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品牌如何擁抱大數據?GAP是這麼玩的
文/數據俠 蔡輝
對於各行各業爭鋒開採的數據「新能源」,GAP客戶關係管理及業務拓展高級總監蔡輝認為,零售品牌若想趕這趟車,自有其方法論,以下是他在9月6日「大數據與分析創新峰會」上的發言實錄。
什麼是「數字化」?
「數字化」不單單是指數字營銷,它包含了三個關鍵詞——數字、方向和技術。
數字不需多說,方向是什麼?集成,對企業來說,尤指集成內部和外部數據。
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多跨行業合作,也包括數據的聯合,比如你隨手買的農夫山泉水瓶上印有網易雲音樂的標識,包括GAP等零售品牌也都有這類跨界合作的舉措。
當然,能做到這一切的關鍵一點在於技術的發明及普及後成本的降低。
大數據VS小數據:公司應從開採內部數據開始
對於一個品牌商來說——它既非阿里、也非萬達——最應該關心還是自己的內部的數據,而非大數據。
為什麼?
首先,「大數據」的定義中包含了三「V」特徵——Volume(大數據量)、Variety(多樣性)和Velocity(數據處理速度)。
什麼是「多樣性」?
舉個例子,摩拜單車掌握了大家的出行路線數據,數據量很大,但從數據多樣性來說,其實只有單車騎行路線相關的數據。如果政府拿到了摩拜的數據,結合公交、地鐵、行人等數據,優化規劃,這才算是更為多樣化的大數據範疇。
對公司來說,數據是用來做生意和賺錢的。如果用大數據需要很長時間的分析才能得出結論去落地,那這不是一個好的商業選擇,一定要很快拿出數據用途才有意義。
其次,大數據需要巨大的投資。
簡單說來,就是當你企業需要為數據供應的水電費開始操心的時候。像是微軟、Facebook、谷歌要去北極、芬蘭等北方寒冷地區設立大數據中心,水電量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最後是數據隱私。
對於一些外部數據,品牌不是不想用,而是由於阿里、騰訊等數據持有方的數據隱私保護,你沒辦法得到那些數據。零售品牌能拿到自己客戶和交易數據,但這些人在微信上關注了什麼其他品牌、在阿里上買過其他什麼商品,這些數據我們拿不到。
所以說,對零售品牌的大數據應用有不小的挑戰,但在一些其他領域,大數據可能更容易有所作為。
比如人工智慧,我認為中國的AI和機器學習未來會超過國外,因為中國數據量大,機器可以有更多數據資源去學習。熟能生巧嘛,這道理有點像中國醫生的臨床經驗要比外國的豐富很多,因為他實踐更多。
既然對於多數企業,大數據有些高不可及,那從企業內部數據出發更加可行。這些內部數據大致包括了客戶資料、客戶管理以及產品和渠道數據。
同時,零售品牌的不同運營模式也會影響到數據。同樣是服裝行業,如果大部分門店是通過經銷商的設立,那麼大部分數據是在品牌這;如果門店多開在百貨商場,雖然客戶資料可以由品牌專櫃自己搜集,但交易明細和支付數據就留存在了商場。別小看這個缺失了的交易數據,一是交易數據量很大,二是這可以看到顧客在店裡消費的具體商品——是一件衣服還是一條褲子、買貴的還是便宜的,這線下交易數據阿里、騰訊都拿不到。
重視數據獲取和管理
使用內部數據有四步,即獲取數據、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和數據架構。我今天的分享主要集中在前兩個環節,它們更多是和流程及業務相關,比較少涉及到IT、數據技術方面。
獲取數據的第一個大背景,是要考慮到顧客識別(customer
identification)。現在,零售渠道非常多,門店、APP、網站、公眾號等,以及阿里等外部合作夥伴。不知道多少人聽說過阿里的「新零售」,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線上線下數據的結合,阿里希望品牌提供交易明細,它們已經開始這樣與品牌合作了。數據獲取另一點是產品數據層面的,體現在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以及產品在生產、供應鏈和門店的數據留存。另外,現在很多商品是自帶數據(product+data)的,比如小米和摩拜。
關於數據獲取,這裡先不談線上,大家都已經很有經驗了。門店數據收集,主要包括人工、電子屏和二維碼、Wi-Fi和藍牙、電子支付、網路和移動端等。
再說下數據管理,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忽視的。總結下,有4個「C」——完整性、複雜性、準確性和標準性。
完整性:包括顧客信息是否全面、不同渠道是否都涵蓋到。
