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自我」的成長階段論:不同成長階段的養育態度
內容提要:關鍵在於「適度」。
用兩維結構來解釋帕克(G.Parker)和西蒙茲(P.M.Symonds)的「親子關係與養育態度」:
「關心」體現為父母對孩子內部意向的縱容、鼓勵,「約束」體現為成長環境對孩子更多的反饋,因此可以把「關心、約束」代入「動力性、反饋性」的兩維結構圖中,形成養育態度的兩維模式。
這個模型區分了五種基本的養育態度:
1.過度保護,關心和約束都過度強烈。
2.苛刻,過度約束但缺乏關心。
3.放任,同時缺乏約束和關心。
4.溺愛,關心過度但缺乏約束。
5.合理,適度的關心和約束最有利於人格成長。
其中,對合理的養育態度的兩維結構進行細緻分析,還可以具體揭示正確養育的內容:
從這兩個模型可見,合理與錯誤的養育態度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分界,關健就在於「適度」。
一般來說,關心有助於動力性的發展,約束則能提高反饋性,通過兩維的互動即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徵。
這些規律不僅體現在幼兒成長上,在成人行為調整方面也是一樣的。比如,關懷福利和約束都較高,有助於形成穩定的行為規範;如果只是約束,但缺少關懷保障,人們就會趨於保守壓抑自己的慾望;要鼓勵創意,就需要創造一個關心和約束適度均衡的環境。(創新的本質就是均衡,在進退兩難中找出第三條出路,在變與堅持間尋求超越性平衡。)
還有一種特殊的「有害」親子關係——親子分離。
在早期成長中,親密的親子關係是幼兒與環境建立聯繫的核心樞紐,一旦這種關係突然喪失,將給反饋性的發展帶來沉重打擊,很可能導致32位型和41位型的障礙表現。
對於尚處在第一個成長階段(1歲前)的初生兒來說,由於兩維的活動能力都很衰弱,寬鬆的教養環境是相適的。
第二、三、四階段(1——11歲)是兩維的適應性活動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教養的關鍵在於能否平衡關懷與嚴格,使兩個維度活動水平的發展能適度並且協調。比如,以清晰、明確、可行的目標導向來營造適度的環境壓力,不僅有利於反饋性的成長,也有利於動力性活動水平的同步提高。
第五、六階段(12——24歲)的青少年已發展出相當程度的兩維活動水平,成長的重點轉為如何更好地適應現實環境,這時他們能夠承受一定的約束壓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關心來引導,充分的信任是他們最需要的環境支持。
在人生的第七、八階段(25歲——死亡),「自我」結構基本定型,人生的挑戰更多地源於既有行為模式的局限,成年人的自我超越體現為對各種人際態度的圓融應對和反施影響。
039 探秘「情緒」——有沒有一個貫穿所有心理現象的情緒理論?
目錄——一個簡潔、整合的心理學基本理論
推薦閱讀:
※通過故事,啟發內在的資源處理衝突| 神話心理劇工作坊精選(二)
※關於女權主義, 大家怎麼說?
※不會說話怎麼玩狼人殺?
※狼人遊戲玩久了以後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想能夠看出別人的動機和能夠洞悉別人的心理應該報讀基礎心理學還是應用心理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