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民主國家的權力遊戲

斯大林是個一言九鼎的獨裁者,勃列日涅夫卻要依靠同僚合作才能維繫統治。這是什麼原因呢?

非民主政治的運作中,也許包含著比「投票」更加深刻,更加悠久的政治學規律。

王也/政見觀察員

長久以來,政治權力在非民主國家如何被分配和傳遞,一直讓(來自民主國家的)社會科學家們困惑不已:一沒有選舉揭示的民意基礎,二缺乏憲法保證的穩定製度,一幫大佬聚集在小黑屋裡,是怎麼決定各自的職責和排位的?為什麼不會發展到用內戰來解決問題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同樣一套政治規則下,每次產生的人事安排往往還相差甚遠。比如斯大林是個一言九鼎的獨裁者,勃列日涅夫卻要依靠同僚的合作才能維繫統治。這又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呢?

從歷史上看,民主政治的普及只是近兩百年的事情,非民主政治才是人類社會的常態。因此可以想像,非民主政治的運作中,也許包含著比「投票」更加深刻,更加悠久的政治學規律。

"勝利聯盟"的由來

理性主義學派的開山祖師William Riker,曾提出過「勝利聯盟」的概念。

他認為,無論在何種政體中,統治的持續都需要得到足夠多其他社會成員,也就是「勝利聯盟」的支持。在民主政體中,這個聯盟是半數選民;而在非民主政體中,聯盟則由軍閥或者寡頭們構成。

紐約大學教授,《獨裁者手冊》一書的作者Bruce Bueno de Mesquita進一步發展了這個理論。他指出:「勝利聯盟」的建立,本質上是一個利益分配的過程。成員們只有在相信自己能從統治者這裡獲得足夠多好處的時候,才會拒絕反對派的收買。因此,普通人可以從民主政治中受益更多。

不過,上述分析都是基於靜態的博弈均衡,而現實政治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

每一期的權力結構,都會給下一期的布局帶來變數。更重要的是,非民主政體中,政客甚少受到制度的束縛,因而難以做出有效的承諾。「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時有發生。

既然這樣,「勝利聯盟」又怎麼能保持穩固?

麻省理工學院的政治經濟學家阿西莫格魯,跟他的兩位合作者,芝加哥大學的Sonin和西北大學的Egorov一起,將「勝利聯盟」的框架拓展到了動態情形。

他們憑藉著高超的數學技巧,和對歷史的深入洞察,建立了一套不依賴於任何具體政治架構的一般理論,對非民主國家的權力遊戲做出了更加準確的刻畫,並得出不少顛覆常識的結論,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於非民主政治的認識。

寡頭們如何分配權力?

與前人相比,阿西莫格魯等人更加關注政治權力的傳遞過程。

他們將這一過程簡化為接連進行的一串提案-表決環節:現任政府中的每個成員輪流提出對新政府人事的設想,其他成員則選擇是否支持。當某一方案的支持者構成了一個「勝利聯盟」的時候,該方案即被付諸實施,新政府由此誕生。

很顯然,每個提案者都希望自己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舉例來說,現任政府由四個人組成,其力量大小可以分別量化為3,4,5和10(這裡的力量可以是手中的軍隊數、在民眾中的影響力等等)。我們假定,只要支持者的力量值之和超過總值的半數——在這裡是11——新方案就會被通過,那麼顯然,力量值為3,4,5的三個人會很樂意聯手把力量最大的玩家排除在新政府之外。面對這樣一個聯盟,力量為10的那位也只有仰天長嘆。

可見,擁有無可匹敵的實力,並不一定意味著你能在權力的遊戲里笑到最後。

有人可能會問,那力量為10的玩家為什麼不試圖去拆散另外三人的聯盟呢?蘇秦有合縱,張儀不就有連橫嗎?

這裡就體現出了阿西莫格魯等人的洞見。他們指出,政治人物在乎的不僅僅是當下的得失,還有長期的收益。如果3、4、5中的任意一人選擇跟10合作,把剩下兩人踢出政府,那下一個遭殃的必然就是自己,到那時想找人「合縱」都做不到了。

只有當玩家們短視至極,寧願爽上一把而不在乎接下來就會被踢出局的時候,「連橫」策略才可能成功。這種情況下,最終基本上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政治格局。

同樣的道理,在3、4、5三人構建了新的政府之後,這個聯盟將會長期保持穩定。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再缺少一人,政府就會迅速坍塌成獨裁統治。比如4和5擠走3,那接下來5就會再踢開4,所以4一開始也不會跟5合夥。類似的推理使得每個玩家都願意信守盟約。

幾位學者把這種狀態稱為「最終執政聯盟」(Ultimate Ruling Coalition)。

他們證明,在博弈的均衡狀態,存在著唯一的權力轉移規則。也就是說,給定必需的「勝利聯盟」(比如過半的總力量值)和每個玩家的力量分布,我們就可以計算出最終執政聯盟的構成。初始力量分布有所不同的話,遊戲的結局也會相應改變。

以上的基本想法體現在阿西莫格魯等人於2008年發表在《經濟研究評論》(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的一篇論文里。

搞改革為什麼這麼難?

