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 Yang:師從原研哉,但我更想談談「設計」

「知識的價值在於分享」,一直是康石石個人信奉的一句話,也是指引康石石個人實踐的一句話。其實,知識所蘊含的「廣度」遠遠不止於學術體系之內,它還包含有人生經驗所積攢的豐厚閱歷,與看待世界、分析世界、認知世界的角度與深度。

世界豐富多彩,康石石希望能夠為藝術留學生推開更為寬闊的大門,讓藝術留學生的知識與經驗能夠於康石石公眾號匯合交織:你能在倫敦租到高性價比的住房,就能幫助經濟並不充裕的家庭前往倫敦留學;你了解UCL的建築設計課程體系,了解AA的授課方向,就能夠給不知何為A校B校的學生指引方向;自己當年年輕吃過的虧,上過的當,後人如何避免...

所以,康石石將為中國藝術留學生開放周三「藝術留學知識共享」欄目,集合大家的藝術設計認知與藝術留學經驗,為藝術留學生&預備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機會。

在武藏野師從原研哉老師,我最大的收穫是認識「設計」。相較外在的浮華與光芒,踏踏實實的做好一名設計師,豐富自己的涉獵,將設計看作是聯繫人與人之間的媒介,讓情感與關照透過有形與無形、有聲與無聲的方式傳遞給設計的受眾,至關重要。

我非常感謝我的導師,他教會我的不止於設計,還幫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我將來做設計的出發點:Design is Solution。

對中國設計教育的反思

中國本科設計教育擁有自己的命題:就低不就高。在當下國情,教育需要大力推廣普及的時空背景下,這無疑是最妥帖的方案。老師會在高低之間取一個平均值,令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即大多數人擁有更高收益,但卻無法兼顧少量尖子生的創意與想法。這也就造就了大家在大學之中學習的都是基礎,做出來的作品大同小異。

由於我是中國設計教育的親歷者,所以有些東西感觸特別深,所以也有一些經歷可以與大家分享:

對結果主義的不滿,是致使我決心出國看一看的主要原因。當時自己在學校,老師判作業只看結果,這致使大多數人對設計的理解非常片面,大家課下紛紛交換素材資源,並將其視為「壓箱底」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大家心中十分清楚,要想得高分,視覺效果一定要突出,久而久之,在大家心中對設計的理解便是:素材A+素材B+素材C+文字=平面設計。

所以,進入職場後,美工式的設計師便普遍由此而來,大家會在錯誤的認識下給自己設計師的身份一個錯誤的定義。 設計不是結果,設計是一段思維的歷程,我想學習真正的「設計」,所以我要出國看一看,設計究竟應該如何研究。

無心插柳的日本之旅

當時選擇日本,主要是受了三件事情影響,從而選擇了武藏野基礎設計:

1. 北京奧運會徵集會徽的時候,原研哉老師的一個提案

2. 給大柵欄做的視覺重塑計劃

3. 眾所周知的MUJI

現在說來也覺得好笑,我留學之前除了晨光,很難在市面上看到有設計那麼好的文具,MUJI一隻筆10塊,握在手上會有一種設計師的感覺。

之後,我便在互聯網上做了大量的調研,請在日本生活的姐姐幫我收集信息。當時,我只報了一所學校一個專業一位導師,便是武藏野,基礎設計專業,原研哉老師。

其實當時自己的心態並非孤注一擲,具有極強的排他性,也沒有對原研哉狂熱的追求。相反,是覺得自己的想法與我看到的原研哉作品非常契合,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結局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如果現在讓我給出一個成功申請的解釋,我覺得是「想法對想法」。

我的成功報考經驗

  • 日語

為什麼說去日本是無心插柳,因為自己的日語真的比較一般。我的第一語言是中文,第二語言其實是英語,直到現在也是英語比日語好。

所以,借著我的個人經歷,一定要向大家強調:藝術設計類院校,錄取最關鍵看專業水平與研究方向,即:作品集和研究計劃書。

  • 作品集

作品集非常重要,但一定要強調,作品集不僅僅看最終的視覺效果,日本的老師也不會因為最終作品的軟體效果多精緻就發放offer。

兩點建議,大家需要格外重視:

1. 想法對想法:在我的申請過程中,也就是申報原研哉老師的時候,我將我的興趣愛好融入到了作品集的項目之中,因為我個人對城市文化、民俗、哲學感興趣,所以我做了一個關於城市文化的項目,將我對城市的理解用平面的形式在項目之中予以展現。

在我從武藏野畢業之後,才逐漸反思到:原來自己的想法是老師最想看到的,所以無論申請日本任何院校,各位同學都要展現自己的想法。

2. 成長的軌跡

我在2012年準備作品集的時候,在作品集中放入了高中的畫,本科的畫,以及本科時候的設計項目,清晰的展現了自己的成長軌跡,當時是想更豐富的展現自己的能力,但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老師通過軌跡發現了我的成長潛力

另外,申請日本的作品集是要提交紙質版的。而在作品集實體中,呈現自己的手作能力與匠心,也會發揮不容小覷的效果

總之,在作品集的創作過程中,是否投入大量精力,是否真正動過腦子,是否反覆研究過每一個設計項目,用心創作每一幅作品,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來,更不要手中接到各位作品的是原研哉老師。

