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輸掉了什麼,印度輸掉了什麼?

我上一篇文章(關於印度撤軍這點事)似乎並沒有說的很明白。很多人還從淺顯的角度思考問題,認為中國如何如何輸。

國際關係,或者說國際博弈,是個很複雜的東西,顯然不是進門摸老婆這種抖機靈可以解釋明白的。我們三個群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國關和經濟,局勢方面有所涉獵的學生,教師等),在整個事件從發生到撤軍解決的過程中,對很多細節進行了各個角度的分析。

我在上篇文章中試圖用很簡單的描述解釋這場博弈,效果並不好。所以我決定再寫一篇。當然,我只是拿到了全篇授權來寫,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分析成果。

首先說說,中國吃了什麼虧?

- 顏面。 導致國內較為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不滿,但實際影響(傷害公信力)輕微,大部分國人還是傾向於理性分析問題。

- 戰略前突推進被延遲,印度獲得了一些緩衝時間。但印度過早撤軍和缺乏後續行動導致這點訛詐來的優勢基本完全丟失,並未利用這一點戰略狹縫實現擴張。(舉例:逼迫不丹政府表態,禁止中國在邊境修路,並按照印度意願在涉及貿易,能源開發等問題對進行對中國不利的調整。這可以視為印度趁機進行有效的戰略擴張。)

至於獨運輪和逆向民族主義?在當今狀況下是可以忽略的。

下面仔細講一下,為什麼說印度把牌打爛了

在國際外交上,有很重要的一點 —— 不確定性

例如,一個國家可以說明底線,但是在底線附近的某些行為,該國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以至於觸怒這個國家的風險多高。而一個國家制定對外政策,和安排行動計劃時,必須考慮到由於對方國家存在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諸多意外可能。

這就像商業談判,如果你的底牌和賬本被對方知道了,那你就會吃虧。

強人政治往往會帶來較高的不確定性。一個聲望和野心都很大的,不按照過去路線行動的領導,在其他國家眼裡,就是有可能會改變這個國家行走的路線,在兩國間的外交關係中增加不確定因素。

不確定性也是一種戰略防禦能力。在甲午海戰前,其他國家不敢確定大清是中興到了有了兩把刷子,還是依然萬人騎。直到甲午徹底撕破了大清的不確定性,讓列強看透了大清的底牌。

而印度的行為 —— 不帶武器(不敢承受「戰爭行為」的風險,通過不帶武器,把行動變成了「抗議行為」以及「訛詐」,如果帶武器進駐就意味著佔領,擴張領土和影響力,就是軍事行動,不帶武器就屬於非法入境進行抗議,國際外交上,這兩種行動性質截然不同。),石頭大戰失利,過早(獲得實際戰略擴張果實前)撤退。很容易被外界解讀為,針對中國的戰略前突,無力採取以超強對超強的積極對抗方式,只能通過消極的抗議和訛詐,拖延工期來阻撓對方行動,且沒有達成一勞永逸的消滅對方戰略前突可能性,獲得地緣優勢的效果。

*特別說一下,不帶武器就是抗議行動,不是戰爭行為。對周邊國家的非法入境抗議,採取激烈的軍事行動,在國際上反而是嚴重的丟分。 —— 印度占的就是這點小便宜。

所以我說印度是在訛詐,訛詐到了短期利益,卻永遠失去了可以在戰場上拿來的東西

非法入境抗議,訛詐拖延工期,可以達到的目的是,短期阻止對方修路,妨礙對方戰略前突勢頭。這可以做到。

但是戰場上(一場小規模邊境中途)能拿到的東西是,對周圍國家的戰略威懾,國際形象(國威),對領土爭議問題上的絕對優勢(例如馬島海戰讓阿根廷在馬島主權問題上陷入絕對劣勢),戰略擴張的空間,乃至「國運」。

而且印度還向世界展示了,面對周邊國家的戰略前突(明顯的擴張影響力),只能採取以點對點(占著「非戰爭行為」的小便宜阻撓施工,你修路就搗亂不讓你修路,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的策略進行消極抗議,而無力以超強對超強,進行戰略博弈

發生什麼情況,會說中國也被摸透了底牌呢?

