「流量偶像」:顏值高、年齡小、沒演技、愛賣萌……千篇一律,煩躁得讓人想關掉電視。
但是,從這些偶像的行為看,他們自己努力地維護著「流量偶像」這個標籤:微博上撒嬌賣萌,台詞不背用數數字代替,演戲時高興了哈哈哈,不高興哇哇哇,古裝劇追求長發飄飄,現代劇都是傻白甜。
於是,再也沒有人說他們是「演員」。
胡歌曾經也是「流量偶像」的一員,後來他越來越感覺這種千篇一律的生活糟糕透了,在一次採訪中他說,自己用了八年,才從「流量偶像」的「泥沼」中爬出來。
胡歌坦言自己是這種千篇一律的「流量偶像」最早的受益者之一,那時他和現在一夜爆紅的小鮮肉一樣,享受過被眾人瘋狂愛慕的時光。那些愛慕,是他事業起步的基礎。
早些年他的作品幾乎都是那些飛來飛去的古裝偶像劇,並且還都留著厚厚的劉海——《仙劍奇俠傳》試妝時,為了掩飾他偏長的臉型,他的老闆蔡藝儂特意讓化妝師給他設計了這個髮型。這個造型伴隨了他很久,成了胡歌早期最鮮明的形象。
慢慢地,他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千篇一律的演員裡面,你看不到自己。」
胡歌的第一次轉型是拍攝生活劇《苦咖啡》,這是第一次他拋棄了「李逍遙」般古裝大俠,成為寫實派演員。之後他拒絕了公司製作的熱播劇《步步驚心》,選擇在電影《辛亥革命》中客串出場僅幾分鐘的林覺民,之後是都市白領、康巴漢子、霸道總裁……
雖然不溫不火,但他想演的戲,終於演到了。
近幾年,胡歌的作品《琅琊榜》、《如夢之夢》、《生活啟示錄》獲得了成功,他說自己再也不是「飛來飛去」的李逍遙。
沒有人應該怎樣,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並不一定是你要做的。
沒有人能要求你怎樣,除非你告訴自己你就是這樣。
你不願意給自己貼標籤,並淹沒在芸芸眾生中,就沒有人能強迫你這樣做。
千篇一律的人,一遍遍告訴自己,自己沒什麼不同,最後他們就真的沒什麼不同了。
敢於撕下自己的標籤,行為遵從自己本心,才能得到自我。
△
不願千篇一律,那就勇敢活出自己。
很喜歡作者張小柒在《那年這裡》中的一段話:本該成為禿丘上橡樹的你在人生的角逐上選擇邊緣化,甘願平凡,執著的成為綠洲中的小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
規則的社會裡,為自己貼上標籤,每個人就成了毫無個性的那一個。打破這些規則,收穫的才是真實的自己。
「如果拿了4枚,就在你脖子上掛一枚好嗎?」大運會國際象棋比賽現場,謝軍對一名喜歡自己卻緊張得話都說不出來的小姑娘這樣說。
此時的她,如果沒人告訴你,你一定不會想到她是教育學博士,並且是國際象棋大師,還曾被宣威「中國十大傑出女性」。
6歲的時候,謝軍就開始學習中國象棋,10歲改學國際象棋,16歲進入國家隊,之後為我國拿到多個獎項。
激流中,她卻選擇了回到北師大讀書。剛進校門的時候,也是她名聲最盛的時候,外界稱她為「棋後」,謝軍沒有因為自己是棋後而接受照顧。
所有考試,她和普通學生一樣一門一門考,四處找老師補課,常常看書到深夜。
英語、心理學、體育教育……20年的學生生涯,謝軍將這些專業學了個遍。
用她自己的觀念講就是,沒有人規定你應該幹什麼,學歷有多高也不重要,多學一點總能發現很多新奇有趣兒、之前不知道的東西。
國際象棋是第一次成為大運會項目時,謝軍和葉江川一起成立了一支隊伍,她是教練。
這支隊伍後來在大運會上取得了極好的成績,謝軍卻選擇了在四十多歲時投身管理工作,同時她做起了老師,給學生們教授運動心理諮詢課。
有人說謝軍的一生太累,一直忙著做這個做那個,都沒停下來過。但實際上,如果停下了,也就不會有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她,早就成了一臉嚴肅的教練或一絲不苟的棋手。
謝軍的成功源自於對於千篇一律的打破:不去規定自己應該做什麼,願意做什麼去做就好。
你自己的生活,只有你能主宰。
麥肯錫的全球副董事李一諾是麥肯錫全球合伙人中唯一的女性。
入職時的她小心翼翼,在可以晉陞的時候猶猶豫豫,很害怕別人說她作為女人,竟然這麼有野心。
後來她發現,那些處於領導崗位的女性並沒有被排擠,反而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反觀自己的猶豫,她才意識到是她將自己定義為了不要爭強好勝的人。
幾年之後,在麥肯錫全球合伙人競爭中,她愉快地選擇了參與競爭,於是她成了參選人中唯一一名女性。
憑藉著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良好素質,她從一群男人手裡「搶」到了全球合作人資格。
當然,也有人告訴李一諾,女孩兒還是應該溫柔。
李一諾則說:「你看,這就是女孩兒,多了不起!」
思想家盧梭說: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卻將模子打破。
因此,永遠都要記住:上帝創造了你的身軀,但你才是這副軀體的主宰。
你落入流俗或一枝獨秀,你暈暈碌碌或光彩奪目。這一切,都是因為你。
△
