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bstract和Conclusion看期刊風格的階層化

撰文:Jason Wayne 所屬專欄:研之成理寫作實驗室

前言:

在上一期內容中,我們將Abstract和conclusion的異同以及寫作方法進行了解析,這一期我們借著Abstract和Conclusion的結構來談談期刊風格的階層化。

1. 經典論文結構

首先,還是讓我們來重溫下經典論文結構的Abstract和Conclusion。

摘要:

  • 摘要交代背景的意義在於設定一個舞台,設置一個定義域,為整個故事建立張力空間,便於理解演員和情節的關係
  • 結果是摘要以及整篇論文實打實的安身立命之處,自然是主要部分,唱念做打不亦樂乎;
  • 外延是摘要這個一二百字的小故事的結局,觀眾們怎麼評價這台戲,是要有個說法、有個評價的,不然這一通折騰算是怎麼回事兒

結論:

  • 強調發現,為了讓讀者在最後那幾分鐘(當然,先讀結論也是一個法子)記得這個故事大概講了什麼。畢竟,前面兩三千字細碎的知識堆在一起,核心內容已經被淹沒在細節里了
  • 自爆局限、提出改進是作為科學知識高效傳承和發展的友好工具。作為一個特定問題的研究者,親身面對過一個個現實問題,就算是這個問題的老手了。爆出問題和方案不僅是一個優雅之舉,同時也反映了絕大多數人科研進程中的日常:問題多於答案
  • 展望未來,某種程度上講對其讀者是一篇文章最有實用價值的部分。這種價值不在於其細碎的數據、知識點,以及邏輯鏈條的各個環節,而在於其用簡單的一兩句話,給出了一個問題的答案,即便其不完美。這是學術研究對學術體系之外的價值體現,也是站在現在,對將來的勾畫

2. 現實:期刊風格的階層化

書上關於摘要和結論的理論定義,上百年來鮮有更改,所以上面稱之為經典結構。直到現在,講學術寫作的書對摘要和結論的寫作建議都還遵循著以上傳統。但就像市場經濟大潮下,理想化的傳統觀念不可避免地被衝擊一樣,摘要和結論各自的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明顯改變。直觀反應這種變化的,自然是期刊。

2.1 三個階層的案例分析

期刊可以按照IF論高低,這裡為了便於分析,按內容屬性劃分三大階層:

  • 綜合頂級期刊。數量少,綜合能力頂級,從Science、Nature、Cell、 直到PR、APL等

  • 專業頂級期刊。數量少,專業頂級,各行業都有自己業內的SNC
  • 專業普通期刊。期刊中的絕大多數,數不勝數

最能體現變化的,是專業普通期刊,「現代感」十足;依然在努力維持傳統風格的,是SNC;加在中間的專業頂級期刊則是混合體,少數情況下依然能遇見嚴格遵守經典結構的作者,但精簡版是主體。

2.2 階層的固化與變化

最明顯的幾點:

  • 摘要的背景被砍掉
  • 摘要的外延被砍掉
  • 結論的問題和改進很少出現

由於文章過長,這裡僅以摘要中的背景為例進行說明。

以上統計中,每個期刊統計了50篇左右的文章。

  • 明顯的是Nature(Science同樣)這類讀者群廣大的期刊,背景幾乎無一遺漏
  • 從專業頂級到專業普通,隨著期刊IF的降低,提及的背景的比例也隨之降低

如果認為背景是有價值的,那這個規律反映出了破罐子破摔的意思。但從青年研究者的角度去看,也可以認為是打怪升級,樹葉換西裝的進化過程。背景的例子完畢。

以上三條差異疊加到一起的話,摘要和結論毫無懸念地被榨乾了故事性,文字更多地用來重複乾癟枯燥的數字和術語。有意無意地高比例術語導致論文失去可讀性,面向讀者群體縮減到專業小圈子內部。普通人和學術的過渡介面被拔掉後,學術真正的成了學術人自己的事兒,略無情地體現了市場經濟精細分工的特徵。

現代期刊相對於SNC而言,摘要和結論的蛻化有兩部分原因:

