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年輕人,為什麼你努力也會成為「鹹魚」

人生不努力和鹹魚又有什麼分別,可大家從小就知道,我要努力,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是看看旁邊的同學,大家好像都是這個套路,誰跟誰的差距不過都是試卷上的分數,為什麼一走出校園,差距開始逐漸拉大。

昨天看到了文章下面的一條回復,大致的意思是:「你的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訴職場新人不要走怎麼樣的彎路,很無聊。」事實上,曾經我也是這樣,看到道理,就自動歸類為說教,產生抵觸情緒的青年人。很多時候即使心裡覺得有道理,但並不覺得這樣的常理,有多重要,因為也許我是不同的「個例」。

「建議」本身的核心意義在於:在適當的時間,針對某人或某事的客觀存在,提出合理的見解或意見,使其具備一定的改良的條件,向著更加良好的、積極的方面去完善和發展。

然而一個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大概必須有過類似的處境,受過類似的痛苦,或者有過類似的覺醒體驗,而這談何容易。

所以有人會說: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失敗和挫折才是最好的老師,過來人一廂情願的期望自己用「血淚」凝聚的經驗能夠讓後輩們少走彎路,但實際上99%的年輕人,人生該走的彎路1米也少不了。

因為積累一切閱歷和工作上的經驗,所以覺得,具體就事論事的建議見仁見智,但是對於思維模式的訓練,對每一個20多歲的青年人尤為重要。

真正有用的道理,是穿透所有事物後最核心的思維模式。

20多歲的年紀,基本涵蓋了我們從大學生到職場新人的跨度:我們開始逐步的接觸社會,進入一個複雜的共生體系,並且越來越多參與各種角色身份間的分工協作。我們像是個全新的零件,有稜角但充滿可塑性,在這個關鍵的時間,你能調試成什麼樣子很重要。不諱言的講:要麼成了,要麼廢了

不要太相信那些35歲還能重新開始的例子,褚時健更傳奇,但是,這樣的人太個例,對你的人生未必有參考性。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要先學會「放大」,再學會「聚焦」。前者關鍵是與他人的相處,後者是與自己相處的關鍵。

一、學會放大:改變「我認為」的思維模式

1.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觀點性的討論多一些,結論性的概述少一點。成長,這個過程很多情況下,無是無非,本質上不是提高,是變得容量上更複雜。這是《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老師,對「成長」的理解,甚為認同。

成長中,與智商無關的,與喜惡無關,各種背景都無關的,一定的共同點是:不斷接觸未知,從不理解到理解。當你的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掉進去叫挫折,爬過去叫成長。遇到與既定自我系統的不同的認知碰撞時,系統很可能會擊碎,而把這種新的認知拿到自己的系統里完成的重建,才是智慧的選擇

簡單是說,當你看到很多和「你認為」的標準不同的事物時,不急著先做評論和判斷,不要著急去說服。也許你不能理解的客觀存在會有很多,但需要學會欣賞它存在的價值關心對世界不同角度的解釋。

很多年輕人說,我不想活得那麼中庸,我喜歡個性鮮明的自我。沒有原則,沒有觀點的做個老好人,是上世紀以前的要求。

然而,「中庸」究竟是什麼,你真的知道嗎?

其實,中國儒家恰恰把那種表面上的好好先生,但是沒有道德原則的人稱之為「鄉愿」。儒家最痛恨這種人,孔子:「鄉愿,德之賊也。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所以,當我們按照固有思維去判斷事物的時候,你確定,這個標準一定對?

2.多維思考

「聽了那麼多道理,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

最可能因為以下兩點:

1.你只聽到了自己想聽的道理(你認為的)

2.「知行合一」永遠會是一部分的死結。

每個年輕人,都要鍛煉自己放大思維邊界,不要只局限在一種既定的觀念和模式里,一個人同時保有兩種相反的觀念,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你會發現,越是成功的人就越會在自己精神世界裡容得下很多複雜的東西。

一個人其實由三部分組成:意識,感受、行動。

如果在意識階段,我們的思維模式就是單一的,必然導致你的視野窄化。我們做每一個決定,到底是從「我認為」的模式出發,構建的行為模式:為了眼前的、身邊的利益?還是試圖要在一個更大的坐標中積累自己的價值? 你20歲時每一次的思維解讀,在逐步拼合成你的整個人生坐標。

