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自我」的成長階段論:「自我」形成的基礎條件——安全感

內容提要:安全感的本質結構,是使人體驗到「世界具有確定性」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從各個階段不同的核心矛盾來描述人格發展,「自我」成長階段論則是從所有階段共同的主線來考察人格的成長。

從出生到1歲。埃里克森的「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階段(希望品質),相當於弗洛伊德的口唇期。

在「自我」形成的最初階段,如果生活環境是安全的、能及時滿足需要的,這種「可預期的確定性」是一個模板,將在精神系統內建「世界是可以預期的」這樣一個認知結構。事實上,這正是安全感的本質結構,使人體驗到「世界具有確定性」

這種可預期性,使超越眼前處境和即時衝動的、具有「長遠眼光」的行為成為可能。(這是從心理學發現的「遠見原理」,作為個體,也許能充分發揮遠見卓識的天賦,超越當前的艱困,但作為民族、國家這樣的整體,必須先生存而後發展。)這樣的行為是對複雜的、甚至充滿對立的內部意向的整合。在漫長的進化中,通過生活實踐的選擇,人類發展了一套固有的整合機制,這個機制通過一個虛擬的主體結構,能對複雜的內部意向進行高效的協調。這個主體就是「自我」。

是的,「自我」是有先天格式的,但需要在個體早期的發育中得到適當的激發,才能在生活實踐中發揮作用。先天格式本就是在複雜多變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並被固化、遺傳下來的適應性行為模式(潛能),因而具有複雜的結構。不同的個體在不同的早期環境中成長,使「自我」的潛能結構中不同的徑路得到不同程度的激發。

這些激發對於自我意識的成長來說,是一種初始設置,將為「自我」的最終成形提供坯體,對成年後的行為風格影響至深。

如果在這一階段得到良好的照顧,使個體在內部初步建立應對環境的「確定性品質」結構,這是自我認同的「基本元素」。對於日後的「自我」成長,這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這種「確定性品質」使我們有可能對未來的可能性產生確定的預期,這就是希望

如果這一階段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環境要素難以內化為精神系統的「確定性」,這將影響個體在環境接觸中確認「自我」的能力養成,導致更多地啟動「內部捷徑」來尋求自我確認。這就是以「自我」為核心的意識活動的很多適應性障礙的根源。

初始設置的缺陷,使先天的自我格式得不到充分激發而留下短板,將來形成的「自我」就會殘缺不全,使某些特定的意向無法得到充分的整合(特定的徑路未得到激發、貫通),最終形成內部衝突甚至各種精神障礙。

這個「殘缺不全的自我」將導致兩大缺陷,一個是結構性的,一個是功能性的。

結構性缺陷主要表現為人格障礙、病態障礙;功能性缺陷主要表現為非適應性心理防禦、意識障礙。

對於社會性的人,人際交往在維持和發展「自我」、提供自我確認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尤其是在一切依賴父母的初生兒來說,「自我」首先在親子關係(人際關係)中被標示。愜意的親子關係就是人生早期階段的所謂「安全」環境。

這一階段是先天格式(主要是本體性自我感)的啟動性激活,為自我的豐富成長準備了基本條件。

030 「自我」的成長階段論:「自我」主體的確立——意志

目錄——一個簡潔、整合的心理學基本理論

推薦閱讀:

大家被逼婚都是怎麼解決的?
為何閉關一段時間之後很多人變的很牛?
說說你們眼中的自己吧?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自我與自私的區別是什麼?

TAG:安全感 | 自我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