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知識:起床氣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小知識,起床氣。

很多人都有起床氣,表現在醒來之後精神脆弱、易怒。網上關於起床氣的解釋很多,有心理學的、生理學的、社會學的方方面面,這些解釋構成了起床氣的不同側面。

作為社會人,心理、生理、社會行為三者必然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互相影響的。根據精分理論,人的意識分為潛意識和意識兩大層次,起床氣是由潛意識作用引起。

起床氣是來自民間的通俗說法,表示人在初醒時的心理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起床焦慮、起床憤怒、起床抑鬱等。

人在承受外界壓力時,會產生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並記憶在潛意識中。

潛意識是自我的,本能的,自私自利的,追求快樂的原則。

由於後天的社會化,人的日常行為會盡量符合社會的要求,來自潛意識的慾望和本能反應經過意識的修正後再與環境產生交流,其表現是盡量避免衝突,維護和諧局面。就是說,意識是社會的,會限制潛意識,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會環境的要求。

初醒時,負責思維意識的大腦、神經等生理器官從休眠到喚醒需要一個時間段,如果身體還沒有休息好,還處於疲勞狀態的話,這些器官會「抗拒」工作,這個恢復的時間段就會更長些。

此時身體尚未完全恢復功能,意識分散,對潛意的管制也就放鬆了,但是潛意識早已恢復並十分活躍,保存在潛意識中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情感就很容易進入意識,對外表現為焦慮、憤怒、抑鬱等狀態。

此時,意識越松馳,起床氣就會越明顯。早晨醒來,如果面對的是自己的家人,安全感很強,就容易產生焦慮和對家人的憤怒。經常表現為「一點就著」。如果獨居,就容易形成起床抑鬱,無精打彩等感覺。

綜上所述,起床氣的來源就是潛意識裡保存的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則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壓力。

常有起床氣的父母,如果不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常常會不自覺的拿孩子來渲泄起床氣。

一早起床,也許要趕時間,孩子早起要穿衣、洗臉、刷牙、喝水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如果大人情緒不佳,難免看孩子這不順眼那不順眼,繼而對孩子喝斥責罵。

也許這時候孩子同樣的起床氣,心理也很焦慮,但是對父母的責罵無力反抗,滿肚子委屈。長此下去,親子關係必然緊張。孩子潛意識裡充滿了對父母的憤恨,到了青春期,就會以逆反形式表現出來。

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所以,有起床氣的朋友可以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尋找壓力的來源,及時排解壓力,減輕精神負擔。早上醒來,給自己幾分鐘的適應時間,慢慢疏導一下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心態與家人相處。

推薦閱讀:

女留學生騙光父親320萬消失:心全掏了,還是將女兒養成了白眼狼!
如何看待父母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放養式」教育VS「填鴨式」教育:理解兩者背後的邏輯比盲目選擇更重要
為什麼看《小豬佩奇》的孩子比看《光頭強》的孩子更優秀?

TAG:心理 | 亲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