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國玩轉地球

文 | 星球研究所

(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很文明、很野蠻

不要被教科書欺騙了

對這顆星球影響最大的文明

根本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古希臘、古羅馬

甚至不是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

而是亞歐大陸邊緣的小小島國

英國

(現代英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綠色部分,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從16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300餘年間

它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在全球擴張、無人能擋

最終形成了人類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統治地球上1/4的陸地及人口

從西到東橫跨24個時區

領土之上太陽始終照耀

人稱日不落帝國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大英帝國曾經統治過的地區示意圖,按不同時期疊加繪製的最大範圍,包括本土、殖民地、租借地等等,圖片源自@維基百科,星球研究所對原圖中我國藏南地區的邊界做了修正)

如果不是20世紀它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瓦解

今天的地球可能早已「車同軌、書同文

即便如此

它的影響依然「恐怖」

這顆星球上約有

15億人

口操英語

(含母語、第二語言使用者、外語使用者)

20億人

信仰基督教

(歐洲列強中英國對基督教的傳播貢獻最大)

40億人

觀看英式足球比賽

(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並隨著殖民活動傳播)

除此之外

全球上班族身穿西裝往來穿梭

政治家們對民主法治高談闊論

商業精英對自由貿易推崇備至

現代人類這些步調高度一致、司空見慣的行為

幾乎都與大英帝國的擴張密切相關

一個小小的島國玩轉了整個地球

英國人憑什麼可以做到?

僅僅因為堅船利炮嗎?

英國孤立於大西洋之中

包括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

以及周邊上千個小型島嶼

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

與中國廣西面積相當

南部為英吉利海峽,緊鄰法國

東部為北海,與荷蘭、丹麥等國遙望

北部重洋之外則是冰島、格陵蘭島

(請點擊放大查看,英國位置示意及三維地形圖,製圖@Anton Balazh/123RF)

英國海岸崎嶇多變

總長度達1.1萬公里

與國土面積比它大40倍的中國相比

海岸線長度卻可以達到中國的1/3

(Tintagel Castle附近的海灣,攝影師@Giuseppe Milo)

位於英吉利海峽岸邊的

英吉利雲崖(Beachy Head)

高達162米,是英國最高的白堊岩海岸懸崖

在它高大的身軀之側

紅白相間的燈塔看起來就像一枚小小的跳棋

實際上後者也有43米之高

(英吉利雲崖又名比奇角,這裡地處戰略要衝,曾發生多次重要海戰;攝影師@雋大鵬)

距離英吉利雲崖不遠處

另有7座白堊岩斷崖連綿起伏

組成更為壯觀的七姐妹岩(Seven sisters)

英國人認為這些巨大的白色斷崖

如同一道高聳的鐵壁

阻擋著來自歐洲大陸的威脅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斷崖從左至右恰好七次起伏,攝影師@儲衛民)

然而銅牆鐵壁似乎並非牢不可破

從七姐妹岩再往西的海岸線上

就有一道「大門」豁然洞開

白堊岩中最脆弱的部分已經被侵蝕掉

剩餘的堅硬岩石仍在堅守

最終形成了一道天然石拱門

杜德爾門(Durdle Door)

(攝影師@Adam Burton)

位於西海岸的哈特蘭碼頭(Hartland Quay)

則又是另一番景象

海岸礁石叢生,或尖削崢嶸

(攝影師@Alan Ranger)

或如一根根手指

任憑指縫間風吹浪打

(攝影師@Andi Campbell-Jones)

位於北愛爾蘭的

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更是「巧奪天工」

8公里長的海岸「釘入」了約4萬根六角形石柱

它由50萬年前的火山熔岩流冷卻收縮後形成

連綿有序,呈階梯狀延伸入海

(攝影師@儲衛民)

除了大不列顛島與北愛爾蘭

英國還有上千個小島

最著名的當屬斯凱島(Skye)

島上山地、沼澤、湖泊遍布

荒涼貧瘠,景色卻極為壯麗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拍攝於斯凱島的Quiraing懸崖,攝影師@Hans Altenkirch)

