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害怕上台演講,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丨因果思維
曾有報告指出:人們害怕當眾演說甚於死亡。
前幾天看《把時間當做朋友》,李笑來談及自己的「課前恐懼症」:
每次上課之前的五分鐘左右開始,各種癥狀開始並發,手心發癢、頭皮發麻、眼皮狂跳(有時候左眼,有時候右眼,有時候兩隻眼);
後背可能開始冒冷汗(冬天也一樣)……通常要到開始講課差不多五分鐘之後才能徹底擺脫這種恐懼的狀態。從我第一次上台演講到現在已經快十五年了,從來沒有一點改善的跡象,只不過,我已經比較習慣它了。
要知道,在新東方教英語時,他一直被學生評價為講課最精彩的老師。
站在聽眾前面我會很緊張,對我來說,超過五個人就算眾多聽眾
我還知道一個患有「課前恐懼症」的優秀老師,他在哈佛大學任教,開設的1504號心理學課程,曾是某一年哈佛上課人數最多的課程。
對,就是我常說的Tal。
Tal自述:當我聽說Marva Collins的事迹,並決定以教書為終身職業時,我知道必須克服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個性內向。
站在聽眾前面我會很緊張,對我來說,超過五個人就算眾多聽眾。
甚至直到Tal當了多年教師後,每當去上課,他依然會很緊張。
這是兩個很神奇的案例,就像李笑來在書中所說,對於他的課前恐懼症,「很多人並不相信」。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兩個面對聽眾會極度緊張恐懼的人,卻是非常優秀的老師。
因為我不擅長當眾演講,我會很緊張,所以我肯定講不好,所以我必須逃避
我個人也是一個害怕當眾演講的人,英語課的presentation、畢業論文答辯等,我緊張的表現就是語速超快。讀研時候,中文系有很多討論課,雖然很喜歡老師和課程內容,但我幾乎從來不選。
有次選了曹文軒老師的某門課,得知是討論課後,我立刻緊張地衝到助教面前,說把我的名字劃掉。
再比如我導的某門課,有期末交論文和平時上課時做報告兩種考核形式,做報告只需梳理整合,比寫論文輕鬆得多。
但我連選了兩學期,都是為數不多的選擇寫論文的人之一。
每每遇到類似情況,我都是這個思路:因為我不擅長當眾演講,我會很緊張,所以我肯定講不好,所以我必須逃避。
事實上,這錯過了很多美好的經歷,比如我喜歡的很多老師、喜歡的很多課程,不會再有機會了。考研之前,我曾設想過,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們談古論今,也實現得不多。
決定演講結果是否成功的因素,並不僅僅在於「是否緊張」這一點
在看到李笑來和Tal的經歷之後,我忽然發現自己的論證過程是錯誤的。沒錯,當眾演講我會很緊張,但我真的不擅長當眾演講嗎?
我真的「肯定講不好」嗎?
不一定。
在逃不掉的時候,比如英語課的pre,每次我表現得還不錯,其他人完全看不出我緊張,因為我說話流暢自如、反應敏捷。
而我一貫的思路:因為我不擅長當眾演講,我會很緊張,所以我肯定講不好,所以我必須逃避。
這是一個錯漏百出的推導、論證過程,是我為「緊張」事件強加的因果關係。「因」未必為真,「果」更未必為真。
如果這是一道數學證明題,我寫了一堆∵和∴,大概只能得個辛苦分。
以李笑來和Tal為例,他們對當眾演講的恐懼,比我嚴重得多,可他們依然是優秀的演講者(講師)。
決定演講結果是否成功的因素,並不僅僅在於「是否緊張」這一點。
李笑來是通過對內容的大量準備和練習,來做到表達精彩;Tal是通過跑步、冥想等,來降低自己的焦慮水平,以實現發揮自如。
雖然從始至終,他們的緊張恐懼是不變的。
因為我沒有新媒體運營經驗,所以肯定不會錄用我。真的是這樣嗎?
接下來做個發散思考:
如果對我們慣常思維中的「因果關係」進行辨析,究竟有多少是值得推敲的?
如果以數學的論證題作比,單一的原因真的能推出最終的結果嗎?
我研二的時候去找實習,投簡歷給新華網的某個新媒體運營崗位。
投遞之前我完全不抱希望,還跟基友吐槽說,哎呀,我完全沒有任何新媒體經驗,所以它肯定不會要我的。
面試的時候,我基本上是一問三不知。我關注的公眾號的類型,讓面試官無奈地嘆了口氣。他們是社會、文化、財經等方向,而我關注的多是心理、校園、讀書之類。
面試結束之後,我覺得完了,鐵定不錄用。
你猜怎麼著?我被錄取了,而且毫不謙虛地說,之後的日子裡,部門領導和帶我的姐姐們,都贊我太好用了,是他們見過的效率最高的實習生。
看,投遞簡歷之時和面試之後,我又搞出了強行推導的因果關係。
我確實沒有新媒體方面的經驗,但面試方真的不會錄用嗎?不用考慮其他因素嗎?
這些錯漏的因果關係,往往會非常成功地阻礙我們去做事。我們認定它不會有結果,以至於止步在門前。
因果思維,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恐懼
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隨處可見我們自以為正確的因果關係:
因為我開始得太晚了,所以肯定完不成論文了。
因為我時間不夠了,所以我肯定考不上。
因為我性格內向,所以肯定交不到朋友。
因為我不完美,所以不會有人喜歡我的。
因為我當眾演講會緊張,所以我肯定通不過面試。
因為我……,所以我無法做到……。
發現了嗎?
這種因果思維,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恐懼,因為一早預設了壞結果,並且無比相信這個結果,我們根本不再有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動力。
真正的結果到來時,反而印證了我們強加的因果關係。——我們真的沒有做到。
怎樣打破這個僵化的、錯誤的因果思維?
1、
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堅信這一點:我是無知的。
我不是上帝,我不是洞明世事的老江湖。我怎麼就有成功預言結果的能耐了?
一切因果關係,都是我自己想像、編造的。事實很大可能上並非如此。
我試試才知道。
2、
如果一個因素是既定的事實:比如李笑來和Tal的「課前恐懼症」,那麼它還可以從別的方面著手(比如大量準備和緩解焦慮),來解決問題。
如果確實時間剩餘的不多了,那就抓重點、談效率,路程不是等於時間乘以速度么?
沒有任何結果是由單一的原因決定的。如果我們能想通這件事,其餘的就好辦多了。
3、
因為……,所以我肯定無法做到……。
試著轉換一下思維:
雖然……,但我也可以……。
雖然時間不夠了,但我的效率可以保證我完成它。
雖然我不完美,但還是會有很多人喜歡我。
雖然我這篇文章寫得又長又枯燥,但因為我的才華和美貌,肯定會有很多人看完它,並且點贊。
——————
感謝閱讀。我的其他學習類乾貨答案也很值得看~
開了個微信公眾號:搜索「高冷冷「三個字,或者「gaolengleng2017」。內容包括:學霸養成丨思維丨心理丨方法論。
微信後台回復「讀書」,教你1小時讀60~100頁書的方法;回復「筆記」,教你:從哈工大化學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我是如何做專業課筆記的;回復「早起」,教你:我如何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六點起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