複雜性:主要是由於業務的複雜。舉個例子,零售行業非常重視線下門店體驗,顧客去門店消費的時候,我們會給顧客會貼複雜的「標籤」:包括客戶在哪註冊、哪購買、工作日和周末的不同購買地址,如果某家店關門了,會對常去那裡的顧客造成什麼影響等。所有這些問題,還需要結合網站、App、微信等渠道數據去應對,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準確性:數據的操作和手工錄入要非常仔細。
標準性:管理流程的標準化。
人員是最基本的問題
企業在使用內部數據時會遇到一些「陷阱」,包括:
- 人員
- 系統
- 成本
- 流程
- 數據分析
其中,人員是最基本的問題,一切業務都是由人來支撐的。對企業來說,「數字化」其實就是從傳統企業邁向新的數字化企業的過程,期間原有的組織架構會慢慢合併。
現在互聯網企業同傳統企業品牌都在爭奪大數據的技術人才,這令大數據行業的人才非常稀缺,企業本身人員也需要為此學習、培訓和掌握溝通,因為和技術人員打交道跟和門店一線打交道完全不同。
另外,線下門店數據收集主要由門店銷售和客服定期執行——如何幫助他們優化數據收集流程也是個大挑戰。尤其是越來越多中國門店還面臨年輕勞動力短缺的困難,員工素質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否能夠讓他們有效地收集數據,如何簡化收集數據的流程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這都是需要在數據收集過程中考慮到的。
對系統的需要,主要是足夠穩定、數據處理快速以及安全。
而成本控制,除非整個系統架構搭建,通常對企業來說,漸進地改變要比大改成本小。在效果上,內部架構逐步優化比大改更好。
流程方面,主要指的是如何讓數字化結果流暢快速地測試、分析和執行。
小心,這些數據雷區別踩
最後說一點,雖然是用數據說話,但在數據分析本身還是有些陷阱的:
第一個陷阱,數據定義的變化。
舉個例子。這兩張圖都是中國電影的票房數據,可以看到2017年票房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在於把電商網站的手續費也算入其中。但是,2016年沒有算這手續費。通過改變票房的定義、扣除電商手續費後,數據結果很大程度上會改變。
第二個陷阱,數據範圍。比如復旦的畢業生就業單位統計表上,出現了很多醫院人才,那是因為它合併了本地醫科大學,也被算進去了。統計範圍不一樣,數據就會有出入。
第三個是操作陷阱,說下最近熱播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號稱點擊量有300億,最近又出現了個號稱400億點擊量的《楚喬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數據結果,因為現在很多粉絲為了偶像都會刷量,比如一台PC一台iPad兩部手機地刷。電影方面也是如此,為了保證排片和偶像曝光率,粉絲會去影院鎖場。
第四個,是個性化和效率成本的平衡問題。一般說來,在非電商非單一溝通渠道的情況下,五到十個顧客分組比較易於執行。如果細分程度很高,顧客分組超過十個,那麼成本和執行效率會是很大的挑戰。
總結一下,對於品牌來說,第一是要從內部數據開始;第二,重視數據獲取和管理;第三,組織和人員是基本;第四,系統、成本、流程和數據分析的挑戰。
註:本文為數據俠蔡輝演講實錄,已經本人審閱授權,文中圖片均來自其演講PPT。
想瀏覽更多數據俠文章?快關注DT數據俠戳「閱讀原文」吧~各路大牛帶你玩轉大數據!
數據俠門派
本文數據俠蔡輝,是GAP中國區的客戶關係管理及業務拓展高級總監。在加入GAP前,他曾在德勤、GE、絲芙蘭以及雅詩蘭黛公司從事數據分析、客戶關係管理、在線商務和數據建模等工作。蔡輝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專業,並持有法國HEC商學院MBA學位。
加入數據俠
「數據俠計劃」由第一財經數據新媒體DT財經發起的數據人社群平台,旗下有數據俠專欄、數據大咖及愛好者社群、線上線下「數據俠實驗室」系列活動等項目。
+ 投稿:chengyixiang@dtcj.com
+ 合作:zhaonan@dtcj.com
+ 入群請加DT君微信:dtcaijing002
推薦閱讀:
※新零售:老問題的新解法
※優惠不止雙11!樂語Brookstone十店同開超火爆!
※行業觀察速讀:線下崛起
※這位潮汕美女憑啥在競爭激烈的水果零食市場,玩出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