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網綜沒文化?解密優酷泛文化IP打造的進階之路

最近,冷眼君補看了一期優酷「看理想」系列之一的《圓桌派》,請來的嘉賓正好是馬伊琍,總共聊了兩場,上半場主題是作女,下半場則是熟女。

大家都知道,馬伊琍在《我的前半生》中飾演羅子君,恰逢趕上這部劇大結局,所以無論是從話題熱度,角色爭議,還是馬伊琍本人的一些親身經歷,總感覺這期主題有點像為她量身定製地一般合適,而「1女+3男」的聊友組合,馬伊琍、竇文濤、馬未都、潘采夫,彼此互相啟發著,也確實聊出了一些內容。

比如說,馬伊琍對「作女」的理解,女性如何獨立,女明星怎樣育兒,如何緩衝消極情緒等等,都可以看到她在慢慢地進步,早已不再是大家眼中霸氣外露的馬司令,而是多了幾分歲月沉澱後的煙火氣。

好,說回正題。

如今大多數網綜,基本上都是以「流量明星」和 「梗中梗」為主的操作,而這也直接決定了這檔節目的體量大小,以及獲得宣推資源的多少。但是,冷眼君最近一直在思考,網綜的平台更加自由化,但節目形式卻稍顯單一化,甚至是同質化,許多網綜的片頭,用色、主視覺元素、敘事節奏,都給人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其實,不少純娛樂化的網綜,在內容製作上已略顯乏力,套路不斷,遊戲撐場,環節有bug等等。所以,此時反而覺得形式極簡但很有品質感的文化類網綜,更具吸引力,至少內容具有獨特性,甚至可以直接拿來當作談資。

所以,今天冷眼君就想跟大家聊一聊「另類」網綜——「高冷」但有質感的文化類節目。當然如果你說,我就是為了放鬆,就是想看一些純粹的搞笑節目,那就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圍之內了。

所以說,這類節目的稀缺性到底在哪裡?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性的內容,也就是今天我們聊的文化類網綜,它其實涵蓋了訪談、脫口秀、紀錄片等多種節目類型,但如果從節目的內容和主題來看,這類節目其實大都是以文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所以我們姑且將其稱作「泛文化」網綜

如果再具體說一下,其實就是藉助主持人或者嘉賓,以談話形式為主,輸出理性觀點、歷史事實或者文化要點的網路節目範疇。

說實話,近兩年幾大視頻網站也都開始自製一些泛文化的綜藝項目。比如說,愛奇藝的文化脫口秀《智在說》,騰訊視頻《王者歷史課》,樂視視頻《頭等艙》等等。

很明顯,相比於這些零星的項目,優酷早已把「泛文化網綜」這一塊,做得更具規模化和矩陣化,並且還在不斷地深挖之中。尤其是通過「看理想」系列,《曉說2017》的回歸,使其以「說文化」為主的平台調性和辨識度也在不斷地被凸顯出來。

而優酷泛文化網綜,在定位上也相對精準,主要服務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等三高的具體人群畫像的垂直用戶,再經過社交平台的持續發酵、垂直用戶間的口碑傳播,以及平台的精準推送,使得這類「高冷」節目也產生了可觀的流量。

說了這麼多,優酷到底在泛文化類節目上做過多少嘗試和創新呢?接下來,冷眼君就幫大家復盤和梳理一下。

其實,從2012年3月開始,矮大緊的文化脫口秀《曉說》就已經開錄了,第一期在洛杉磯,面對鏡頭滔滔不絕講美國歷史的高曉松,確實讓大家驚嘆這位音樂人,簡直就是一部美國活歷史。

而地產大佬潘石屹主持的《老友記》,採訪高端精英人士,通過不同視角的對話,彼此激發和碰撞出不少新的觀點。

至於羅胖的知識脫口秀《羅輯思維》,不少人應該會被他第一期「世界末日,向死而生」的內容給震撼,並且給圈粉了。

所以,說句實在話,當時冷眼君就覺得這些節目確實做得不錯,很有質感,讓人眼前一亮。畢竟當時,網綜的大環境和市場遠不如現在這般風光,大多是一些大尺度的小網綜為主。

2014年,曾主持過《冬吳相對論》的媒體人梁冬,在優酷開設了一檔觀點類脫口秀《梁言》。而「史上最牛歷史老師」袁騰飛,開播了一檔遊歷型脫口秀《袁游》。至於《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也開啟了一檔財經類脫口秀《鴻觀》。