  • 低端期刊未能守住陣地
  • 學術寫作教育未能跟進

兩個原互相滲透,導致低端論文(雖然低端,大多數碩博仍如履薄冰)的結構處於無人駕駛的狀態。

更多中低IF期刊的出現實現了投稿可選擇空間增大。但由於作者們並未遵照經典結構,導致入門學者讀到的文章更高比例的是格式鬆散的論文。老牌傳統期刊則仍肩負著科普的約束,盡量按照經典結構組織文章,更多的從方便讀者的角度去寫作。

3. 選擇:有意為之還是隨波逐流

論文的可讀性不好,全在作者。

3.1 理由與借口

作為入門科研工作者,似乎要在這兩極之間做些取捨。 但這種取捨沒有標準的對錯。如果目標期刊是SNC,即便是高質量的工作都要經曆數個回合,如果文章的寫作格式不過關,是絕無機會的;如果目標是低端專業期刊,運氣好的可能無修接收,對知識本身都不覺得有必要修正的情況下,文章結構是雞肋,自然無人問津,無需掛懷;可能的矛盾出在我們想投專業頂級,論文格式這時候和論文內容一樣,都需要某種傾向於SNC的「高級結構」,換句話說,正是這種「中間情況」,結構的選擇才有必要花費時間。

但除了以上的「現實考量」,有個問題需要思考:文章結構的這種選擇,是否全然是市場決定論?還是說論文格式應該有一些摒棄現實狀況的「精神格調」需要維持? 若是後者,則需要我們即便是在投低端專業期刊時,依舊「端著架子」,仿照SNC的敘事結構去完成一個學術故事的編排,從而通過提高可讀性以及傳播學術精神來完成學術寫作本應遵循宗旨:深入淺出,傳播知識。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有何可在意的?摘要的背景和外延不過是一頭一尾兩句話,與我做的大量數據和精深知識相比,不寫就不寫唄。

是這樣,這樣的東西寫不寫,對低IF刊物的中稿傾向確實不大。但誰還沒個更高的心氣兒呢,哪天做出有意思的結果,想往高處走,寫,就是自然而然了。但最好在那之前,就理解這其中的意義。

3.2 主動選擇

對於目標僅僅是畢業的學生而言,其追求的是學術研究最基本層面的目標:完成一次科研。至於這個「完成」的質量,不在考量範圍之內。

這其中一小部分人未來會從事科研,甚至會要經常性地發表學術論文。這就需要對學術的基本規範有一個相對清晰的了解。同時,這種了解不能再僅僅依賴於模仿目標期刊的基本格式,或者說簡單遵循期刊慣例。如果自己的工作不落俗套,格式是完全值得作者們別具一格地設計一番。這時候,針對學術寫作的系統研究以及足量的案例分析必不可少。做到如此,便是掌握了論文寫作的主動性。

4. 總結

廢話說很多了,總結一句看似沒用的:如果要奔著高IF期刊而去,務必系統的了解文章結構和這種結構所傳承下來的功能。

這篇長文寫得有點兒拖,有些想法還沒寫出來,作證的數據還沒做出來。第一次寫這麼長的東西,允許我苟且一下吧。

我這裡把這篇文章弄得很長,也就是想補一下學術寫作教育方面的鍋。不是給別人,是給自己。寫這個東西的過程中,思考了很多,重新發現了很多。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把自己想寫的論文在各種格式模板中來回試鏡,裨益良多。大概就是身體力行的道理吧。

5. 參考書目

【1】 Wallwork A. English for writing research papers[M]. Springer, 2016.

【2】 Schimel J. 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M]. OUP USA, 2012.

【3-N】 各期刊論文若干

相關內容鏈接:

1. 史上最強寫作書單,從經典到專業

2. SCI 論文寫作之Introduction (一):如何寫好Article中的Introduction?

3. SCI論文寫作中一些常用的句型總結(11):倍數如何表示

4. What makes a good publication?——從文章結構開始談起


推薦閱讀:

請問如何在寫作時讓情節轉換的自然而不突兀?
閑暇寫的一段小說,不知道可不可以請各位大神給一些指教呢?
SCI論文中的連字元(hyphen)
職場上,怎樣提高寫作能力?
李杜詩篇中的現代創作技巧

TAG: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写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