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秒塗鴉看文化屬性

Google開發了一款名為「quick,draw!」的塗鴉遊戲。該遊戲要求參與者在20秒的時間內繪製一個對象,這些對象包含蘋果、浣熊 鑽石等在內的345個類別。全球有超過1500萬玩家貢獻了近五百萬張繪畫。

「quick draw」玩家的塗鴉

這些塗鴉不僅可愛有趣,還被Google錄入了一個獨特的數據集。「quick draw」數據集記錄了這345類的5000萬張圖的數據信息。

Google將這個有趣的數據集公開給大眾,希望可以幫助開發人員訓練新的神經網路,幫助研究人員看到世界人們繪製的模式,並幫助藝術家創造我們還沒有開始想到的東西。為所有開發人員,研究人員和藝術家提供了探索,學習和研究的機會。


我們採集來這5000萬張圖的數據信息,通過一系列的分析計算,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每張塗鴉都是手指的自由運動而生成的藝術,這來自世界各地的絕無重複的藝術信號匯聚一同構成一種所謂多樣藝術語言的拼貼巨構,又流轉到散布全球的工作站中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當代藝術的張力。

我們試圖通過一系列分析計算,將拼貼與堆疊的原始藝術載體進行一定的整合,尋找發現一些不同藝術語言之間的普遍同一性,以及人類認知活動的普遍特性與差異。故我們將5000萬張塗鴉按種類逐一進行疊合, 並展開全新層面的閱讀。


圖像普遍性研究

由於該遊戲要求參與者在20秒的較短時間內繪製所要求的對象,所以每個人畫出的形象基本都是對其的潛意識中最快呈現出的形象。 我們發現,雖然線條具有個異性,大多疊合圖卻都有著某種相似性,它們表達了人們對事物的普遍想像 。

擬合度高的塗鴉:

擬合度低的塗鴉:

比如對於對象「apple」,所有的塗鴉疊合後,圖像清晰明確,說明大家對蘋果的想像認識基本一致。而對於「dragon」,本身就難以通過簡單的筆觸表達,卻各個地區對其的理解各有千秋,此外,即使明了了龍的形態,彎曲的龍身在每個玩家的手下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故我們得到的拼合圖的擬合度很低,完全尋不到龍的身形。

圖像分歧研究

當然,我們在研究分析時,還發現了一些更有趣的現象。

由於這種圖形重疊擬合,得到的結果基本可以定義出不同地區中該對象的典型形象。而對於某些對象,各地所的擬合得到的圖形相差甚遠,這便反映了各個地區不同的生活特徵與文化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我們暫且稱這種現象為所謂的「圖像分歧」。接下來我們將展示三組分歧現象:

【圖像分歧一——bread】

我們先來看看亞歐美非四個地區的麵包(bread)塗鴉:

在此展示了亞歐美非幾大洲不同地區的人繪製的麵包塗鴉擬合圖。因為遊戲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對一個對象進行圖像描述,所以我們可以假設玩家每一筆每一畫都是本能的,代表著該地區人們對麵包最初原型的普遍想法。通過簡單讀圖,也使我們清晰的閱讀到,所以縱使麵包的種類形狀千千萬,在人們的集體潛意識中,還是會較為統一的把其歸為兩種簡單的圖像原型。

這也引導我們了解到,美洲和亞洲人對這兩種麵包的傾向度基本相同,非洲人似乎對第一種麵包更為熟悉 。而歐洲人彷彿在用這清晰的輪廓宣告:breads is not toast。

1.扁圓麵包組

以下是來自6個歐洲國家的麵包疊合圖,雖然大家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扁圓形的麵包,但同時也表現出了不同民族文化中麵包的典型形式仍有著相當的差異。

實際上,在麵包的發展歷史中,歐洲麵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多年的西亞,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公元前300年傳入歐洲,並在羅馬帝國大一統時期迅速在歐洲眾多地區傳播開來。所以,今天眾多歐洲國家麵包技術的原型開端是一致的,但借著各地不同的歷史、自然環境,麵包技術不斷分化進步,在各個國家產生了明顯的地域特色。也便解釋了歐洲不同國家的塗鴉參與者在本能反應下對麵包形象的不同再現。

比如法國的麵包便是這6幅塗鴉中最細長的,好似法棍麵包的獨特形狀。表明雖然法國有各式各樣不同形狀的麵包,但統治著人民對麵包普遍認識的認識最經典的法棍。

而除法國外,西班牙人繪製的麵包也偏向細長。這與兩國相鄰,文化性格相互濡染有著相當的關係。

德國人心目中的麵包便於法棍大不相同,普遍偏愛本地起源的由於充分發酵所致的形狀更為膨脹的黑麥麵包。而這種麵包也迅速在北歐東歐等地流行開來,至今仍可以從這些國家的塗鴉麵包中尋到幾分黑麥麵包的形象。

