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本草中華」,這才是驚艷世界的中國文化
首發於[流量君]微信公眾號dotammm,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祝大家國慶快樂!
前些天,君君給大家推薦過一部韓劇《名不虛傳》
講的是古代的針灸大夫與現代的外科醫生通過往返穿越時空,實現中西醫交流的奇幻喜劇。
古代的針灸大夫不就是「中醫」嗎?不過在人家的劇里叫「韓醫」。
(韓劇里出現的針灸技術)
說起來,與韓國大力宣傳韓醫相比,中醫在國內的處境略顯尷尬。
甚至不少人認為中醫是偽科學,應該廢除掉。
那些打著「老中醫」的幌子行騙, 和所謂的資深「專家」更是給中醫抹了不少黑。
現在,終於有一部紀錄片要來為中醫正名了!
《本草中華》| 2017
豆瓣8.9
去年一部紀錄片《本草中國》,以「本草」為切入點,讓人走進神秘而充滿生命力的中藥世界。
走心的製作,獨特的視角,讓人顛覆了對中草藥的認識。
今年,《本草中國》的原班人馬打造出了《本草中華》。
繼續藉由中草藥,來感知早已融入中國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中醫藥文化。
整部紀錄片用鏡頭全方位呈現了藥材的一生——
從生長,到採摘,從儲藏到炮製入葯。
例如「荷葉炭」的製作過程。
一池碧翠,蓮葉接天。王春才夫婦泛舟到湖中進行荷葉的採摘。
中國人的食文化是無處不在的。
採摘的荷葉,經過晾曬後,除了製作藥材「荷葉炭」,或做一道油炸荷葉卷的小吃,或泡一杯舒爽的荷葉茶,都是勞作之後的享受。
《本草中華》瞬間跑偏為「舌尖上的本草」。
「荷葉炭」的的製作方式頗為考究。稱之為「煅炭」。這個古老的製藥技術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出生醫藥世家的姜保生已經七十多歲,鍛炭也有四十多年了。
將荷葉均勻疊放入鍋內,蓋上封閉的鍋蓋,四面用黃泥封口,開火煅燒。
鍋蓋上之後,看不見裡面的情況。
火候、時間、受熱、碳化的程度,全靠姜保生的手藝和經驗。
姜保生指揮著學生們添柴加火,緊緊地等待著藥材練成的最佳時機。
多一分少一分,都會影響藥材的藥性,甚至前功盡棄,全部作廢。
他穩穩坐著,像是戰場上揮斥方遒,勝券在握的老將。
終於,一鍋完整的「荷葉炭」煅燒成功。
從生到死,經歷高溫後又以新的姿態重生。一株藥材的一生,也牽絆著人的一生。
每一個環節都展現時間賦予生命的不同涵義,暗含著華人千百年的經驗智慧。
整部紀錄片像是在講草藥,卻又不單單只是在講草藥。
《本草中華》不僅關注中藥和傳統文化,更關注自然和生命。
劇組跑遍了全國30多個省,全程採用4K高清技術,拍攝了中草藥所生長的山川湖海:
內蒙古的沙漠、吉林的森林、西藏那曲的河流、遼東半島的海洋……
一部旨在探索中草藥的紀錄片,在攝影和美術上竟然也不亞於風光紀錄片。
紀錄片一共分為6集,每集半小時左右,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四集。
每一集分別圍繞著一個主題,《相傳》《五味》《滋養》《奇遇》《容顏》《功夫》。
說起來,君君對中藥的印象並不好:苦!
但這部講述中藥材的紀錄片卻滋味萬千,酸甜苦辣、甚至涵括了人生百味。
例如紀錄片的第二集《百味》,就打破了大家對於中藥味苦的成見。
肉桂:既是中藥又是五大香料之一,撈火鍋,燉紅燒肉的一把好手。
昆布:就是海帶,其實也是一味中醫藥材。進可涼拌上餐桌;退可入葯化痰,利水消腫。
青梅:可以糖腌了做蜜餞,也可以熏製成烏梅。烏梅生津斂肺,不僅是零食也是藥材。
哎?怎麼感覺說著說著又跑偏到「舌尖上的百草」去了?
除了神州大地的美景,功能百變的藥材,《本草中國》最大的特點還是人——
那些堅守傳承著中藥文化、每一個平凡又有故事的中國人。
每一集的《本草中華》都有兩條清晰的線索。
一條是關於藥材的發掘整理;另一條是圍繞這種藥材相關人物,紀錄他們的光榮與夢想、失落與困惑。
兩條線索交融,用微觀折射宏觀,用具體詮釋抽象。刻畫了每味藥材後的中國魂。
第一集的主題《相傳》,就講述了草藥背後傳承千年的守護故事。
冬蟲夏草、益安寧、枸杞、少林黑膏藥、巴豆,五味藥材分出五個獨立的段落。
最讓君君影響深刻的,是講述寧夏中寧枸杞的這章。
枸杞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
《詩經》也有記載:「陡彼北山,言采其杞」。兩千多年前的周人,已經會爬山採摘枸杞。
當了一輩子杞農的張維忠夫婦,雖然年近七十,仍然忙碌於枸杞田中。
採摘、分揀、脫蠟、晾曬、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
這般牢記於心的工序,是張維忠的一日,也是他的一生。
更是他父親的一生。
張維忠的父親,張佐漢,被稱為「枸杞神」。
他發現了果實特大的枸杞新品種,在條件艱苦的抗戰時期依然致力於保留品種作物的延續,對西北五省的貢獻功不可沒。
張維忠現在大把年紀,仍然堅持親手晾曬、分篩枸杞。
別人覺得他傻。
當年在艱難困苦的時期,也有人覺得他父親堅持種賣不出去的枸杞,也是個傻子。
就像旁白里的解讀說的那樣:
一個人並沒有傻,卻獲得了傻子的稱號,那是他獲得了巨大的自由。
張維忠和枸杞打了一輩子交道,樂在其中。
在父親的墓前,他能無愧地說,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如今,張維忠和父親的名字被寫入當地的枸杞展覽博物館。
可在他看來,自己和從前一樣,仍然是一個俯身向土地的農民。
《本草中華》,它與時下明星雲集的綜藝真人秀正面碰撞,為熒屏平添幾分深刻的人文氣息。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藥文化也是民族瑰寶。
神農嘗百草,中藥事業從此誕生,代代相傳,拯救世人。
醫聖張仲景,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草藥,寫下《傷寒雜病論》這一傳世巨著。
藥王孫思邈,穿山越嶺,著就《千金方》,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李時珍走遍大江南北,耗費三十年寫出《本草綱目》。
中醫藥是幾千年來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智慧和文化理念。
也是五千年來,一探脈,一根針,一把草,庇佑了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
世間萬物皆有其時,同一種藥材,在不同的時節、時辰採摘,藥效大為不同。
這是現代科學儀器也無法測出的神奇,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展現出的無窮智慧。
承載了華夏幾千年文明的,有時候不一定是文人,不一定是名人,也會是默默無聞者。
時代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的東西在消失。
文化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情感與精神的,本草文化就是我們文化的傳承。
正如《本草中華》的開場白:
無論世界向前的腳步,如何匆忙急促
這片土地上,依然花開四季,春夏秋冬
這是綿延了五千年的古老國度
天與地,人與萬物,根脈相連,生息與共
這,也是本草的國度
天涯海角,靜靜生長
無論是神秘蒼涼的雪域高原,肥沃遼闊的中原大地
還是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縱橫交錯的江河湖海
今天的人們,依然追隨著祖先的足跡
躬行大地,翻山越嶺,只為遇見,療愈生命的中國智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