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的抉擇!阿里、音樂達成版權合作,亂象終於要終結
在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就版權問題進行洽談的關鍵時刻,阿里音樂卻搶先出手了。12日,阿里音樂和騰訊音樂雙方宣布達成版權轉授合作,授權規模在百萬以上。阿里音樂授獲得等騰訊獨家代理的華納、環球、索尼、傑威爾(JVR)、YG娛樂版權,而阿里音樂也將獨家代理的滾石、華研、相信、寰亞等音樂版權轉授給騰訊音樂。
版權割據的背後亂象,合作的好處遠大於競爭
與2015年QQ音樂與網易雲音樂轉授的150萬首相比,本次百萬級規模的版權互相轉授有著本質性的差別,對騰訊音娛、阿里音樂乃至整個行業來說,都有著極為特殊意義。
如今在線音樂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獨家版權導致的版權割據現象。在今年4月的版權保護大會上,丁磊就對獨家版權怪象導致的用戶體驗受損問題進行過痛批。「因為版權分散,現在用戶想聽不同歌手的歌,就要下載一堆音樂應用,要付多出幾倍的錢,對於用戶而言,這不只是操作變麻煩的問題,而是掏錢還買了個不痛快」。
即便騰訊平台上的版權音樂佔到中國市場上整體版權音樂的90%,但阿里、網易、百度手上仍有自持的獨家版權,版權大戰依然沒有結束,相互訴訟和下架歌曲的對抗依然在進行。在所有版權沒有被100%壟斷之前,這種頭破血流的誓死紛爭就會一直存在。
而這種版權割據對於用戶的傷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事實上,在各大音樂大打版權之戰,不斷互相下架時,用戶很可能會失去安全感,從而放棄在線聽歌,而是選擇將音樂下載下來。當在線音樂平台在竭盡所能增加用戶使用時長時,用戶卻選擇了離線體驗,這對在線音樂行業來說,無疑是會成為極大的倒退。
當然還有更嚴重的是,那就是用戶可能會去下載盜版音樂。所以版權大戰繼續打下去,很可能會波及到整個行業,而這影響的絕對不會是具體某個平台。這場亂戰背後,很可能沒有一家能真正受益。隨意從這個角度來看,阿里音樂和騰訊音樂達成版權合作,不僅讓雙方的曲庫變得更豐富,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都能起到促進作用。
版權覆蓋率高達90%,騰訊為何還需和阿里合作?
進入版權時代,巨頭們開始大肆搶佔的市場,這也意味著要開啟「買買買」的土豪玩法。去年7月,騰訊通過旗下的QQ 音樂完成與中國音樂集團(CMC)的合併,成立了一家新的音樂集團——「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新成立的集團將擁有酷我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三個平台,佔據手機音樂市場近60%的市場份額。
合併後,騰訊擁有包括華納、索尼、YG、LOEN、CUBE、JVR、福茂、英皇、華誼等海內外30多家優秀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版權覆蓋率高達90%,可以說騰訊音樂是在線音樂市場最大的玩家,那麼在市場份額處於領先時,為什麼騰訊音樂還要選擇和阿里音樂合作呢?
1)為新一輪版權大戰打預防針
在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阿里音樂和百度音樂四大音樂平台的「助力」下,版權費早已進入天價時代。而當前的獨家版權模式事實上只是成就了遠高於實際價格的版權費。在這條不公平的利益分配鏈條上,音樂創作人沒有足夠的動力做好音樂,聽歌的人無法獲得良好的聽歌體驗,在線音樂服務商則為爭奪有限版權而互相惡性競爭。
BAT+網易,如今在版權上沒有絕對的優勢。此外,唱片公司所出售音樂版權的期限大多在2~3年,此前被騰訊音樂和阿里音樂瓜分的眾多優質版權即將到期,重新釋放出來。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騰訊音樂與索尼音樂獨家版權授權到期時間是2018年12月,與華納音樂的到期時間是2018年8月。也就是說,在不到一年之後,中國的這四家音樂平台又將圍繞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手中的獨家版權而大打出手。
這場軍備競賽已經成為在線音樂平台的不可承受之輕。在今年5月的環球音樂在華獨家版權爭奪戰中,騰訊、網易、阿里、百度皆赴前往,爭相出價致使周期僅為3年的獨家版權費一路高升,最高出價時達到最初報價的十倍,可以說在線音樂市場的四大玩家都成了輸家。
騰訊音樂在早前憑藉買買買佔到了先機,但這不代表新一輪版權大戰中,騰訊還能夠佔據先機。而真的要比「燒錢」,阿里音樂還真的不怕騰訊音樂,即使阿里音樂到時候沒有搶到,但爭搶版權中也會抬高最終的價格。一旦有這種情況,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在版權採買上的成本勢必會大大提高。所以與其到時候大家爭個你死我活的,還不如現在就握手達成合作,打個預防針。
2)提升用戶的版權付費意識
版權價格水漲船高的結果,那就是騰訊音樂很難囊括所有在線音樂版權,即使是騰訊這樣的巨頭也沒辦法承受那樣的成本。