而在俄羅斯,麵包傳入後便很快普及並成為了那裡的重要主食。雖然戰鬥民族也進一步演化出了眾多麵包種類以豐富事物類型,但其心目中麵包的經典型形象仍然傾向於經典的俄羅斯大麵包。

2.吐司麵包組

而接下來一組塗鴉則呈現出了明顯的吐司麵包形象:

這些圖像分別來自加拿大、印度和日本。實際上,吐司麵包最早起源於法國,經迅速傳播後流行於歐美。所以不難解釋為什麼加拿大有著吐司麵包文化。

而印度,最早也有自己的麵包文化,製作一種形狀很扁、類似於囊的點心。知道18世紀英國殖民期,整個文化體統受到巨大影響,也是在此時期,印度開始學習製作英國盛行的吐司麵包,而吐司也成為了印度人對麵包的第一印象。

而日本麵包之源,實際上來自中國的點心糕點。直到明治時期,英法麵包工藝大量湧入,開啟了日本麵包的現代生涯。雖然隨著小麥粉的出現,麵包種類也變得異常豐富(如今中國麵包店中售賣的80%左右都是日式麵包哦),但集體文化潛意識中的麵包形象還是方方胖胖的吐司形狀。

3.多樣混合組

而最後一組塗鴉麵包形象複合而混雜:

這些塗鴉分別來自於中國、美國和英國。雖然三地相距甚遠,文化習俗也截然不同,但卻呈現出類似的混雜狀態——兩種典型麵包形象並置圖中不分高下。

這三個國家的確在文化個性的某些方面表現出了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文化多元。從工業革命其至今的國際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這三個國家都是發展史冊中重要的要素國家。傳統英國雖以吐司麵包著稱,而中國的麵包文化實則起源於點心糕點文化,但各自不同時期的現代化革命中吸引了眾多他國文化元素的湧入;而美國,作為近現代才興起的國家民族,文化更是豐富多元,導致形成了混合的文化形態,並出現如此有趣的兩種原型疊加的麵包塗鴉。

【圖像分歧二——church 】

教堂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宗教意義建築類型,首先是基督教宗教的文化載體。下圖是世界各地的塗鴉玩家繪製的教堂疊合而成的圖像,可以清晰地辨認出:一個類似十字架的屋架在屋頂最高處,豎立在尖頂構成的建築之上。而如此的圖像構成正代表著教堂的文化符號,即使教堂建築從古典到現在,十字架都是其不能放棄或隱去的特徵標示。

全球玩家的塗鴉擬合

同時教堂也是西方建築發展史的重要見證者之一。由於宗教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都是維繫社會關係的主導方,故教堂建築便作為其主要空間載體記述著歐洲千年來的歷史,反映和回應著宗教的更迭變幻。在西方建築發展史上,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宗教主導思想,並在當時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形成特有的表達其宗教意圖的教堂形式,這些不同地區的不同空間形式便各自作為文化或非文化的遺產深深印刻在人們潛意識中,傳承至今。

所以當我們閱讀世界各地玩家繪製(尤其是歐洲——西方建築之發源)的教堂便可發覺其對教堂的本能認識中的的有趣差異。而通過研究我們也發現,這些不同的塗鴉特徵都恰如其縫的印證了這些地區在建築發展史中所歷經的軌跡。

以下是四個不同地區玩家的塗鴉:

來自這四個國家的玩家繪製的教堂都於所謂的「世界模式」有著肉眼可見的差異。第一幅來自西班牙玩家,立面不是簡單的三角形屋頂落在方形房屋上的形制,而是屋頂部分的筆觸明顯較為厚重。而縱觀西方建築史,西班牙基本是在19世紀安東尼奧·高迪的引領下走上歷史舞台的最高潮,而其設計的坐落在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羅那的聖家族大教堂更是精美高聳繁複的登峰造極之作。繁複華貴而高聳入雲的尖頂傳承的是西班牙民族追求自由浪漫模仿崇尚自然的個性。如此的教堂奇觀也深深印刻在國民的心中,以至於大家對繁複形狀的屋頂產生一種本能的情愫。

