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說話為什麼相互聽不懂?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來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浙江人說話為什麼相互聽不懂?地球知識局
NO.292-浙江方言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浙江話怎麼說,很難一言以蔽之。浙江方言之多,已經到了令浙江人自己都頭大的地步。幾個語言片區之間,往往就隔著一條小河小山。在普通話推廣之前,人們從家裡走出去幾百米就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是常有的事。
不過,浙江各處的方言雖亂,種類其實不是很多。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和不少原因有關。今天的文章就帶你一起分析浙江方言混亂的原因。
民族混居,移民眾多
浙江方言多的第一個原因,恐怕就是因為此地移民眾多,文化混雜型極高。
浙江大多數人口使用的語言,都屬於吳語,具有吳語獨特的語法結構和發音範式。聽上去紛繁複雜的浙江方言,很多情況下只是因為語速、語調和用詞的不同才顯得不一樣。
吳語主要分布範圍
浙江省及其主要城市
如果用書面語記錄,則浙江大量的方言就會被歸併,劃入各個方言片區。易懂如嘉興話,複雜如台州話,都可以被認為是停留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同一種語言。
什麼?!居然都是吳語嗎?
能夠和吳語區分的,是南方的閩語和西北方的徽語。
全浙江有100多萬人使用閩語,基本都集中在浙江南方的一些縣市,在文化上更容易受到福建的影響。這些人和浙北的文化傳統並不互通,算是浙江內部自成一體的群體。
南邊的閩語與西邊的徽語
浙江西側的千島湖附近,則分布著大量徽語人口。此地在早期歷史上就劃歸徽州管轄,和徽州文化過從甚密。一直到了北宋將其劃入建德路,才開始和浙江有了更多接觸。
但是由於多年來對千島湖的開發,和劃歸杭州以後的文化輻射作用,徽語和吳語之間的區別也正在減弱。
千島湖地區
浙北與皖南之間
從南方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和畲[shē]話也是古代浙江語言現象的一支。不過由於人數比較少,這些語言都很難作為浙江文化的主流出現。不過在浙江南部,這些方言仍然很有活力,體現著江南地區少有的多民族特徵。
浙江南方的畲話與客家話分布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和周圍省份的交界處,出現徽語、閩語並不稀奇,令人稱奇的是浙江還有大量北方官話的方言島。尤其是在宋朝南遷之後,不斷有來自中原、華北、中部的移民進入,這些人後來就變成了浙江方言的特例。
浙江北部的一些小片區
噶多北方方言,老蔣都亂了
浙江省境內的官話分布在西北部跟安徽省交界的一些地區,其中以河南移民官話為最多,湖北移民官話次之。這些移民大多來自太平天國後的遷移入浙的人口,在吳語的包圍中顯得有些勢單力薄。
解放戰爭中隨解放軍南下的河北、山東人也很多,他們至今仍然保留著鮮明的北方語言特徵。
改革開放之後,浙江的經濟活力吸引了很多內陸人。由於務工者往往聚集,在浙江的大城市裡就經常出現一些奇特的語言區,比如重慶話、東北話,在杭州、寧波、紹興等城市都在逐漸形成氣候。
山高路遠,道阻且長
江浙之地,在南宋南遷以前,都不算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這背後的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浙江的地形地貌上。浙江省的多山毋庸多言,山地丘陵占浙江總面積的70%。
確實是遍布全省
天台山、天目山、雁盪山等眾多山脈分布全省,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也就是江南丘陵地形最好的寫照。
天台山
天目山
全省的西部和南部丘陵海拔逐漸走高,在和安徽、江西、福建等的交界處,山勢最高,地形也最複雜。山勢的阻隔,讓浙江西側和南側的交通運輸非常不便。
不論是人還是貨物,古代想在這個地區完成流通都並不容易。因山地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得語言也在限定的區域內自行發展,很難形成混雜。
安徽、江西、福建之間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被群山圍困、極為封閉的溫州貢獻了中國人聞之色變的「魔鬼語言」。不過,溫州話本質上仍然屬於吳語的一支,不是單獨進化出來的語言。
大溫州,就是辣么特立獨行
雖然用詞和整個漢語世界都有區別,但在句式和語法上仍然能夠用其他吳語作為底板去轉譯。比起美軍使用的那些獨立發展的印第安土話來,溫州話的加密程度仍然不夠好。
厲害厲害……
