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幼兒經驗 培養適宜行為--讀《兒童行為管理》一書有感

《兒童行為管理》是由英國希拉·里德爾·利奇寫著,我國劉晶波教授翻譯的「幼兒教師專業發展譯叢」中的一本理論書籍。它基於早期教育實踐工作者、兒童健康與教育領域的專家以及兒童家長的大量經驗而成,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被英國多種早期教育師資培訓課程列為指定用書。

本書在前言中指出:兒童並不是一降臨人世就被設定好程序,而後按他們生存的社會所認可的方式去行事的。他們隨著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逐漸理解被社會認同的行為規則,並學習怎樣回應並與他人交流,以及怎樣在必要的時候調整自己的行為。兒童這一系列的發展與學習過程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必須藉助於成人的幫助。因而我們有必要了解自己在幫助兒童習得適當行為過程中所充當的角色。「行為管理」是一個常用術語,從字面上說似乎是指我們成人可以把自己的意願和觀念強加給孩子,以使他們按照我們覺得適當的方式行事,事實卻並非如此。就很多方面而言,行為管理是指恰當地回應不同形式的行為,同時恰當地管理環境,以最大程度地減小相關個人的壓力。我們應該為兒童營造一個增強他們能力的環境。換言之,這個環境應該鼓勵兒童按某種方式行事,不是因為別人希望他們那樣做,而是因為他們自己願意那樣做

一、正確認識幼兒的行為

「行為」是人們在某種社會情境中所做的事。孩子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自會形成被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認同的行為方式。

已故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建議成人把兒童的行為分為三種,並像交通信號燈一樣用綠、黃、紅三種顏色進行編碼,這個行為編碼可以幫助我們分清目標:應該鼓勵的行為,可以容忍的行為和需要改變的行為。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比喻非常形象、貼切和生動。

老師可以在三張紙上分別貼上紅、黃、綠三個圓形,代表紅、黃、綠燈。然後將受到成人贊成和肯定的幼兒行為貼在有綠燈標記的紙上,如幼兒主動分享玩具、安靜的進餐、幫助別人收玩具等。「綠色」的行為應該得到大家的鼓勵和稱讚,其他小朋友都可以模仿和學習,就像我們在綠燈時繼續前行一樣。

對於那些既不贊成也不鼓勵的行為,老師可以貼在有黃燈標記的紙上,這種行為雖然不能積極鼓勵,但還可以容忍,因為孩子還處於學習和容易犯錯的時期。這些行為包括幼兒在牆壁上塗抹,生氣和受到挫折時在房間里扔玩具等。當然幼兒在緊張或不安時也可能導致適宜行為的暫時衰退,如尿床等。這應該被認為是「黃色」可容忍但需要被告誡的行為。

「紅燈停」是一點都不含糊的大家必須遵守的交通規則。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也會出現需要立即被制止的行為。如有的孩子用尖利的東西向其他幼兒戳去,有的幼兒在臨街的馬路上亂竄,有的幼兒摸滾燙的物體等。

有了這樣的分類,老師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採取相應的措施,包括運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稱讚或默許或制止等。

二、增強幼兒能力形成適宜行為的有效策略

在實際生活中,成人對於幼兒創造一種適宜的、積極行為的氛圍和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強幼兒的能力就是要幫助他們發展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讓他們能管理和調整自己的行為。

1.創設讓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

日本橫峰教育法創始人橫峰吉文先生曾說:我不是教孩子做什麼,而是為孩子創造能做什麼的環境。這句話非常有道理,記得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善於經營的餐飲店,早上他們為顧客提供麵條,服務生會問客人是要一個荷包蛋還是兩個荷包蛋?客人往往會回答一個或兩個,這家店裡的荷包蛋的銷量就比較好。而另一家早餐店的服務生未給客人這樣的選擇,荷包蛋的銷量顯然不如這家的好。在我們幼兒園裡,也經常會出現孩子們不喜歡的食物,幼兒會出現挑食和偏食的行為,有的老師工作比較細緻,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孩子們漸漸地就克服了這樣的毛病。還有的幼兒在晨間活動時喜歡在其他幼兒之間橫衝直撞搞破壞,老師會走到他面前跟他說:你是想在蹦蹦床上玩還是和我在一起?對於大班的孩子我們還可以鼓勵他做較複雜的決定,包括在幾件事之間做選擇,比如想看什麼動畫片?比如這一次我們出去「找春天」你們想制定什麼樣的路線圖等等。