英國的教堂塗鴉與「世界模式」大體輪廓形狀類似,但仍可見得它明顯較寬,並且呈現出左中右對稱的三段式結構。這其中可尋到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影蹤。很多英國經典哥特教堂(如: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入口處的裡面便呈三段,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這也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雖然現代建築以不再追求對稱格局和哥特向上攀升的尖頂狀的空間動勢,但這個格局也深深印刻在英國人的潛意識文化之中。致使其在短時間的塗鴉中,也極力表達如此的格局關係。

而德國人繪製的教堂與其他地區玩家繪製的教堂構圖相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模式。實際上,德國古典建築尤其是教堂建築,以哥特和巴洛克式風格居多。而德國的哥特與英國不同,立面以科隆大教堂為典型,兩側高塔體量較大而中部較低體量較小。但導致德國教堂塗鴉呈現此狀的最重要的原因都不是這些,而是德國人看教堂的獨特視角。也就是說,塗鴉中展現出的實際上是德國典型教堂形象的側立面格局。

德國哥特建築發展盛期,整個教堂的外部都精美無缺,教皇希望將其打造為城市中優雅的觀賞品,從四面八方吸引教徒進入其內,不再只單一注重正立面的比例秩序及裝飾。使得,德國人對教堂的理解認識從二位的立面逐步變向了三維,開始從其他角度閱讀和感受教堂。時至今日,我們在看到德國的教堂照片時還常常看到眾多從側面視角拍攝的教堂照片。

瑞士的教堂塗鴉也呈現出典型的獨特性,沒有繼承中間高而兩邊低的普遍格局。雖有向上的尖角狀屋頂,但是高度基本平齊,高聳感較弱。這也與瑞典高緯度的帶來的建築個性有很大關係,由於日照少而天氣寒冷,北歐地區的建築無論古典或現代,都盡量保持一種接納陽光空氣的狀態,不再向寒冷的高空攀升,而是舒展的伸展在大地自然之上。並在這種理念之下,一步步發展形成了今日的北歐風格。而北歐人的本能個性中也偏好如此舒適親近的不力求中心突出的建築格局。

【圖像分歧三——eye 】

最後我們來看看全球各地玩家對眼睛的演繹。在此我們將圖像分為了三組,可以較為明顯的看出三組玩家對瞳孔深度的不同繪製情況。

1.第一組

2.第二組

3.第三組

如我們所知,一般眼色分為三類:褐色、藍色和綠色(以及一些更為少見的其他顏色)。若按照眼色深度分,一般深褐色最深,其次為藍色綠色中褐色,而最淺的為淺綠淺藍以及蜜色(蜜色也稱淺褐色)。

而根據圖像對眼色的深度分裂結果與統計結果別無二致。第一組的圖像基本來自亞洲和中東。而根據統計結果,絕大多數生活在非洲和亞洲的人都有著深棕色的眼睛,該顏色在中東也十分常見。

雖然歐美也有眾多人口擁有棕色眼睛,比如美國就有41%的人擁有棕色眼睛,但是深度差異很大,中褐色和蜜色的眼色人口佔比較大。此外,歐美也有大量人口尤其是白人有著藍色的眼睛(約40%),少部分人口擁有類似深度的綠色眼睛。這與第二組圖像(眼色較淺組)的來源國家基本一致。

而繪製第三組圖像的人基本來自於北歐地區,他們繪製的眼球與瞳孔相比色差最大,表明他們本能對眼球眼色的理解是最淺的。而事實也是如此,北歐人中約80%以上都是藍色眼睛,且色度較淺。

彩蛋

與以上相似的圖像分歧現象還有很多,比如coffee cup、snow man......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聯繫我們,獲取更多對象的圖像結果。

而當小編在茫茫數據中進行整理信息時,有的對象得到的圖案全世界的擬合度很高,其中一項叫做「face」。全球各地的玩家保持著一致的默契,紛紛畫下了微笑的面孔,所有的圖像擬合結果都是笑臉,so sweet!

尾聲

從這項小研究中,我們可以發覺到全球各地文化的美妙差異。當然這些有趣的現象並不會憑空浮現,我們團隊也致力於通過我們深度學習與可視化技術向大家展示一些有趣而可愛的研究。歡迎小夥伴為我們提意見或吐槽,也歡迎大朋友小朋友關注我們的平台。

推薦閱讀:

老大讓我去面試(一)--從文本分類角度對於簡歷進行類別判斷
EBT:Proposal與Tracking不得不說的秘密
KCF公式推導錯誤及驗證
[171102] 圖像處理背景介紹
利用條件GANs的pix2pix進化版:高解析度圖像合成和語義操作 | PaperDaily #23

TAG:文化差异 | 大数据分析 | 图像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