並不是對方帶槍進來中國一時沒打就是被看穿底牌。往往當一個國家以實際行動(戰敗求和,丟失影響力)或者發布確定性的外交信號(放棄行動,聲稱不再修路,撤退),才能說是被外界看穿底牌

另一方面,一個「強人」領袖的形象,不止是對內的強硬(激進的內政政策,廢鈔,古吉拉特大屠殺),更包括對外的姿態,戰略上的強勢,敢冒風險,敢進行激烈的外交對抗,來維護本國利益,擴展本國戰略空間。而一次「跌份」的「抗議」,「訛詐」就損失了莫迪對外的強人形象,在國際舞台,而非一部分民族主義者心中,落下了色厲內荏的評價。這種損失包括——周邊國家會覺得莫迪沒膽量干出太絕的事來,靠親華對抗印度的主權和領土訴求有可行空間,西方也會覺得印度還是一如既往的只敢欺負周圍弱國,投入再多資源也很難變成直面中國的合格代理人,這就是我說的「外交資源損失」印度失去了未來的外交籌碼,失去了西方國家的信心,這遠比短期妨礙中國修路帶來的小便宜嚴重

整個亞洲,也就中國人敢對印度拋關愛傻子的眼神了。一個小國(缺乏對地區局勢影響力,勢單力薄),玩訛詐,倒不是不可以。但是印度就算是帝國形象再注水,也是南亞霸主,響噹噹的地區強國,國威是不能這麼廉價出售的,廉價出售一次,以後就很難抬價了

用中國一句老話說,佔小便宜吃大虧。

洞朗修路是中國的戰略前突,撬動印度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是明顯的戰略擴張。洞朗不是中國核心利益,印度尚且只敢以點對點,消極抗議阻撓修路,而實質上無傷中國分毫。那涉及到核心利益博弈,誰敢信印度能拿出決心來?

記住,外國不會在乎中國一時還能不能修成這條路,在乎是莫迪到底有多大膽量,敢做出多大的事,對印度進行投資扶持,國際關係上親近拉攏印度,能得到什麼戰略回報,這才是外交資源

只看進來的幾個人(還是不帶武器的抗議行為),耽誤了一下工期,就叫喚中國倒霉,抖進門摸老婆這種機靈,那就是格局太小。

中國在南海明顯的擺出了一個姿態,哪怕是美國航母過來列隊,也敢玩軍演,敢於用戰爭手段維護南海主權,休想把南海變成第二個印度洋。軍演逼退了印尼和越南,美國不敢直面戰爭風險,周邊國家也不敢出頭,於是在「南海仲裁戰雲密布」之後,菲律賓開始親華。這才叫戰略威懾和獲得外交資源。

分析國際局勢,最忌諱格局小,抓著一點表面的小便宜小虧不放。當年游擊隊還知道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呢。

不過,對於印度,我們確實也在懷疑他們的水平,甚至不止一個人覺得印度能成南亞霸主有襯托因素。比如我那篇文章說的,印度靠掐能源要挾尼泊爾,沒考慮中國會趁機拉攏的戰略損失,留給外界玩下作制裁的流氓形象,最後卻搞成了胡蘿蔔拿走大棒打不疼的局面,還真是典型的外交敗筆。

什麼情況下我會像薩德事件一樣,說中國戰略上被動,吃虧了呢?

1)印度特種部隊攜帶武器強行入境,破壞中國未完工的公路,逮捕大批施工人員,以「未經印度准許在邊境修路」為名長期關押在印度境內。中國接連抗議卻始終無法接回,在發表聲明稱未來在邊境施工必然會經過印度允許,請印方做人道主義考量,儘早放回被捕人員。

2)在印度施壓下,不丹王室宣布擇日加入印度,並譴責中國干涉印度主權的問題。

3)印度在不丹境內增兵,挾持不丹進行強勢合作軍演,展示多種先進武器和戰略,在演習中多次險些與中方擦槍走火,炮彈屢次故意落在中國境內。事後,莫迪在演講中聲稱,誰選擇了親華,誰就選擇了烈火,中國實質上無可奈何,只能消極應對。

4)印度海軍宣布由於中國在邊境侵犯印度主權,將禁止掛中國的船隻通過印度主權地區,印度洋。請中國宣布停止邊境施工行為,或海上永久繞路。隨後幾天中,印度船隻屢次撞沉中國海運船,中國依舊抗議。

5)印度武裝進入中國境內,射殺修路人員,破壞公路,引起邊境衝突。在衝突中,中國出現了非常丟臉的戰鬥表現。隨後,印度見好就收,及時退回。


推薦閱讀:

印度想靠這款裝備成世界第三?千年老二俄羅斯表示你想多了
如何評價印度gst新稅制引發的混亂情況?
想系統了解一下印度有何出眾的成就?
它致敬的可能並非女權,而是每個人的尊嚴
【泡芙車評】中式SUV印度造,試駕塔塔Hexa

TAG:印度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