絢麗多彩的海岸線與島嶼

並未給古代的大不列顛帶來太多好處

反而讓古代不列顛人時刻生活在危險之中

因為侵略者隨時會從各個方向襲來

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會北部、東部頻繁侵擾

將古代不列顛人的黃金與美酒洗劫一空

(下圖為蘇格蘭Eilean Donan城堡,山水相連風景秀麗,卻曾在歷史上多次遭到洗劫,最嚴重的是公元618年,堡主與僧侶52人全數被海盜殺死;圖片源自@wallpapersdsc.net

來自文明中心的羅馬人

來自蠻荒之地的德國條頓部落

來自近鄰法國的諾曼人

都喜歡從最窄處僅35公里的英吉利海峽

踏上不列顛的土地

就連西面也不能高枕無憂

愛爾蘭島上的古代部落雖然弱小

但也時不時到大不列顛島上搶掠一番

這個島國的外部生存環境真是糟透了

(下圖為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藉此將不列顛土著居民隔絕在荒涼寒冷的北部,這是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攝影師@David Ronald Head/123RF)

大不列顛島的內部環境同樣不容樂觀

其內部地理條件差異巨大

天然分割為三個區域

北部被高原、山地覆蓋,是為蘇格蘭

南部則以平原、丘陵為主,是為英格蘭

英格蘭西側又有一小塊山地突起,是為威爾士

(請點擊放大查看,大不列顛島三維地形圖,虛線為三地大致分界,製圖@Anton Balazh/123RF)

蘇格蘭高地普遍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間

山峰林立,溝谷縱橫

著名的科峽谷(Glen Coe)被連綿的山脈環繞

是蘇格蘭最大的峽谷之一

(拍攝於Glencoe,攝影師@Adam Burton)

山地彙集了大量降水

河網緻密而豐富

(拍攝於Glencoe,A82公路附近,攝影師@Charlie Davidson)

諸多構造湖點綴山間

倒映著落雪的山峰

如夢如幻

(拍攝於Glencoe,A82公路附近,攝影師@Stuart McGinlay)

巨大的水量還匯積成了以水怪傳說聞名的

尼斯湖(Loch Ness)

它最深處達226米

是英國儲水量最大的湖泊

超過英格蘭和威爾士所有湖泊容積的總和

(湖邊為Urquhart城堡,是蘇格蘭最古老的城堡之一,攝影師@HORVTH BOTOND)

大不列顛島面積最大的湖泊也同樣位於蘇格蘭

羅蒙湖(Loch Lomond)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圖片源自@英國國家公園官網)

大不列顛島南部的英格蘭地形地貌則完全不同

相比於蘇格蘭湖泊的深廣

英格蘭的湖區(Lake District)更顯秀氣

著名的德文特湖(Derwentwater)風光旖旎

是英格蘭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黎明的德文特湖,攝影師@雋大鵬)

樹木植被掩映的萊達爾湖(Rydal Water)

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

卻是英國文學家的最愛

包括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內的許多人

都曾在湖邊別墅居住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雋大鵬)

除了湖泊

英格蘭絕大部分地方都是平原、丘陵相間分布

土地肥沃、田疇廣闊

(英格蘭諾福克郡Norfolk的田野,河流為River Ant,攝影師@Last Refuge)

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生活在這裡的史前人類

已經擁有了巨大的群體力量和智慧

他們從29公里外拉來巨石

每塊高約4.1米、重達25噸

在平原上擺出了一個令現代人匪夷所思的建築遺迹

巨石陣(Stonehenge)

(攝影師@Last Refuge)

古色古香、充滿英倫氣息的村莊

則是廣袤的田野上最常見的景象

尤其中南部的科茨沃爾德(Cotswolds)

各種精緻的村落散布其間

是英國鄉村景觀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

(Castle Combe,一個典型的科茨沃爾德村莊,攝影師@雋大鵬)

廣闊的田野也可以讓貴族肆意揮霍

他們建造起綠地面積巨大的莊園

成為英格蘭貴族生活的典型代表

著名的查茨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

佔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

比北京故宮還要大數倍

古老的建築鑲嵌在鬱鬱蔥蔥的樹林中

玉帶一般的河流蜿蜒其前

黃綠色的草地上時常點綴著一團團白色的羊群

(攝影師@David Oakes)

