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生活 - 第一品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每一本佛經好像都是由「如是我聞」開始的。因為都是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背誦出來再由長老們認定確實是佛陀所言才被記錄下來的。就好像我們聽人家講故事,但是這個故事是他的親身經歷,來得非常真實。
這一段裡面我們好像沒有看到平常經常會有的描述,如大地震動,毫端放光,天人散花供養等等的描述。取而代之的卻是非常簡單的說了一下佛陀在哪裡,有多少人在一起,他們都是誰?而且這些在場的都只不過是一些大比丘,而不是那些大菩薩天人等等。可能一些師兄讀佛經多了就習慣可看到一些放光動地的場面,很有排場,很多人,很有氣派的出場情況。可是這次就沒有這些鋪排場面。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尊敬的佛陀怎麼沒有被重視就如此草草出現?就好像我們平常對自己的或者人家的身份非常看重。如果是顯貴達人,我們可能會選擇一些高檔的場所,一切安排好,甚至有紅地毯來迎接他們的到來。這是我們的慣性,也是好像待人處事應該有的一些禮節。但是往往很多高官富人就會認為這是應該得到的待遇。有一次末學在北京乘飛機遇到飛機延誤,因為要等待一位重要人物上飛機。整班航班因此耽誤了有將近一小時。這種非一般待遇我們小市民可能不會得到的。如果說離我們生活靠近一點的,也就是我們可能因為自己認識的人在某個地方工作而自己能得到特殊待遇,如不用排隊或者能預留到好位子。另外我們常常也會說到某某某很有架勢,能夠壓得住場等等,一種張揚的氣派往往也會被認為是成功或者有實力的人士的象徵。相反,我們對於一些低調行為可能不太看好。如果某國的首富穿著得像個背包族一樣恤衫牛仔褲再加上破舊的球鞋,可能在大酒店門前就被人家攔截下來不讓入內了。這就是我們的習慣,以貌取人,也認為不同的人就是要有不同的對待。
但是佛陀在這裡卻不然,到吃飯的時候了,世尊就著衣持缽到舍衛城乞食,和眾比丘無異。一點架子都沒有。一位已經證悟宇宙萬物實相的大覺者,就如此平凡地,在生活上一如他人一般地生活著。托缽乞食完了,回到原處,吃完了,收拾衣缽,洗洗腳就靠著座位而坐。非常簡單平常,沒有驚天動地,沒有顯示什麼神通。可能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面,如果這麼平凡,這麼簡單,反而會令人家覺得這人「沒料」,一點都不像什麼大師。其實這些排場門面有用嗎?只不過是一些相,用以方便我們達到一定的目的或帶出一定的信息。
其實,簡簡單單就是真。我們與其將精力花在門面功夫,講排場氣派,還不如將精力更多地關注實質的,能夠用得上的東西上。我們可能覺得如果有錢了出門應該開車或者有司機接載,開會也應該帶個秘書手下什麼的。或者住酒店應該要五星級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身份。這些都是冤枉錢,不如用在幫助山區的失學兒童。有時候我們大擺宴席款待嘉賓,這些不是說絕對不需要,因為很多時候這也是方便法用以接引不同習氣的人,但是如果這些手段變成我們的追求,這可就麻煩大了。因為沒有最豪華的也沒有最富貴的,只有更豪華更富貴的。不斷的追求只會令我們陷入慾望的洪流,也令我們對這個假身、這些假名當成必然或真實獨立存在的。
這些可能我們會覺得自己可以控制,但是這經裡面說的是佛陀啊!就這麼簡單就出現了嗎?俗一點來說,這裡正是佛陀以身體力行來開示我們:「不要把自己當回事」,也「不要把佛陀當回事」,不然我們就執著了,也在相上被牽著走了。
多少球迷影迷歌迷會為了自己偶像做出瘋狂的舉動,也不會像想到自己偶像可能睡覺時會打呼嚕,也可能會在被窩裡放屁,在廁所裡面會挖挖鼻子掏掏耳朵清理鼻屎耳屎。其實這些都很平常很平凡。這就是生活。
再說,裡面聽眾這次也沒有天人大菩薩等等,只是「大比丘」。其實這裡面的「大比丘」就是阿羅漢們。阿羅漢是屬於已經悟到「我空」的修行聖人。他們認為有佛可成,有法可修。法還沒有空,這還是著在「法」的相上。所以在佛陀跟他們說法的時候,其著重點就在於開示他們如何再前進。應機說法很重要,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得上的。有一些人是「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好像是八面玲瓏。但是這不是佛陀教我們日常做的。我們其實應該給像跟不同程度的學生說話一樣,不可能跟小學生說微積分,也不需要與大學生講基本的加減乘除。要不然我們的聽眾就會覺得要不然我們很浪費他們的時間儘是說一些早就懂得的東西或者說了一堆太深奧聽不明白的話。這不就是我們平常應該注意的溝通技巧嗎?
阿彌陀佛!
2007年8月10日 於上海
推薦閱讀: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佛教《金剛經》解讀 佛經解讀示例二
※輪迴是如何發現的?
※為什麼佛教里大魔王這個角色只有十地菩薩才能擔任?
※華嚴境界:智慧的最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