增強幼兒能力的關鍵,是在幼兒能自我控制的情況下給他們實施控制的機會,讓幼兒感受到老師也很看重自己的意見,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2.努力與孩子建立尊敬與愛的關係

成人(老師和家長)與幼兒之間的尊重和愛越多,就越容易在行為方面達成一致。如果孩子存在不可接受的行為,成人應該讓他(她)知道,他們不贊成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本人。有很多成人會說:「你太調皮了,我不再愛你了。」這種說法,讓人感覺成人的愛是有條件的。因此,確保成人的評價只特別針對行為或活動本身會比較有效,例如:我不喜歡你打其他孩子。

首先,識別幼兒情緒。教師要想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首先要學會識別幼兒的情緒,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幼兒還不具有告訴成人情緒體驗的語言和交流技能,因此,他們只能用活動和行為來表達自己。幼兒的情緒很真實,成人不能不把它當回事,我們必須識別幼兒情緒並把情緒表達出來,如果可能的話,還要教他們學會如何控制情緒。

其次,傾聽幼兒心聲。用心傾聽是我們全面了解幼兒的方法之一,幼兒之間的交流常以「密碼」形式出現,優秀的幼兒教師就是解碼高手。成人需要一邊聽幼兒說什麼,同時還要體察幼兒沒有說出來的隱含的意思。比如,幼兒跟媽媽說,「我討厭上幼兒園」,這並不是說他(她)真的討厭幼兒園所有的東西,而可能是說「我今天吃得慢,老師說我了」或者是「老師今天叫我回答問題時,我在想別的事情」等等。注意傾聽幼兒的話能幫助他們表達自己,因為他們知道我們確實把他們的話聽進去了,也知道我們尊重、理解他們的看法和意見。一個好的傾聽者不是天生的,下面幾條策略可以幫助我們老師以及家長比較有效地傾聽孩子的心聲:

(1)將注意力集中在幼兒身上,不邊做其他事邊聽,不要分神。

(2)問開放性的問題以表示你想知道更多的信息或想要弄清楚你沒聽明白的一些事情。如一個小朋友說被大班的哥哥欺負了,你可以問:他是在什麼地方、怎麼欺負你的?

(3)總結一下孩子對你說的話。這讓孩子知道你已經理解了他所說的話,可能也感受到了他所受的委屈。

(4)讓幼兒知道你是在仔細傾聽。保持和他們進行眼神交流,用適當的手勢和肢體語言,比如點頭並同時用「嗯」或「是的」等詞語來表示回應。

然後,解釋行為後果

給出明確的解釋對幼兒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它幫助幼兒更多地認識了周圍世界,也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他們行為的後果。如簡單地對孩子說,「你是個調皮的女孩子」而沒有任何其他解釋,並不會幫助他理解他做了什麼或他為什麼錯了。對於稍大的孩子來說,成人的解釋會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或者他們有可能對自己或其他人造成的危險,就會自覺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了。對幼兒來說,說明他們的某個不受歡迎行為可能導致的制裁或處罰,也會是很有效的做法。

3.和孩子共同建立可行的規則

建立規則就是建立一個可接受的行為框架。行為框架的設立應為幼兒的安全和全面發展著想,制定規則不是為了總是用消極的態度對待幼兒的行為,禁止幼兒干這個,不許幼兒干那個,我們應更多地關注幼兒適宜行為的形成,用積極的方式表達規則。如「禁止踩踏草坪」可以改為「請愛護花圃里的一草一木」;將「不要在牆壁上亂塗亂畫」改為「請保持牆面清潔」等。