這樣的極致景觀

也只有英格蘭才會出現

(查茨沃斯莊園的Emperor Fountain一角,攝影師@劉恆灼)

三個區域中

威爾士是面積最小的一個

它佔全英國面積不到1/10

卻幾乎全境覆蓋著山地

(Snowdonia國家公園,攝影師@Justin Foulkes)

被冰川切開的山谷中

湖泊、植被、村莊點綴其中

既不同於蘇格蘭的荒涼貧瘠

也不同於英格蘭的平坦廣闊

(Snowdonia國家公園,攝影師@Markro)

北部山地的蘇格蘭

南部平原上的英格蘭

西南部山地的威爾士

天然分割的三個區域就這樣形成了三個不同的王國

三者之間攻伐不休,長達數百年

(斯特靈橋與華萊士紀念碑,蘇格蘭英雄人物威廉·華萊士曾在此擊敗英格蘭聯軍;攝影師@雋大鵬)

三者「中場休息」時

王國內部又變亂四起

或是貴族反對國王

或是國王征伐貴族

幾無寧日

貴族們紛紛建立起堅固的城堡

或建於山上

(不晚於12世紀建成的蘇格蘭愛丁堡城堡,是戰爭、圍困、政變等諸多血腥事件的重要見證地,攝影師@鄧松泉)

或建於水中

(英格蘭的Bodiam城堡,攝影師@Last Refuge)

或加上一圈厚實的土方圍牆

(英格蘭的Rising城堡,始建於1138年,攝影師@John Fielding)

然而堅固的城堡無法改變亂局

1330-1479年的100餘年間

3/4的英國貴族死於暴力

英國人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7歲

20%的英國兒童在出生第一年便會夭折

著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說

(語出自尼爾·弗格森《文明》)

「英國的大部分歷史都是年輕人、短命鬼譜寫的」

與中國多數時間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相比

英國長期的混亂卻帶來了一項重大利好

即各方爭鬥不休

卻沒有任何一方佔據絕對優勢

英國無法消滅法國

法國同樣無法消滅英國

英格蘭無法徹底鎮壓蘇格蘭的反抗勢力

蘇格蘭也無法擺脫英格蘭的影響

國王無法讓貴族士紳絕對聽命

貴族士紳也無法輕易擊敗國王

這種競爭態勢我們稱之為

均勢競爭

均勢競爭讓英國人

既擁有極強的競爭意識,不斷創新

包括用最野蠻的方式從肉體和精神上消滅對手

也會在競爭中妥協,並演化出文明的競爭規則

例如現代法律、議會制度

總之

英國人身上既野蠻,又文明

而這正是之後他們長期在全球擴張的關鍵

(相比之下,後來那些「野蠻」屬性更強的帝國主義都是短命的,例如日本;下圖為1215年英王約翰在貴族的壓力下被迫簽署《大憲章》,對王權予以限制,此事件被認為是現代法治的開端;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當16世紀末

外族入侵的歷史已經終結

英格蘭、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

也被整合到同一個旗幟下

大英帝國的擴張正式開始了

大約有2000萬人離開英倫諸島

到海外開始他們的新生活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

白人將成為各個大陸的主導

而對於不同的大陸

英國人靈活選擇了不同的策略

首先

面對北美洲大洋洲尚處在部落階段的原住民

他們帶去了最野蠻、最「輕鬆」的方式

屠殺

到1700年

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內的印第安人已經銳減一半

而更進一步的「滅絕」將由美國人接棒完成

用當時的一位殖民地總督的話來說

(印第安人數銳減的原因還包括新移民帶去的疾病;語出自1790年代卡羅來納總督約翰·阿奇代爾)

「我們顯然可以看見上帝的手,他削減了印第安人的人數,從而為英國人騰出了地方」

最終

來自英國的自由民佔領了北美洲

英國的罪犯們則佔領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當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主要被英國人用於流放犯人;下圖是描述1637年一場北美印第安屠殺的木版畫,圖片源自@Pequotwar.org

