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真有傳說中這麼兇殘嗎?

當火藥被廣泛應用之後,火門槍、火繩槍與燧發槍相繼走上了戰爭的舞台。16世紀初,歐洲第一支正規的火槍步兵部隊正式成立。如此一來,似乎傳統的冷兵器會立即被淘汰。

▲火門槍

但事實上,由於早期火槍裝填速度太慢,乃至於紙殼子彈問世之後,也需要花上至少20秒的時間來裝填彈藥,這在戰場上是極其致命的。因此當時軍隊的陣列,往往是將火槍手與長矛兵混編,以防止敵方對處於「技能冷卻期」的火槍手進行打擊。

一. 早期刺刀

1640年,駐紮在法國東南部巴榮納城(Bayonne)的法國軍官皮塞居在一次戰鬥中,看到沒有彈藥的士兵撿起扯斷的矛頭塞進火槍的槍口之中,與敵人「相互狂甩傷口」,便靈感突發發明了第一支帶有刺刀(Bayona)的火槍。刺刀的出現,解決了火槍手無法近戰的問題,使得火槍手自衛能力得到提高。這種刺刀即為「矛頭式刺刀」。

▲美軍M1873矛頭式刺刀

但此時的刺刀是直接插入滑膛槍口之內的,因此一旦裝置,就無法再進行射擊。於是1688年,法國元帥沃邦對刺刀的裝置方式進行改進,將刺刀裝置於槍口之外。這種刺刀被稱為套筒式刺刀。如此一來,在刺刀為火槍手提供自衛能力的同時,也保證了火槍的射擊能力。於是刺刀在於1700年開始在歐洲軍隊中推廣開來,並成為當時槍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早期套筒式刺刀

二. 錐形刺刀

此時軍隊的管理者便開始思索如何提高刺刀的殺傷力,於是開始使用各種比矛有更大殺傷力的武器作為刺刀。這種情況下,錐形刺刀便應運而生了。我們對三棱刺刀應該是最熟悉的,因為解放軍所用的中國56式刺刀就是三棱刺刀,與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槍配合使用。動物模擬實驗表明:刃長32厘米的中國56式刺刀,可以將兩個成年男子對胸刺穿,其威力可見一斑

▲中國56式刺刀

錐形刺刀大多為三棱刺刀或四棱刺刀。三棱刺刀截面為三角形,四棱刺刀截面為十字形。為了防止使用者為刺刀割傷,其刃並不鋒利,乃至於刺刀的刀尖也並不尖銳,但整體剛性很強。刃與刃之間都開有「樋」(與血槽類似),便於刺刀的刺與收,並減輕重量。

當錐形刺刀刺入人體之後,其刃間的樋會將空氣引入傷口。一旦這些空氣進入血管之中並形成空氣栓塞,就將堵塞通往腦部的血管,造成人的腦死亡,這在實驗中已經被證實。除此之外,三棱刺刀造成的傷口難以進行有效的應急處理,因此在戰場上三棱刺刀的殺傷力非常可觀。

▲法國1886式林白刺刀

正是由於這種殺傷力,錐形刺刀便曾風靡一時,種類繁多。如匈牙利M1895式刺刀、俄國莫辛·甘納刺刀、烏拉圭M1900式刺刀、民國時期使用的C1920式刺刀、蘇聯44式刺刀、中國53式四棱刺刀。但這類刺刀由於只能夠對敵人進行刺擊,缺乏匕首形刺刀劈、削、挑等功能,因此在需要刺刀新增內涵的現代軍隊中已較少看到。

▲圖由上往下依次為烏拉圭M1900式刺刀、比利時代產的中國C1920式刺刀、匈牙利M1895式刺刀和法國M1874式刺刀

三. 刀劍形刺刀

「天上的星星笑地上人,總是不能懂不能覺得足夠。」如何榨取刺刀的剩餘價值、使得刺刀功能多樣化,就成為了當時軍隊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於是人們開始嘗試將不同的兵器,如刀、劍等作為刺刀固定在火槍之前,並用帶卡筍的刺刀座與槍口環相配合來固定刺刀。這一類刺刀可以歸類為刀劍形刺刀,其形制不固定且普遍較長,一般在50厘米以上。

