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給人生加上量化的槓桿,你才能不枉此生。

朋友們,驚喜不驚喜,我今天居然更新文章了。(滾吧這有什麼驚喜的)

下午和大學同學在小群里聊天,聊到騰訊的股票今天已經上了330了。我是持有一定量的騰訊股票的,和一個同學聊天的時候,她偷偷問我盈利多少了,我告訴她一個數,她氣呼呼的說比她一年工資都多。

當然,我心裡並沒有故意氣她,因為我知道她在一個準一線城市有三套房都租出去了,她收那麼多房租,其實也根本不靠自己的工資賺錢。

但群里的另一個姑娘就默默不說話了,沉默了許久,問我:你們有錢炒股,有錢買房付首付,我沒有錢怎麼辦?

沒有錢,是大多數年輕人最頭疼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騰訊股票很穩,都知道買某些城市的房產不會太虧,都知道銀行理財現在都有5個點的了,但都歸到這個問題——我沒錢。

而一旦涉及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的邏輯就開始糊塗了。沒有錢,那就去賺錢啊!怎麼賺錢?好好工作,努力工作,升職加薪,攢夠了錢就可以付首付,攢夠了錢就可以買基金,就可以買理財,然後滾起來就行了啊!

一旦你進入到這個邏輯里,我敢保證,兩三年後,你會陷入到另一個更大的困境里:「我到底適不適合這一行,我該不該換行?」

說不定你也沒有攢夠錢,因為這兩三年有很多你不得不付出的錢,比如房租,比如自己加班生病,比如自己抑鬱不開心然後買買買,比如一些享受,比如一些慾望等等。

然後最後發現還是要靠父母,父母靠不住的話,自己就又陷入了迷茫的境地。

其實社會也希望你走這條路。安安靜靜的打工,安安靜靜的被經濟通脹收割,安安靜靜的努力獻出你的年輕精力,再安安靜靜的付出你的消費能力。一切安好。

這一定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年輕人,記得要在年輕風險最小的時候,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加槓桿。

什麼是加槓桿呢?我看好了一個股票,我自己拿20元,和機構借20元,總共40進去炒,然後過了一年70元出來,還給機構20元本金和5元利息,剩下45元歸我自己。相當於你用20元撬動了40元的資本。

這就是簡單的槓桿。同樣買房子也一樣,用一個首付去和銀行貸款,貸款越多,你加的槓桿越多。相當於你用一個首付撬動了一個全款。

槓桿的代價是什麼?是利息,更是風險。你不但面臨著利息,更面臨著風險——比如房價下跌,比如股票賠錢。

我可不是讓你借錢去炒股。

其實人生也一樣。

人這一輩子是一個大變數,粗略到每個月,細到每天每小時,你做的事情遇見的人想通的事,都可能改變你之後所有的際遇,進而影響你這人生。你的每個小時,都是你的變數因子。

但它不是平均的。

因為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甚至從社會學角度來講的人的淘汰因素,都決定了人生每個年齡段有著不同的風險。

比如在你20歲的時候,你身體健康,還沒有什麼頸椎病;你心理陽光樂觀,還沒有大挫折沒見過社會的殘酷;你家庭美滿父母還能賺錢也沒有家庭沒有小孩要養;所以其實,你20-30歲的時候,你的風險是最低的。

這就好比在你20到30歲的時候,你買一個股票有80%的幾率賺錢。而等你30歲之後,你買一個股票只有50%的幾率賺錢。

但人生不會給你選擇,因為我們在三維世界裡,時間是永遠向前跑的,你只能被動或主動的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社會裡。

那如果你必須把你的時間投入到這個人生的股市裡,你又知道了你年輕的時候風險更低,你會不會選擇在年輕的時候加大槓桿,甚至透支30歲之後的時間精力,去放到年輕時候呢?

很多人都不會。

他們擔心年輕時候加大了槓桿,會導致自己在30歲之後缺乏穩定。就如同他們擔心在牛市裡加槓桿之後,會馬上面臨下跌。

就拿做公務員來說。很多人做公務員是為了追求穩定,這其實和那些不敢在低風險階段冒險加槓桿的人來說,是一樣的。

他們在年輕最低風險的時候,不敢去加槓桿冒險,那麼等他們不再年輕的時候,也許確實獲得了穩定,但也不會再有那麼低的風險了,你的牛市已經過去了。

而同樣做公務員,有些優秀的年輕人會加班加點,會真正深入到基層,會認真真誠的研究,也會注重情商提高和人際關係。這樣的年輕人,就算沒有人脈沒有家庭的支持,他最後也不會太差。至少做個副手是沒有問題的。