其次

當英國殖民者面對「尚未開化」的非洲

同樣毫無文明人的道德感

超過300萬名非洲人坐上了英國人的船隻

或被販賣為奴,或慘死途中

然而18世紀末事情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一批英國聖公會的教徒認為奴隸制違反基督教教義

他們率先發起了廢奴運動

僅1814年一年時間就有75萬人在廢奴請願書上簽名

(1795年廢奴主義者Josiah Wedgwood製作的宣傳徽章,上面寫的是:「我難道不是人?不是你們的兄弟嗎?」,該徽章很快成了當年的流行物品;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不但如此

他們還要向「欠發達」的非洲送去福音

大量的傳教士進入非洲

到1830年代一些地方已經完成基督教化

當然也包括英國化

(1830年代《教會雜誌》對非洲一個傳教項目的報道,摘錄自尼爾·弗格森《帝國》)

「人們穿著英國製造的服裝,體面地出現在教堂,就連以前不穿衣服、外表骯髒的小孩子們也穿戴一新」

傳教士的文明之舉

顯然也非常有利於英國的殖民行動

直到今天英國依然保持著

對非洲許多原英國殖民地的極大影響力

正如南非大主教圖圖(Desmond Mpilo Tutu)所說

(圖圖亦是198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獎者,致力於廢除種族隔離政策)

「 白人傳教士剛到非洲時,他們手裡有《聖經》,我們(黑人)手裡有土地。傳教士說:『讓我們祈禱吧!』於是我們閉目祈禱。可是到我們睜開眼時,發現情況顛倒過來了:我們手裡有了《聖經》,他們手裡有了土地」

第三

印度次大陸上的情況則要複雜得多

這裡曾有過發達的古代文明

也有著堅定的本土宗教信仰

單純的屠殺、傳教只會激起更大反抗

英國殖民者決定為印度帶去現代政治文明

即移植英國的政治、法律與經濟制度

利用當地精英仿照英國本土建立殖民政府

(語出自英國歷史學家麥考利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 要在印度國內培養一批精英, 他們有著印度人的血統和膚色, 頭腦里裝的卻是英國人的品味、思想、道德和才智」

1858年-1947年間

印度殖民政府中的英國文員不過1000人

其他絕大多數都是印度人

正是這樣一個主體由印度人組成的殖民政府

管理了印度數億的人口

(1940年代的舊照,右側為印度總督蒙巴頓,左側為尼赫魯,為印度殖民政府的一員,印度獨立後擔任印度總理;這些殖民政府的印度精英往往接受英式教育,對英國的政治、文化非常熟悉)

此外

1881年駐印軍隊中英軍有6.9萬人

印度人則有12.5萬人

並且還有更多印度人可以隨時出動為英國人在全球作戰

(語出自索爾茲伯里勛爵,摘錄自尼爾·弗格森《帝國》)

「它可以為我們提供任何數量的軍隊,而不用我們花一分錢」

第四

面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更廣闊的世界

英國人極力推行自由貿易

為了尋找糖,商人們趕往加勒比海沿岸

為了尋找香料、茶葉、織物

商人們又遠赴亞洲,敲開中國的大門

而它大規模生產的廉價產品也輸入了世界各國

成為英國文明的傳播載體

(語出自1865年英國首相帕默斯頓)

「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於是

即便沒有直接的軍事佔領

整個地球人也都在為英國打工

日不落帝國可謂如日中天

暴力屠殺、宗教文化、政治制度、自由貿易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帝國擴張像英國這樣充滿矛盾

很文明、很野蠻

這樣的大英帝國

我們應該感謝他,還是憎恨他?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包括尼爾·弗格森《文明》《帝國》

P.P.S. 應聘星球研究員、星球攝影研究員、星球商務等職位,以及攝影師佳作投稿,查找星球研究所最精華的文章,都可以點擊公眾號菜單(這裡真是寶地啊)

... The End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by 星球研究所 原創編輯,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推薦閱讀:

旅途中最不想錯過的,是落日
[快訊]最有逼格的圖片庫Stocksy開放供稿人簽約申請
攝影研究所 | 入門第一步,解讀攝影構圖技巧
大片分析出調色思路
愛好手機攝影,從何學起?取景!取景!

TAG:地理 | 摄影 | 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