也就是說,勢必會有很大一部分音樂版權被阿里音樂奪走,雖然這沒辦法確保阿里音樂能夠超越騰訊音樂,但這卻讓騰訊音樂的版權庫處於殘缺的狀態,用戶還是得同時下載兩個不同陣營的音樂APP才能得到完整的曲庫。
相比於騰訊音樂,阿里音樂在版權方面稍微有所缺失,但這並不能表示阿里音樂對騰訊的版權地位能夠做到無動於衷。在2015年前四個月里,阿里先後與滾石音樂、相信音樂、華研國際、擁有250萬曲庫的德國BMG以及香港寰亞唱片達成版權合作協議,並成為韓國最大廠牌S.M.Entertainment、國際音樂版權巨頭BMG在中國地區的獨家數字音樂合作夥伴。
其實在騰訊音樂大肆收割「存量」版權時,阿里音樂則將目光更多瞄準了以獨立音樂人和歌壇新人為主的「增量」市場,像蝦米音樂就開啟了「尋光計劃」,希望在歌壇新勢力上進行布局。而在穩步發展的這兩年里,蝦米音樂又簽下了一眾獨立音樂版權,這些內容使得阿里音樂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具備的內容獨立性。如今蝦米音樂已擁有1000萬曲庫量、上億專業歌曲標籤和5000萬精品歌單。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的組合非常強大,但阿里音樂仍然會是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的一大變數。而如前文所說,版權的割據會影響用戶的付費意願。事實上,即使騰訊音樂如今已經是市場領頭羊,但仍然面臨訂閱用戶轉換率不足的問題。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副總裁吳偉林曾在今年的一次演講中表示:「我們訪問音樂的月活躍用戶數量實際上已經超過6億」,但他同時又指出,「即便訂閱用戶數量為1500 萬,我們的訂閱用戶轉換率仍不足3%。而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其他服務的轉化率高達20 - 30%。」
而在和阿里音樂達成版權合作後,這無疑會使得騰訊音樂的曲庫變得更為豐富,對提升用戶的付費意識無疑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當然有了更豐富的版權庫後,這也能幫助騰訊音樂在與網易的談判桌上增加籌碼。
3)探索更多商業化變現的可能
其實從一開始阿里音樂希望是通過構建音樂生態圈來獲得後期盈利,而非主攻版權戰。今年3月,阿里大文娛宣布收購大麥網。在被阿里收購之前,大麥網就拓展了VR、電視盒子和線下演出場館「大麥·超劇場」等多條線業務,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大麥網的互聯網門票業務。音樂人、線下演唱會和互聯網票務疊加在一起的優勢相當明顯。
而縱觀國內現有的其他在線音樂平台,雖然QQ音樂和網易雲都有嘗試在平台中嵌入演出票務的服務,但並不是核心業務,也未成氣候。但線下的商業演出確實是在線音樂平台實現閉環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可以幫助在線音樂平台形成以粉絲、藝人、平台三方聯動的「線上+線下」的音樂營銷模式。
蝦米一直積極與各界品牌展開營銷合作,今年6月,蝦米就和知名運動品牌安踏進行了一次音樂和體育的激情碰撞,這次跨界合作也被業內看成是音樂類應用的一次「彎道超車」。作為「音樂發燒友」與「奔跑者」的摯愛,蝦米音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積累了大量粉絲和受眾,年輕人、喜愛音樂、文藝范、熱衷於品質生活、樂於分享是蝦米音樂粉絲的主要標籤。
而基於阿里的電商生態,蝦米音樂在粉絲經濟領域也玩出了很多新花樣。比如趙雷一炮而紅之後,蝦米音樂便開啟了《無法長大》數字專輯的淘寶客玩法,利用招募淘寶客的方式,來讓用戶購買《無法長大》數字專輯;再比如做五月天新專輯預售時,抽取演唱會門票和周邊,前十名用戶可獲得演唱會搖滾區第一排門票等;又比如田馥甄新專輯和EXO新專輯預購,採用了不同等級解鎖不同視頻的方式。
這些粉絲經濟的玩法很大程度上也是數字音樂商業化的探索。如今,在音樂行業乃至泛娛樂行業的粉絲經濟主要都是讓藝人的粉絲消費購買藝人相關的音頻作品、周邊衍生品、代言商品,而涉及電商恐怕都很難離開阿里的生態體系。
一財網表示,雙方之所以能「冰釋前嫌」,主要是在於騰訊和阿里在音樂方面走的都是併購壯大的路,前身QQ音樂、酷狗、蝦米、天天動聽等均沒有騰訊和阿里在社交、電商、移動支付等核心領域的宿怨,合作更容易走通。
對騰訊音樂來說,阿里音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能幫助騰訊音樂擴展更多的商業想像空間。要知道騰訊音樂即使線上做得再好,最終也還是要讓落實到線下的。而在阿里的生態體系中,一切其實都是最終為電商服務,所以也正是這種定位,讓騰訊音樂和阿里音樂之間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
※分享 3 部 Future Bass 風格音樂的 MV
※跟著節奏走,運動更高效?
※日本人大量使用英文作為歌名有什麼緣由?
※半路出家學音樂有門路嗎?世界上有半路出家的著名音樂家嗎?
TAG: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