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線上平台那麼看重消費者評分評語
全文約200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世間有兩種人, 一種是愛享受被魔術欺騙, 一種是愛拆穿把戲的秘密——電影《大魔術師》台詞。
隱藏的把戲
和小超人聊天,他問我,為什麼叫李大副;為什麼數字餐飲觀,不太講數字。
大副,是因為小時候喜歡玩大航海時代,船長是個很累的活,大副是二把手,相對輕鬆(只是我以為...)。
數字餐飲觀,是希望透過數字聊聊字面下的趣事。
實際上,大副是自己心底追求安逸的表象。
既想乘風破浪,又不願意全力付出,幻想靠別人出頭,腦袋上的毛能少掉些。
數字,太冷冰冰,以前寫過幾篇閱讀量一般(還是文筆不好)。
市場驅動,寫文章的風格也慢慢迎合讀者喜好。
可見,每個人在虛擬世界的命名與訴求隱藏潛意識、市場化取向。
青花瓷周杰倫 - 我很忙
一人飲酒醉 (一人我飲酒醉)MC天佑
杰倫逼格高;天佑喊麥爽。
粉絲不同,受歡迎人群影響力也不同。
因此,洞察行為背後的認知愈來愈被企業主重視。
消費遷移
老闆們感慨,生意難做,消費者善變、沒有忠誠度。
該如何找到客戶?幫助並挖掘他們的消費慾望,成了當下互聯網營銷的重要課題。
根據上表推測,若2017年網路普及率為56%,網民數將達到7.7億。
新零售,線上線下融合的基礎日漸夯實。
如何從線上向線下導流、線下口碑向線上傳播,是一門新學問。
看馬雲某次採訪,說85後是互聯網原生代,是阿里的主要消費客群。
03年淘寶上線,原生代首先觸網,被淘寶「教育」至今,養成消費習慣。
十多年過去,當年的學生成長為社會生力軍,線上買賣順理成章。
阿里的壯大,看似巧合、實則必然。
由此及彼,可以想像,外賣、互聯網家裝,經過若干年催熟,隨90後、00後崛起,會不會成為新生代消費主戰場?
也許不遠的將來,共享廚房遍地,小餐飲店不需要門面,經營模式由純線下——線上線下融合——純線上衍變;
街邊不在有裝修公司,項目經理通過手機接單、接受調配,上門洽談、開展服務。
店鋪租金交給平台,平台幫助引流。
轉移營銷
各類企業習慣將銷售活動放在線上開展。
賣產品上淘寶、阿里巴巴;賣服務在豬八戒、本地網站等;餐飲上團購、外賣平台。
線上經營日趨成熟,激烈流量爭奪也會催熟線上營銷市場。
當賣家發現投入平台不適銷時,「購買」消費者(補貼、優惠、買贈、軟文、刷單)逐步使用。
用戶客群分散,導致營銷渠道多元。
微信朋友圈廣告出現頻率加大;優酷、騰訊、愛奇藝播放器的貼片廣告時間越來越長,間接證明線上廣告資源供不應求。
城際、地域差異導致屬地居民認知差,在近5年被逐步「補正」。
十年前一線城市熟悉的肯德基、麥當勞,假若開在三、四線城市,會被認為高檔西餐廳。
(某地習以為常的認知、在另一地會被認為是另一種「標準」)。
現在,我們不熟悉某個品牌、某類事件時,全國人民上網搜索、瀏覽的內容基本一致。
網路發展從一定程度上抹平了認知差距。
消費選擇變化
信息爆發、知識易得,人們的大腦不在做深度思考。
遇到問題、麻煩,直接搜答案。
常識、百科過去靠《十萬個為什麼》記載、傳播,如今全在手機里,我們要做的只是打開、鍵入、確定。
「哦」。
長此以往,不記事情的腦子被滿滿的「目錄」填充。這個答案在百度、那個答案在知乎。
腦子記的只是哪個頻道獲取效率最高、花費時間最少。
魚塘里總有大魚和小魚。
一部分掌握信息收集、處理和分辨能力的網民依靠精準辨識事物本質,迅速迭代升級,成長為可以吃小魚的大魚。
一些小魚成了跟在大魚身後的隨行者,享受大魚的「智慧」和「福利」,提供大魚「注意力養料」。
魚塘的多元使得網民在尋找信息、認同身份時潛意識歸類,把自己標籤在某個「代言人」上。
學生熱衷遊戲、宅男宅女看直播、企事業員工看今日頭條,等等。
每個消費者下載APP、認同意見領袖本身,就是把自己歸類在某個範圍,被平台「管理」。
比如一些90後女性消費者買化妝品,喜歡看網紅直播傳授「變臉術」;
mini cooper在某微信公眾號大V處投資軟文廣告,半小時轉化了300輛汽車銷售。
其實這類渠道自古就有。
報紙上的專欄推薦購買;
電視購物里的「推銷員」;
人們信賴紙媒就好比信賴微博、微信號;
認準電視主持人,就認準了「咪蒙」「石榴姐」。
當消費者有需求時,會主動上網搜索「答案」。可能是品牌故事、產品信息,或者比價渠道。
沒有需求,隨機購買時。就會盲從意見領袖、影視明星,追求身份認同的「跟隨」。
消費者閾值愈高,被「教育」難度愈大。
狂熱認同KOL可能性更大。
有時引起興趣,收穫的只是注意力。
促成成交還需要一系列手段。
決策購買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產品興趣沒有達到最大時(即未衝破非理性購買束縛),消費者還會通過其他渠道採集信息,幫助自己下決心購買,或者不買。
這個路徑可能是跑分(雷軍最喜歡的)、
可能是測評(汽車媒體最愛)、
可能是排行榜(快消品中意)、
可能是產品下的差評評語(差評留言比好評更吸引人)。
逐一分析消費者決策路徑,我們就能知道究竟哪些環節才是決定客人buying的要點。
下單後,實際的購買決策尚未完結。
很多老闆認為,我的客人買單消費就是一筆生意的結束。
僅僅這樣想,客人的剩餘價值就被浪費了。
老客最大的價值就是二次消費和帶動新客人購買。
二次消費取決於產品、服務好壞,這是商業模式的根本。
帶動新客人購買才是營銷重中之重。
好品牌的傳播離不開口碑分享,如何讓客人主動、積極的為商家站台才是最考驗的部分。
舉個例子。
去餐廳吃飯,經常看到很多漂亮的菜品擺盤。
賞心悅目的出品除了帶給消費者愉悅的心情、拍照的炫耀,更重要的是餐盤周邊的商家品牌。
通過朋友圈、微博照片分享吸引更多消費者「圍觀、體驗」,來店嘗鮮。
此時,露出的品牌logo傳播價值遠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傳播才是最終目的
反覆的傳播、評價才是商家應該追求的終極「營銷手段」。
它,一錘定音決定消費;
它,日積月累形成口碑;
最終化為品牌。
原創不易,如果您喜歡大副的文章,還請幫忙點贊,您的支持是我堅持的最大動力,謝謝。
歡迎關注『李大副的數字餐飲觀』同名微信公眾號(selectjp),每周深度思考1-2個問題。
推薦閱讀:
※大牌如何玩遊戲:品牌遊戲化舉例
※火遍全球的鏈條包,劉雯趙薇都在背,你知道品牌創始人是誰嗎?
※如何看待奇瑞新品牌捷途?
※如何快速找到創意命題?
※原來世界上最會賣酒的人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