一個好的規則最好由班集體中的幼兒共同來制定,由老師來書寫和把關。這樣的規則比較容易被大家共同接受和遵守,因為它會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相對公平。班上的老師和小朋友都能共同遵守。

二是簡單。因為這些規則是從幼兒中產生的,自然不會太複雜,更容易讓大家記住。

三是幼兒知道並理解違反規則後將會有什麼後果。

四是規則運用的一致。在規則面前大家都要自覺遵守,否則就會影響效果。

幼兒園裡保教人員的配備正常是兩教一保,成人行為一致能保證幼兒的心理安全需要,如果一個老師要求這樣做,另一個老師要求那樣做,或老師要求一個樣,保育員要求又是另外一個樣,孩子們會變得無所適從。在至關重要的行為原則上老師一定不能讓步,如影響到孩子安全的事情,但在有些事情上因為特殊原因偶爾沒有執行規則,並不意味著前後行為不一致。

4.開展遊戲活動培養良好行為

遊戲是幼兒園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動。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良好的道德品質外化而來的。所以幼兒園經常開展遊戲活動,讓幼兒在遊戲中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從而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針對幼兒愛模仿的特點,可以在表演遊戲中,請比較自私的幼兒扮演做好事的雷鋒,體會送老奶奶過馬路、給老人讓座等情節,體會助人為樂的情感;請比較膽小的或調皮的幼兒扮演解放軍,學習他們遵守紀律、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精神等。當然不同的遊戲有著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對投入遊戲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要求,這就為培養幼兒各種良好行為習慣提供了不同的契機。

……

三、教師實施有效策略的思考

必須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有效策略並不包含一切可以增強幼兒能力、培養幼兒適宜行為的方法,並且在實施這些策略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思考相關的問題,形成正確的觀念,這樣才能發揮策略的有效性。

1.所有的幼兒都是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個體,某種策略對幼兒甲有效,未必對幼兒乙同樣有效,因此我們應力求滿足班上的每個幼兒的個人需要,隨時準備用各種策略去幫助幼兒,應該注意的是,一次應用一種以上的策略並不一定是好辦法,因為它不僅會導致成人行為的不一致,也會使幼兒自身感到困惑。

2.不可能用一種或多種策略一次性改變幼兒所有不適當的行為。在決定使用任何一種策略前,我們都應該完成三件事:一是找出造成幼兒不適宜行為可能的影響因素或原因;二是識別幼兒的情緒,仔細傾聽他們的看法和意見;三是向幼兒解釋為什麼你覺得他的行為是不受歡迎的,或是可能會如何傷害其他人或使其他人心煩的。

3.老師要關注幼兒積極的事情,對幼兒「好」的行為作出反應。這一點往往是被我們忽視的。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行為表現不適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想尋求老師的關注。有時孩子對被關注的需要遠遠大於他們對被老師處罰的害怕,所以有的班級會出現個別幼兒不斷製造麻煩的現象,這也是「告狀」背後的原因。

4.幼兒適宜行為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幼兒園或家庭單方面的事情,更不是僅靠某種策略就能解決的事情。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必須給每個幼兒充分而有質量的關心,認真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擬定教育計劃,促進幼兒梯級漸進的發展。

寫在後面:

一個優秀的老師既是智慧的也是快樂的,因為他總是能像放風箏一樣,既將孩子拽在自己的手中,不會恣意妄為,又讓他們可以飛在天上,放飛夢想;既讓孩子腳踏實地,又讓孩子得以仰望星空。


推薦閱讀:

家庭學校,孩子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
風暴中的少年
女兒在幼兒園午睡不乖乖睡覺,被保育園員罰她自己一個人在衛生間里站。她說她很害怕!我該幫她做心理疏導?
小孩在幼兒園愛動手,亂跑,老師說他,幾分鐘後又照舊,怎麼辦?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怎麼才能讓他適應幼兒園生活呢?

TAG:学前教育 | 幼儿园教师 | 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