打破的是規則,獲得的是自我。
人天生就與眾不同,世界本身沒有「你要成為什麼樣子」的定律。
千篇一律的日常有時是魔鬼,深陷其中的人成為魔鬼的幫凶,在你耳邊蠱惑「你要成為這樣子」。
《老友記》整整十季,故事從主角瑞秋逃婚開始。
富家小姐,不需要工作,嫁給一個有錢的男人,就能從富裕的原生家庭通過婚姻,繼續一輩子有錢的生活。
這是父母從出生就給她規劃好的路線,母親告訴瑞秋,她只需要做一個每天買買買,不用上班不用為什麼破理想奮鬥的女人,這是一個漂亮女人的使命,正如她的母親。
而結婚當晚,瑞秋髮現,她並不想這樣度過一生,即使她還不清楚,她到底想要什麼。
但她第一次明確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
瑞秋在與爸爸的通話中說,「這就好像,在我一生中,所有人都一直告訴我『你是一隻鞋子』,如果我想當一個包包,或是一頂帽子呢?」
十季,瑞秋從打工的咖啡店小妹成長為時尚品牌勞夫羅倫的主管。
她刷新了周圍人的定義,被爸爸到處誇讚,瑞秋是自己最驕傲的女兒。
世界上,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聲音,周圍的聲音太多太嘈雜,你在七嘴八舌中走上了一條眾人指點的明路,但這是你想要的嗎?
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里說的:有些人老愛墨守成規,沒有偶爾打破規範的智慧。規則能讓那些沒有想像力的人安心,這實在很蠢。
大多數人都輸在了墨守成規,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
你看似辛苦,卻贏在了活出自己。
△
打破規則其實很簡單,但是人們下意識就會將它想得很難。
比如號稱世界上最難解的「戈耳狄俄斯之結」,無數人為它絞盡腦汁。到了亞歷山大大帝手裡,他僅僅用一把剪刀就解決了它。
再比如益智玩具九連環,大多數人看到它環環相扣的外表就選擇了胡做一氣,實際上按照步驟圖一步一步來,最終它會敗在你手裡。
往往不是你的靈魂不夠獨特,而是你的思維將你陷入了千篇一律。
所以,不要再說自己應該怎麼樣,那太愚蠢了。
走自己的路,賞自己的景,哼自己喜歡的歌。哪怕是想一腳瀟洒地踢開路邊的小石頭,也沒什麼不可以。
不用被世界定義,願你活出自我,一生瀟洒快樂。
參考資料:
[1]為什麼人們喜歡給人貼標籤,壹心理團隊,2013年10月
[2]哈佛心理教授: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林海峰,2015年12月
[3]胡歌:用盡八年力氣,才從偶像泥沼爬出來,騰訊網,2016年2月
[4]你看,這就是女孩兒,多了不起,人物,2017年6月
[5]專訪國際象棋隊教練謝軍:呆在校園裡是幸福的事,搜狐體育,2011年8月
[6]The ShawshankRedemption,Stephen EdwinK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2013.10
[7]Standardizationof Life Skills Scale in students sample,Zardkhaneh, S. A., Delavar, A., Yaghubi, H., Asamrud, F. S., &Attari, M. (2017)
[8]What is art goodfor? The socio-epistemic value of art,Sherman, A., & Morrissey, C. (2017).
[9]Confucian conceptionsof human intelligence,Pang,W., Esping, A., & Plucker, J. A. (2017). Confucian conceptions of humanintelligenc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1(2), 161-169.
[10]Why did I do that?Explaining actions activated outside of awareness,Gantman, A. P., Adriaanse, M. A., Gollwitzer, P. M.,& Oettingen, G. (2017).
[11]The subject of 「weintend」,Schmid, H. B. (2017). The subject of 「we intend」.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推薦閱讀:
※領導喜歡亂點鴛鴦譜,怎麼優雅地回應?
※為什麼有些姑娘人生像開了掛?
※為什麼不推薦剛工作兩年內的人跳槽?
※發表過11篇SCI期刊論文的大神日常
※年底了想換工作,你的籌碼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