以上設定的一個不足之處在於,最後的權力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給定的「勝利聯盟」條件的約束。但真正的大玩家,其實並不希望受到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

他們更傾向於跳出棋局,創造自己的一套玩法。

在2012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論文里,阿西莫格魯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

有趣的是,雖然更換遊戲規則看起來比更換政府成員要來得高級,二者遵循的內在邏輯其實相差無幾:手握實權的政治家一旦預期到,在新的玩法下自己難以維持優勢,那就不會有任何推動改革的動力,哪怕改革可以增進全社會的福利。

他們舉的一個例子是絕對君主制向立憲君主制的轉型。

經濟學家一般認為,在立憲君主制下,產權能夠得到更多保護,經濟增長的潛力更大,包括君主在內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但純經濟學分析忽略的一點是,立憲君主制下,博弈的主動權轉移到了民眾一方,代表民意的議會很可能在之後要求更大的權力,直接推動代議制民主,逼迫君主下台。

考慮到這種潛在的威脅,絕對君主們面對立憲的呼聲經常猶猶豫豫,也是情有可原。

三位學者在2015年發表於《政治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論文中發展出了另一種思路。

他們這次假定,外在的社會環境變化不以個體意志為轉移,會以一定概率朝著某個方向不停轉變。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所需的「勝利聯盟」有所差別。因而政治人物們在決定今後的制度安排時,還要將這種不確定性納入考量。

對於未來的擔憂,將會顯著地改變玩家們採用的策略。假使當權者預期改革派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那麼就會立刻使用一切手段將其扼殺於萌芽狀態。

以上三篇文章體現了一些共通的政治學原理:在任何社會中,大動蕩過後的初始力量分配,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權力遊戲之後的走向。如果缺乏良好的制度來保障承諾的履行,那麼政治家對於失去權力將會更加恐懼,從而會阻撓任何可能危害他們地位的變革。

我們接下來會看到,大多數時候,這對於民眾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

非民主政權能選用能吏嗎?

2010年,三位學者在《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撰寫過另一篇文章,將官員的能力引入到了模型之中。

他們想回答的問題是:在不同的「勝利聯盟」條件下,均衡狀態時選出的政府在能力水平方面會有什麼差異?

在這個模型中,普通民眾也有進入政府的機會,但是必須得到當前「勝利聯盟」的批准。允許能力更強的人成為政府僱員,可以提高全體民眾(包括政府成員)的福利。

可是跟先前一樣,當舊政府中的「勝利聯盟」成員意識到,新人的湧入會導致他們話語權的喪失時,他們就不會再吸納有能力的民眾參與政治。

阿西莫格魯等人證明,只有在完全民主,即「勝利聯盟」不包括任何舊政府官員的政體中,我們才能確保政府由社會中能力最強的人組成(假定人們都想要為公眾服務)。

否則,只要舊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有任何一點否決權,均衡結果就還是會依賴於初始的政府人事安排,而且無論多糟糕的政府,都有一直存續下去的可能。

此外,民主程度較高(「勝利聯盟」里舊政府官員較少)的政權,在面對危機時會表現出更強的靈活性,更容易選出有力的領導者。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增加非民主國家中好政府出現的概率呢?

答案是,讓舊政府中的某些成員獲得更加穩固的權力。

乍看上去,這似乎跟我們的直覺不符,但背後的道理不難理解:倘若舊政府中的某個派系相信,他們不會在政治變革中失去權力,那麼他們也就沒有理由反對變革,從而減少改組政府的阻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今天一些國家仍然要保留王權——在國家需要一個新政府的時候,國王可以憑藉其超然的地位,協調各方的利益衝突,保證政權過渡的平穩進行。

在去年發表的綜述性文章「Formal Models of Nondemocratic Politics」中,三位作者提出,阿西莫格魯等人的工作,將會是非民主政治研究一個新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可以添加更多的元素,比如信息不對稱和實際的政治制度,以期對權力遊戲的本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從這些模型中得出的諸多推論,也為這個領域的實證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Acemoglu, Daron, Georgy Egorov, and Konstantin Sonin. "Coalition formation in non-democraci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5.4 (2008): 987-1009.

Acemoglu, Daron, Georgy Egorov, and Konstantin Sonin. "Do juntas lead to personal rul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9.2 (2009): 298-303.

Acemoglu, Daron, Georgy Egorov, and Konstantin Sonia. "Political selection and persistence of bad governmen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5.4 (2010): 1511-1575.

Acemoglu, Daron, Georgy Egorov, and Konstantin Sonin. "Dynamics and stability of constitutions, coalitions, and club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4 (2012): 1446-1476.

Acemoglu, Daron, Georgy Egorov, and Konstantin Sonin. "Political economy in a changing world."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3.5 (2015): 1038-1086.

De Mesquita, Bruce Bueno, and Alastair Smith.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Public Affairs, 2011.

Gehlbach, Scott, Konstantin Sonin, and Milan W. Svolik. "Formal models of nondemocratic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9 (2016): 565-584.

Riker, William H.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mam1ndURERS1tMkJyWFRiOTJ4c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柏拉圖:讓群眾為國家做主是危險的,「民主是"其次壞的"制度」
該怎麼看黃國昌罷免案?
台灣大停電是制度問題
英美弊端與台灣的下流化

TAG:权利 | 民主制度 | 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