而那些本身家庭就在體制內可以助力的年輕人,他們就更不用說了。

同樣是作公務員,其實背後所蘊含的槓桿,風險和自我成長和發展策略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拋出掉一些特例,從集聚上來說,他們最後的結果也基本可以預測到了。

其實有時候家庭的助力,也可以算是一種加槓桿。因為他相當於是把你家庭所積累的實力和社會化資源在年年輕的時候一併投入了。

學過商科的人,都知道非常簡單的企業流動比率和速動率。可以說,一個企業,擁有適量的負債,其實是比較健康,也是比較合理的狀態。

擁有負債是什麼意思?就是我企業從銀行又借了更多的錢。即使我企業本身有錢,不需要借這麼多的錢。

這就是我為什麼總想讓你們學一下金融,學一下商科,即使以後不從事對應的行業,也很有用,這種金融化思維影響的不僅是你的金錢,還有你的人生。

再回到開頭的問題。

我沒錢。

沒錢怎麼解決?你直接問我我沒錢我迷茫怎麼辦,這是沒人可以告訴你的。

你要看你處在哪個風險階段,你要看你已經加了多少人生槓桿,你要看你是不是已經達到了可以不冒險的境地。

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還沒有理解到貧窮的根源,還沒有理解到人生的機會性,還沒有理解到在年輕風險最低的時候應該多嘗試多做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冒險,那社會憑什麼讓你爬在別人頭上?

就像你一個年輕人在一個股票很便宜的時候買幾股,無論虧了賺了(而且大概率下是賺的),你收穫的都是低風險帶來的經驗。而等股票一手都很貴的時候,而且那時候收益也不明朗的時候,你再去投入股市,你是又沒有經驗,又沒有低風險的保證了。

年輕的時候的風險這麼低,你一定在年輕時候,加足人生的槓桿,把自己的經驗攢足,把自己的認知攢夠,這才是一個平凡人足以應付30歲之後人生的必然道路。也是唯一的,平凡人可以不再迷茫的辦法。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辦法。而那些有家庭支撐的人,他們所冒險的少,是因為他們家庭已經在社會中凝結了一部分槓桿,已經加到他們的人生里了而已,只不過你沒看到罷了。

我很久之前寫過的那篇職業選擇文章也是一樣的道理(微信公眾號後台回復5可收到)。總有人分不清什麼是風險,什麼是真正的讓自己不迷茫的邏輯。

年輕時候,找到自己最擅長什麼,在哪個行業里的加速度最快,去更多的認知這個商業化社會的世界,明白選擇比努力更有意義,這才是最後能給你帶來更多金錢的邏輯,可不是單純的努力就能解決的。

而這些你需要去找到的東西,必須在你年輕,風險最低的時候,你把你的精力加足槓桿,才能自己不斷一一去發現。因為你沒有家庭,也沒有背景,你必須靠自己逐漸積累自己的認知,並且不能按照正常的時間來,你必須加時間槓桿。你才能真正的脫穎而出。

所以如果你還年輕,恭喜你還沒錯過。

如果你不年輕了,恭喜你已經錯過了,你要為年輕時候的認知不足付出今後更大的選擇風險的代價。這時候,你要做的事情,就不單單是認知這麼簡單了,你可能要做的要麼就是小富即安,要麼就是破釜沉舟了。

一個企業的規模怎麼做大?有好底子,有好配套,有好項目,然後不斷加良性的槓桿擴大規模。

一個人怎麼買一套房子?等你把錢攢夠了估計都40歲了。付出首付,住進去,加良性槓桿,賭自己未來的增值更快。

一個人怎麼可以在三十歲之後不迷茫,怎麼可以自己想通一套自己生存的完美的不迷茫的邏輯?

希望你想通。而不是做一個只能在微信群里默默不出聲的被遺忘掉的人。

首發於我的公眾號「驚雲小屋」,P.S.由於每天諮詢我職場,大學,人生焦慮的人太多,私信我沒精力回。我在公眾號里寫了一篇關於職業選擇和在階級固化的年代如何坦然不焦慮的終極邏輯,關注公眾號後回復5 就能收到。相信我,你看完之後,會去看公眾號里其他文章的。


推薦閱讀:

00後在知乎 ·「假裝萬能組」成立宣言
大家覺得知乎發展成為隱性linkedin如何?

TAG:知乎 | 大学 |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