具體到職場,有些人顯然不夠聰明,他們有野心,一直在尋找「完美的」老闆或工作。而事實是,你需要先想想老闆的想法。他們只將加薪和升遷機會留給那些格外努力、格外忠心、格外熱心、花更多的時間做事的人。因為他不關心「你認為」,他需要符合整體市場複雜性的,更有價值的人。

3. 思維特權

有邏輯的思維能力是一種對人類的恩賜與特權,它帶來比維持生活更多的事物。而更幸運的是,我們能夠通過鍛煉和拓展它的邊界。

思維模式,有點像瞄準射擊:你瞄的時間越長,射擊的機會就越渺茫。果決的開槍射擊,做出準確的思維判斷,完全在於日積月累的思維模式搭建與邏輯能力的培養,在於日常工作與學習中的鍛煉。

比如,我的朋友在美國讀到了法律博士,當她在一家紐約知名律所實習時,她的美國老闆,業界強人,退伍軍人,對她提出了驚人的要求:她處理的各項工作應該在他打個響指的瞬間完美呈現。有幸的是,她完成了老闆的要求,但原因則是他在讀書階段的知識積累與邏輯思維的培養。

二、學會聚焦:聚焦自我,鎖定定位

很多年輕人在20多歲時候的迷茫,源自於:

「我覺得,我什麼都不擅長,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我覺得,我什麼都做,選擇太多」

說到這裡,我真的覺得這是個無比可愛的時代,為什麼呢?

科技的發展,在這個時代對每個人體驗的關注,幾乎是空前的。既然是體驗,衍生出的機會和空間,幾乎大到了不可想像,而成本卻低到了不可想像。向前追溯30年,「出將入相」式的仕途似乎還如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一樣深度影響這我們對「職業發展」的影響。然而,時至今日,對於人才的認可標準和評價方式包容和拓展到了360度。

前幾天,看到一則資訊,介紹「中國收納女王袁春楠」一位創業成功人士。她30歲體驗了「雙失」人生(失戀失業),在極度迷茫的情形下,在算命人「改變家中風水」的建議下,開始走上的「收納之路」,從最不擅長的事情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打拚出了一番事業。

春楠曾經房間里的雜物和書桌

她用了五年的時間完成了人生的逆襲,也從此告別凌亂無序的人生。現在,她通過線上線下授課數百場,影響超過 10 萬人學會整理環境,整理自我。

如果說,之前我們對於成功和成才的理解有著不自認的範圍限制,那麼在這個時代,你的所有興趣和特長都可能變成扭轉人生的契機

所以,需要你先聚焦自己,做減項,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點做發掘,如果興趣難以聚焦,那麼就找最有差異的點。如果把成功的機會比作「產出投放」,那麼你需要對自己有「品牌意識」。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做 「稀缺性心態」。簡單解釋就是,通常人們遇到稀缺的事物,行為會有所改變。這個稀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東西,也可以是時間和金錢。你的差異化,也許就是別人的稀缺,於是,空間和機會就產生了。

  • 喜歡寫作,可以從下班後的習作開始,也許你是下一個彭小六
  • 喜歡建築,可以環遊世界,或許你可以是下一個安藤忠雄

你的每個興趣、愛好、差異都可能成為你的個人品牌,關鍵在於,你要找到定位

下一步,依然是再做減法,解決定位後一個個的問題:

  • 你的特長,匹配哪些人的需求
  • 你關注的需求,市場有提供相應的服務嗎
  • 市場已有的服務中,你還能怎樣做出不同
  • 市場沒有服務,你如何切入嘗試

這樣一次次的思考時,你會一點點更多的認知自己。

洛克菲勒有句話,我想最後送給大家: 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所以,能夠找到你的興趣所在去奮鬥,它會給我們每個人無限的可能。人生,天差地別。

———————————————

歡迎關注SODO官方微信(搜索:sodo_art)

如有設計求職、專業技法、職業提升、求職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宇文妍諮詢


推薦閱讀:

設計,提升慢,起薪低,你是怎麼熬過來的?設計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想學字體設計,買了幾本書(開心老頭和劉兵克的,但是軟體不過關,有沒有好的視頻能很詳細地講解做字的過程?
日本天才建築師隈研吾跨界玩起珠寶設計也是666!
為什麼設計好的插座總是莫名其妙的消失?

TAG:设计 | 职场 | 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