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你熱衷於搶紅包?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

嗯,繼承去年的光榮傳統,我們今年還是來通俗講解一下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 教授的主要理論。

(官網圖鎮樓~)

(之前Thaler 在國內一般譯成泰勒,這次統統改成了塞勒,顯然是發現之前弄錯了 Th 的發音。。。)

新千年以來,行為經濟學已經獲得了數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見傳統經濟學理論受到的質疑越來越多。這門學科的開創者應該是 Tversky 和 Kahneman 兩位大師,而這次的 Thaler 教授也是奠基人之一,是目前的代表人物。話說 Thaler 教授雖然一開始就對行為經濟學感興趣,但沒什麼起色,直到讀到 Tversky 和 Kahneman 兩位在1974年的論文之後,才終於找到了理論依據,並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後他開始展露頭角,其中不少研究,就是和前面兩位一起完成的。

這裡還有一個段子,說一次,Kahneman 當著 Thaler 的面接受關於紐約時報書評關於 Thaler 的採訪,認為 Thaler 最大的優點是懶,因為有懶這個門檻攔著,所以只做足夠有意思的事情……

這套路也是可以的。對了,Kahneman(卡尼曼)是著名的 Thinking, Fast and Slow《思考的快與慢》的作者,2002年諾獎獲得者,可惜 Tversky 英年早逝,沒有等的及。

關於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 Booth 商學院的 Thaler 教授的生平和 title,大家應該隨便一篇文章就能看到,這裡就不複述了,而且估計大家也不是特別關心對不對?(捂臉,這樣真的好么…)我們閑話已經說了不少,趕緊開始正題啦。


Thaler 教授的學術建樹很多,我們撿影響最大的幾項來說。其中很多現在已經成為常識,大家估計會有「哦,原來這是 Thaler 教授研究出來的啊」的感覺。對了,如果你不了解行為經濟學是怎樣一門學科,簡單來說,它主要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而典型的例子,就像下面這樣。

首先是他最早在1980年的論文中提出的「稟賦效應」。傳統經濟學認為,一個東西的效用它的客觀價值決定的,也就是說有個客觀標準,而 Thaler 教授提出並不是這樣。現在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人有「損失厭惡」的傾向,同樣的東西,損失對心理造成的影響遠大於得到。比方說,你今天在群里搶到了一個五塊錢的紅包,可能高興一下就忘記了,但是如果沒注意錯過一個紅包,一看平均每個人領了五塊錢左右,可能就要懊惱一陣子。如果你在路上撿到一百塊錢,會高興一會,但是如果丟了一百塊錢,很可能就會懊惱半天。

更進一步的,Thaler 和 Kahneman在一個著名的實驗中發現,當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其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沒有擁有它之前大大增加。實驗是這樣的,他們先發給被試一個茶杯,並用巧克力去進行交換茶杯,結果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茶杯。而在後來的實驗中,他們先發給被試一塊巧克力,並用茶杯去交換巧克力,結果卻發現人們不願意放棄巧克力——一旦我們擁有了某物,那麼再讓我們放棄它就很難了。

舉個更鮮活的例子。你要去看一場演出,官方門票售價300,這時候你發現閑魚上有很多轉讓票,那麼你願意出多少錢買這些票呢?肯定是低於300對吧。反過來,如果你買了幾張票,結果有人不去多了一張,去閑魚轉讓,那麼掛多少價格呢?當然是高於300了,等過幾天官方買完了,肯定有人願意高價買的嘛~

第二個 Thaler 教授的重要成果和第一個相關聯,叫做「心理賬戶」,最早也出自1980年那篇論文,後來在1985年論文中做了進一步闡述。這個理論是這樣的,你口袋裡的100塊錢,不管什麼時候(物價不變),都是同樣的100塊錢,對不對?(我看到了有人默默點頭)然而 Thaler 教授告訴你,其實並不是這樣~比方說,你買了20萬的股票,今天股價漲了100塊錢,你很可能根本沒什麼感覺,但是要是這一百塊錢是你撿到的,那肯定就完全不同,午飯要加個雞腿了吧?還有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平日生活很節省,花銷都要算著來,但是出去旅遊的時候,卻變得很大方,吃比平時貴幾倍的飯,買平時絕對捨不得的高價衣服,眼睛都不眨一下。

這都是因為,我們在收入和消費的時候,並不會去進行統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會在心裡構建很多個分門別類的賬戶,分頭進行計算。股票賺錢有股票賺錢的賬戶,意外收入有意外收入的賬戶,平時生活消費有平時吃飯賬戶,買衣服賬戶,而旅遊有旅遊的賬戶,各自獨立,而且各自有不同的評價標準,100塊錢在這個賬戶消費的時候很貴,在哪個賬戶卻很便宜。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收入很高的人,搶紅包也搶得樂此不疲的原因。這是兩個不同的賬戶。