  • 研究計劃書

研究計劃書與作品集的重要級相同,傳遞的是在圖像之外的軟實力,以及申請人希望在目標專業目標導師的引導下從事哪方面設計研究。

比如我當時在研究計劃書中,表達了自己對人文和城市的熱愛,介紹了自己如何與文化打交道,我喜歡什麼,我做了什麼,要研究什麼,在未來哪些方面會繼續深入做下去,希望在原研哉老師的指導下做什麼等等。

撰寫研究計劃書,我的建議是:相較功利性的研究導師,我更建議大家首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了解什麼,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在教授的幫助之下,從更高的維度,將自己的研修計劃完成。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在研究計劃書中自然會有的可寫,不至於一頭霧水。

當然,教授肯定也是要了解的,看他的書籍、看他的作品,但更要研究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否與自己的喜好相同,盲目追求所謂的光環只會令自己迷失,辜負自己求學光陰。

總之,還是那句話:想法對想法。我現在在漢藝擔任授課導師,對學生們強調的也是如此,會反覆的問學生:你的想法是什麼。

相較原研哉,我先聊聊福田繁雄

在武藏野,我們會在課上學習很多大師的案例,其中福田繁雄的「正負形」,給我的感觸比較深。

雖然從圖像製作角度來講,福田繁雄的作品隨便找個大學生便能實現,但是他的作品如果從創作角度講,可以說「非常困難」:

第一,設計者不是從圖形的角度,去將作品的正負形進行拼合

第二,你不是想做什麼做什麼,你需要結合一個主題,將主題希望透過圖像傳遞出的大量信息高度凝練於正負形圖像當中。在設計的過程中,你需要回答:有什麼元素能夠代表你想表達的主題,元素之間存在什麼聯繫,還要正好符合正負形關係。

第三,如何在圖像當中將視覺呈現完美,並且所謂的完美不是像「大片」一樣,而是需要對「形」進行歸納,對形態的比例和組合進行不斷深化,對細節反覆進行推敲。

設計思維的轉化便是由此開始。。。

我與原研哉

原研哉:我是一個設計師,可是設計師不代表是一個很會設計的人,而是一個保持設計概念來過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就似是一個園子里收拾整理的園丁一樣,我每天都在設計園子里做設計的果實,所以不論是設計一件好的產品、或是整理設計的概念、思考設計的本質、抑或以寫作去傳播設計理論,都是一個設計師必須要做的工作。

有一點,其實說來挺有意思的,跟著原老師學習了2年,原老師作品給我的感觸是:他的設計像沒做過設計,原老師的教學風格:似乎什麼都沒講,但令我懂了很多。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做presentation的時候,老師會非常平和的坐在台下,和藹的看著你在台上滔滔不絕,並且會時不時的合上眼睛,似乎在享受什麼,但當他睜開眼睛時,便會開始提問:你的圖形放在作品中有什麼意義,你設計的動機什麼,初衷什麼,要傳達給誰看,如何與讀者產生共鳴,但又不會把你問的啞口無言。

Pai Yang 作品

原研哉老師的項目制課題非常開放,比如說做一本書,完全自主,從內容,到開本、印刷,原研哉老師不會幹涉,只會引導你的設計方向,以批判性的眼光幫助你去分析問題,認識自我。

原研哉喜歡用最少的東西,表達最多的內容,但內容並不局限於畫面的元素,而是去思考人的形式、圖形的形式、什麼樣的人對應什麼樣的圖形,圖形在整套作品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這樣的思路恰恰與中國的教育方法相反,重視設計之中的思考歷程與對人的關照。

所謂對「人」的關照,既可以稱為「人文主義」,也可以稱為「以人為本」,比如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便是我日本的一次體察:在日本地跌的扶手上會有盲文,但是日本的盲人在人群中僅佔2‰,即便是如此微弱的一個群體,設計師仍然會在盲人的生活軌跡中方方面面為他們安排便利,這對我今後對設計的理解影響極大。

Pai Yang 作品

後記

在基礎設計專業學習的這兩年,我感覺算是不虛此行,因為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什麼是設計?

設計是一種綜合素養,它充斥於日常之中的大事小事,它需要你擁有縝密的思維與敏感的觸角,它需要你不僅僅在乎自己想要得到什麼,展現什麼,它更需要你尊重即將通過作品影響到的每一個人。

想來,不論做品牌,平面或任何設計,能為不同的人服務,是既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

———————————————————分割線———————————————————

康石石現已推出個人微信公眾號——康石石(kang-shishi)

除每周二、周五發布專欄文章外,康石石公眾號將每日推送1-3篇文章,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盡解答,敬請關注

訂閱方式:微信搜索 康石石 即可

投稿內容:藝術留學經驗、國際藝術院校資訊、藝術設計海外求學心得等皆可,詳情諮詢下方

投稿方式:聯繫康石石小助手(hanyi_jianqing2)即可

推薦閱讀:

挑戰帝大的墨守成規,阪大只是想做自己而已···
留學日本 | 學習院大學:「皇家御用」身份背後的真正實力
2015年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數學真題解析
排骨老師談進學:考一個好大學(大學院)需要什麼樣的語言能力?
活動回顧 | 除了肯德基和搶福袋,在東京過聖誕有什麼驚喜的打開方式?(文末有彩蛋)

TAG:留学日本 | 设计 | 作品集portfol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