2015年,優酷著重推出了「看理想」系列,之後也都陸續順利地製作和播出了第二季,足見這類優質的文化類節目還是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梁文道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

陳丹青繪畫賞析節目《局部》

馬世芳的音樂鑒賞節目《聽說》

作家楊照和鋼琴家女兒李其叡有關古典樂對話的《呼吸》

竇文濤主持的文化漫談節目《圓桌派》

另外,《看理想》視頻在優酷播出時,同名微信公眾號《看理想》也在微信平台同步上線,甚至特別推出了「看理想」自頻道,利用平台優勢,將「目錄」、「視頻節目」、「圖書」、「講座沙龍實錄」、「微信文章精選」、「理想國微店」等聚集在一起,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線上線下整合營銷,徹底從傳統媒體文化類節目變身成新媒體的文化產品。

除此之外,優酷自製的泛文化類網綜還包括《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和第二季、《觀復嘟嘟2016》、《讀書人》、《說話時間》、《聚焦》、《袁騰飛百戰奇謀》、《袁視角》、《袁騰飛說日本》等等。特別是,《了不起的匠人2》,每期15分鐘,卻可以儘可能多地展示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並且傳遞出一種至簡至美的東方哲思。

所以,縱觀優酷這些大大小小的泛文化類節目,確實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共性特質,冷眼君將其概況為三點。

1、節目之間彼此獨立,卻又形成一個矩陣式的超級泛文化IP

無論泛文化類節目體量的大小,它們都是一個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個體,彼此獨立,互不干擾。當然,有時我們會在《圓桌派》中看到道長、陳丹青等人的身影,但他們也只是作為當期嘉賓,竇文濤依舊是主控節目流程的主人,而他不求高度只求廣度的個人風格仍舊鮮明而獨立。

就以「看理想」系列為例,5檔節目單獨拿出來,每個節目確實都是獨立的個體,但通過平台的集中整合和推廣,它們同時又是一個緊密聯繫的統一體,形成合力,最終成為了一個超級網綜泛文化類IP。

2、主講人具有不可替代性

由於這類節目的內容生產者和內容輸出者,形成了高度的統一,以至於這類視頻內容不可能一季一換主角,主講人和節目內容之間是一種無形的捆綁關係,彼此互為對方的符號和標籤。比如說,高曉松之於《曉說》,陳丹青之於《局部》、梁文道之於《一千零一夜》,羅振宇之於《羅輯思維》,如果換人了,等於失了節目的魂,那就不對了。

3、受眾、主題內容越來越垂直細分

從歷史脫口秀《袁說》和財經脫口秀《鴻觀》,到「看理想」系列,囊括了讀書、繪畫、現代音樂、古典樂等等,可以說已經把抽象的文化內容做到了垂直專業化,而這對於文化節目細分而言,其實是一件利好的事情,因為精英人士群體,應該會更願意為專業且優質的內容買單。

總之,優酷在泛文化類節目上的整體布局,使得節目形態更加多樣化,內容更具品質感,所以這其實是一種積極地縱向垂直進步,而非簡易的水平數量上的複製。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年中優酷公布了「泛文化」戰略,計劃用更白話的表達方式做文化類節目,其中有50位國內外的文化大咖,將共同致力於打造20多檔泛文化新節目,從脫口秀、紀錄片到輕綜藝、真人秀,節目類型更加多樣化,網友的選擇也更多元。

例如,觀復博物館創始人馬未都講述以物為證、穿越歷史與當下的《觀復嘟嘟2017》,跟隨陳丹青行走全球、從細節洞察藝術傳奇的《局部2017》,由吳曉波集結10位新銳匠人在60天之內衝擊淘寶千萬銷量成就夢想的《造物者》,以及王珞丹尋覓大匠、見證傳統手藝變時尚爆款的《你好!老傢伙》,都值得期待。

最後,送給大家道長梁文道說過的一句話,「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同理,觀賞文化類節目的最後,應該是培養公眾獨立思考的能力。

推薦閱讀:

中國版《東京女子圖鑑》終於來了,關於我仍未離開北京的理由
歲月把潘粵明變成了這樣,但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為什麼國內的視頻網站都需要安裝播放器而youtube不需要?
鄉村愛情,才是仙俠玄幻的正確打開方式
對於現在看視頻90s廣告我是哭了,大家是怎麼看的,有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TAG:优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