這種心理也經常被商家利用。比如說,商場里營業員跟你說,這盒巧克力賣兩百,很好吃,你很可能覺得這巧克力好貴啊;但如果他給你展示,這巧克力包裝很漂亮,送給愛人很合適,你就會覺得,嗯,可以考慮嘛。這就是偷換心理賬戶的效果,零食的賬戶你覺得貴,禮物的賬戶就不貴了。

第三個成就是關於人們對「公平」如何認定的一點有趣的研究。如果一項交易對雙方都很有利,人們會認為這是公平的交易,但是如果對一方明顯更有利,那麼另一方常常就會覺得不公平。比方說,如果你去餐廳吃飯,發現漲價了,你肯定不大開心,即使性價比還是高於周圍的餐廳,但如果老闆跟你說,我也沒辦法呀,最近肉價漲了那麼多,我不漲價就虧本了,你很可能就默默地不說什麼了……因為你本來覺得通過漲價老闆比你獲利更多,覺得不公平,當得知你們都沒有獲利的時候,心理就平衡了……

第四個成就也很重要,是關於跨期選擇和自我控制的。我們都知道,小到個人,大到各種集體,常常會遇到美好的長期規劃和短期誘惑的衝突,在傳統經濟學看來,人是理性的,可以對長期的消費和投資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事實並非總是這樣。打個比方,我們讀書的時候,到了寒暑假,往往一開始做了完美的計劃,我在假期里要做這個完成那個,然後等到假期結束的時候一回頭……

Thaler 教授通過計劃者-實施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分析,發現了「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現象。意思是,你今天對後天的關心,與明天對後天的關心是不同的,因此在每一個「今天」,你都會更重視現在,而不顧未來。

當然了,這並不絕對,很多時候我們還是能剋制住短期誘惑的。不過Thaler 教授認為,既然有這種效應存在,那麼如果這時有一個外部的力量來進行干預,就可以讓個人福利達到更高水平,他把這稱為「nudging(助推,這是他的自創詞)」,這也是他那本著名的書的書名。

舉例來說,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把我們交的社保還給每個人自己投資,可以獲得更好的回報,很多經濟學家也認為,政府來辦理社會保障是不合適的,會造成很多浪費,讓個人自行儲蓄可能會更好。但是事實上,由於雙曲貼現的存在,很多人,尤其是之後需要保障的人,很可能早早就把錢花掉了,到出問題的時候就會完全沒有保障,因此社會保障制度還是有合理性的。

在此基礎上,Thaler 和Sunstein ,《助推》的兩位作者,對政府管理模式有更深入和廣泛的設想,不過有一個社會學學位的小磕覺得這個問題牽涉的層面太多,遠不是經濟學和心理學能覆蓋的,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總結起來,Thaler 教授,或者說行為經濟學,最主要的精力都在揭示人類的不理性,以及如何不理性法。這是傳統經濟學所忽略的。但是行為經濟學的意義就是這些了嗎?當然不是。我們很清楚自己有多麼不理性,也知道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還有很多缺陷。當經濟學起源的時候,經濟學家們都是從現象中總結規律。即使到了上個世紀,馬歇爾、凱恩斯等也經常從人們的日常行為角度對當時的經濟理論進行反思。而二戰後,經濟學越來越變成一個數學遊戲,經濟學家們在書齋中進行數學演算,強調數學結果和理想化假設下的研究結論,如果現實與結論不符,藥房就開在改造現實,直到與理論假設一致。如果這樣下去,經濟學研究,以及經濟學對現實的指導,其實不需要大牛,甚至未來不需要人來做,計算機就可以了。

行為經濟學,正是呼籲經濟學家們從理想化假設中解脫出來,延續了一種因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而被打斷的、始於亞當·斯密的傳統經濟學。小磕認為,這正是行為經濟學最大的意義。

最後附上 Thaler 教授的真人照片,其實比開始的圖片帥多了

(讀完之後,你選擇點贊還是分享支持小磕呢~)

由「蔣博的多稜鏡」原創,如需轉載,請登錄新榜網站版權頻道( http://cc.newrank.cn )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秋節要送月餅?既然送的月餅大家都不怎麼吃,為什麼還要繼續送下去?
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反過來會影響當下的行為,如果人們又據此調整預期,如此循環的結果是什麼?
行為經濟學國外有哪些好的教材?
我們不聰明,但我們蠢得很有規律

TAG: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行为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