反正這套表情包,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歡迎在留言區翻譯下句
亦可場外諮詢親友團
相對來說,浙江東北部的大平原地帶,因地勢平坦溫和,語言的互通程度就很高。浙北平原區的語言特徵基本屬於太湖片的吳語,和隔壁江蘇的蘇州、無錫等地差別不大。這裡可以說是吳語區最大的統一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吳語區核心區之所在
東北部的寧紹平原也是如此,但是因為距離浙北有一段距離,因此發展出了口氣更硬的方言。不過只要仔細聽,雙方還是能互相聽懂的。
由於太湖和杭州灣的阻隔
這一核心區又可分為:
蘇錫常/杭嘉湖/寧紹,三部分
除了山峰阻隔以外,浙江的水系條件也註定了此地難以誕生一門大一統語言。
浙江的水系大多短促狹小,流域面積也十分有限。儘管有錢塘江和甌江等比較長大河大江,但比起西部和北方動輒幾百公里的巨大河流,浙江的水系還是比較短的。
浙江除了北部多平原外
大部分地區遍布山地,河流亦相對短促
水系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非常巨大。因興修水利、沿河上下游交通而形成的共同記憶,對於文化的統一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漫長而筆直的尼羅河,在北非很早就幫助埃及人完成了國家統一的認同感;北方的黃河在經過了黃土高原的中下游,也形成了一個文化語言相對統一的北方共同體。
短的河流覆蓋區域有限,沿岸因這條河流而凝聚起來的人口也就有限。浙江的方言統一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
這難以比較
山水複雜,讓浙江的方言互通受到了影響,就更別提密布浙江附近的海島和水上漁民的語言有多難統一了。
比較著名的浙江方言小語種是九姓漁民方言。這一族群世代捕魚為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富春江的下游。
與世隔絕的船上生活讓他們發展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語言系統。儘管使用的人不多,但給多姿多彩的浙江方言又增添了一分色彩。
地圖
扁平管理,中心缺乏
一個地區的語言想要統一,擁有一個長期的絕對核心是必要條件之一。由於某一個中心的文化高地現象,讓周圍的地區高山仰止,這是人類在追求文化統一的時候的必然邏輯。
粵語以廣府話為標準、川語以成都話為標準、普通話以北京話為標準,都是這個邏輯的產物。
浙江確實是比較多中心的
但是浙江不具備這個條件。浙江從古代開始就是一個中心不明省份,沒有某一種方言特別「時尚」,以至於讓所有人都去模仿。
春秋戰國時的越國政治中心在紹興,吳國則定都蘇州,這兩座城市是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的兩大中心。
但兩者的方言並不絕對相同,在中間地帶不斷爭奪追隨者的過程也就是語言融合的過程,但始終未能徹底完成。
春秋戰國時代的蘇錫常與杭嘉湖之爭
(春秋戰國時海岸線與下圖大不相同)
漢直到魏晉,吳越的政治中心又跑到了南京。此處不僅在文化上更趨近安徽,對浙江的控制力更是相當有限。此時即使是浙江北部,人口也稀疏有限,無法形成語言上強有力的推廣。
等到了浙北人口繁密的宋朝,浙江的行政中心一度穩定在杭州。但很快又被分拆成東西兩路,由杭州和紹興分別統轄,浙東北的方言從此和杭嘉湖一帶產生了區別。
南宋行政上被拆分的兩浙
等到了兩者複合,杭州的上層語言又變成了河南官話,始終難以積澱出一個絕對強勢的口音。
獨樹一幟的杭州小片
並不是無本之木
至於浙西和浙南,由於山林密布,始終沒有參與政治遊戲的資本;爭奪控制權的帝王將相也往往對此處興趣缺缺。
這裡的語言形態減少了外部的干擾,最終反而沉澱出了很強的本土文化認同感。這種天高皇帝遠的文化自信心,在整個東南沿海都並不少見。
地圖
到了明清兩代,統治者都在打天下時吃了江南士人的虧,於是乾脆把蘇杭二府分開劃分到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當中。
杭州終於成為了浙江的絕對核心。
可此時浙江的吳語區已經基本固定,外界移民也在干擾單純的吳語輻射力,才讓今天的浙江方言保留著原始多彩的樣貌。
雖然方言種類繁多、外地人聽來暈頭轉向,但浙江方言其實也沒有人們想得這麼恐怖。吳語在浙江的統治地位卻始終無法動搖。
即使是南宋時期隨趙構南下的大批操河南話的官僚,也只是在杭州留下了北方話的印跡,杭州話的吳語特徵始終沒有被取代。浙江吳語的生命力可見一斑。
但進入現代以後,這個強省的語言會走上一條怎樣的道路,仍然難以預料。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對怒江進行梯級開發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在世界範圍內有南水北調這樣的工程案例成功的嗎?
※如何看待《南水北調已然完全失敗》的說法?
※為什麼巴爾喀什湖是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