這類刺刀與錐形刺刀不同,可以取下作為冷兵器單獨使用,在裝置時則可作為長兵器使用。

▲19世紀的各種刺刀,中間的刺刀尤長且帶有護手,可取下作為長劍使用

(一)羽脊式刺刀

與此同時,人們開始設法增加這類刺刀的殺傷力,於是開始仿製錐形刺刀,在刀身兩側都加上一條脊,刀的截面呈「T」字形。這種刺刀便被稱為「羽脊」式刺刀。最早的羽脊式刺刀,是英國P1855蘭開斯特刺刀。其後各國人將之進行改進使之更接近錐形刺刀,法國M1874式刺刀就是典型的羽脊式刺刀。

▲英國P1855

羽脊式刺刀與錐形刺刀的最大不同,在於其刀刃是開鋒的,刀尖尖銳且上下兩頭均開刃,刀寬遠大於兩凸起的棱脊,截面呈「T」字形。這種設計在保留了刀劍類刺刀功用的同時,也提高了其殺傷力。但由於製作工藝繁雜,因此未能在軍隊中普及。德國對於羽脊式刺刀的運用最多,如德國M1860式刺刀和M1898式刺刀就是典型的羽脊式刺刀。

▲其上為德國M1898式刺刀,下為德國M1860式刺刀

(二)血槽

除了上面這種羽脊式刺刀以外,人們開始嘗試在刀身中設置血槽。血槽的作用有三個:第一,防止刺刀刺入人體後,肌肉收縮及血液的粘附使得刺刀不易拔出;第二,減輕刀身的重量;第三,加強了刀身側向受力的能力,提高刺刀的剛性。

▲中期的30年式刺刀,刃部小倉標清晰可見

一般的刺刀,刀身兩側各設有一道血槽;少部分則兩側各有兩道、刀身共計四道血槽;還有的刺刀由於種種原因刀身不具血槽。我國的81式刺刀便是這種單側雙血槽的刺刀,而無血槽的刺刀以前蘇聯生產的AKM及AK74刺刀最為典型。

▲中國81式刺刀

(三)鋸齒

除了血槽以外,另一種提高刺刀殺傷力的結構就是鋸齒了。一旦刺刀刺入人體,當刀身抽出或轉動時,這些刀身上的鋸齒將破壞所接觸到的一切結構,進一步擴大傷口。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概就是一戰時期德國所用的「屠夫」刺刀了。這種結構後來被廣為使用,並不單為德國所有。即使是現代,這種鋸齒結構仍見諸各國的刺刀。當然,其功能也有所拓展、轉變。

▲不同型號的德國「屠夫」刺刀。其中下面兩把是早期型號,最上面的則是98K刺刀

四. 匕首形刺刀

刀劍形刺刀由於其長度太長、重量太重,有時無法適應複雜的野外環境與戰場環境,因此其長度逐漸變短,最終固定為匕首形刺刀,並且功能也逐漸拓展。以美國的軍用刺刀為例。20世紀初期的M1905式刺刀,刃長40.6厘米,總長520厘米;M1917式刺刀,刃長43.5厘米,總長55.8厘米。

▲M1905式刺刀

但到了M1型刺刀,其刃長和總長就分別縮減為25厘米和36.5厘米了;到了M4刺刀,刃長和總長分別為16.5厘米和29.5厘米。其後的美國軍用刺刀,總長基本都維持在30厘米左右。

▲M1刺刀

M1的出現,象徵著美國進入了短刺刀時代。不僅僅是在美國,世界各國都在縮短其刺刀的長度。最廣為人知的M9刺刀,其刃長18.2厘米,刀身長31厘米。而現今解放軍所配備的95式刺刀,與M9極為相似。

▲美軍M9式刺刀

近現代的刺刀,長度較之前大為縮短,且功能更加多樣化。這些刺刀,不僅保留著其原本自衛的用途,也為士兵在複雜的野外環境及戰場環境提供了更有力的生存保障。

▲解放軍95式刺刀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樂小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三國兵器史話——蜀國篇
大槍在冷兵器實戰中,有機會充分旋轉槍身嗎?或者說,旋轉槍身的實戰意義大嗎?
在當代,還有人是死於長矛,長槍刺殺的嗎?
中國古代軍隊捨棄青銅甲而裝備皮甲?原因竟和防禦力無關
除了給007造手槍還會製作刀具,德國瓦爾特生產的「極小防衛」刀長啥樣?

TAG:刺刀 | 冷兵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