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39章 得一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gǔ)。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故致數輿(yú)無輿。
是故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流行的註解: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相對性之真解:
說說從前那些得到自然平衡的東西吧:
星空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清澈安靜了;星球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穩定安寧了;元神意識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敏捷迅速;山谷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充滿了各類生靈;萬物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平衡共存;君王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成為天下的統治者。
以上這些事物能有這樣的結果,都是因為它們達到了自然平衡。
星空如果無法清澈安靜,恐怕將要分裂;星球如果無法穩定安寧,恐怕將要崩潰;元神意識如果無法敏捷,恐怕將要停歇獃滯;山谷如果無法充滿各類生靈,恐怕將要枯竭;萬物無法平衡共存,恐怕將要滅絕;君王無法掌權,恐怕將要失去地位。
所以,「貴」的類別要以「賤」的類別為根本,「高」的類別要以「下」的類別為根基。
所以君王都要以「單一」、「缺少」、「不夠充盈」而自稱。
這不正是因為他身份偏向「高貴多權」的類別,所以才要用屬於「低賤無權」類別的來自稱,以象徵自己沒有忘記其「高貴多權」所依存的根本,不是嗎?
所以,如果太強調「相對性」而把一部車拆成很多個零件,就失去了它們的「統一性」車了。
所以,符合自然法則的人,不願意像玉那樣太偏「脆」的屬性,也不願意像石頭那樣太偏「硬」的屬性。
相對性之真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一:自然平衡。
貞:是象形字,描繪的是很大很重的鼎。鼎就是煮東西的器具。古代部落,造了一個大鍋,放在中間燒火煮東西,大家圍著它分食。掌握了鼎的使用權,就代表掌握了大家吃飯生存的權利。所以古人把它視為立國的重器,代表著統治權。
甲骨文的貞字:
甲骨文的鼎字:
說說從前那些得到自然平衡的東西吧:星空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清澈安靜了;星球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穩定安寧了;元神意識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敏捷迅速;山谷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充滿了各類生靈;萬物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平衡共存;君王得到了自然平衡,以此而成為天下的統治者。
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
蹶:跌倒,失敗。這裡用來形容君王失去統治權。
以上這些事物能有這樣的結果,都是因為它們達到了自然平衡。
星空如果無法清澈安靜,恐怕將要分裂;星球如果無法穩定安寧,恐怕將要崩潰;元神意識如果無法敏捷,恐怕將要停歇獃滯;山谷如果無法充滿各類生靈,恐怕將要枯竭;萬物無法平衡共存,恐怕將要滅絕;君王無法掌權,恐怕將要失去地位。
老子舉了這麼多個例子,就是為了向世人強調「保持自然平衡」的重要性。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所以,「貴」的類別要以「賤」的類別為根本,「高」的類別要以「下」的類別為根基。
老子有時候會這樣說話只說半句。這句話是對上面舉的例子所總結出的論點,它本質的意思是說:要保持相對性的自然平衡。而不是說「下」、「賤」就比「高」、「貴」好。這句話反過來說:「賤以貴為本,下以高為基」也是對的。
老子這麼說是有前提的,是因為世人都愛貴厭賤、好高惡下,所以世人普遍都是太偏向「貴」和「高」的類別的。所以老子才要強調,你們太偏「貴」和「高」的類別了,不要忘了它們和其相對的「賤」、「下」的類別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要忘了它們能存在的根本基礎。偏向了相對性內的某個類別,相對性的自然平衡就被打破了,就會招致不好的結果。這些不好的結果,老子上面已經舉例論述了。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gǔ)。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孤:單一。
寡:缺少。
不穀:還不夠充盈。
所以君王都要以「單一」、「缺少」、「不夠充盈」而自稱。這不正是因為他身份偏向「高貴多權」的類別,所以才要用屬於「低賤無權」類別的來自稱,以象徵自己沒有丟棄其「高貴多權」所依存的根本,不是嗎?
故致數輿(yú)無輿。
輿:泛指車身 和其零部件。
所以,如果把一部車拆成很多個零件,就沒有車了。
把車身拆成多個零部件,指的是:過於強調 零件之間的相對性,是太偏向「有相對性」。因此沒有了車身,指的是:因此失去了零件之間的統一性,因而遠離了「無相對性」。
老子以車身和其零部件的關係,來告訴我們:要保持事物的相對性平衡。太偏向「有相對性」,就成了一堆零件;太偏向「無相對性」就成了一堆原木,只有達到相對性的平衡,才能保持車身。
是故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琭琭:晶脆易碎。
珞珞:堅硬。
所以,符合自然法則的人,不願意像玉那樣太偏「脆」的屬性,也不願意像石頭那樣太偏「硬」的屬性。
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如同璞玉原石,不脆也不硬。
相對性總結:
老子先舉例論述了事物得到自然平衡,和失去自然平衡的結果。
然後得出結論:不能偏向任何屬性和類別,要保持相對性的自然平衡。
再通過「君王以賤名自稱」、「車拆成零件就沒了車」的例子再次論證了其觀點:要保持相對性的自然平衡。
老子為了讓世人更好理解,經常是不厭其煩的大量舉例,反覆申明其論點論據。明白了相對性變幻,你有時會覺得老子真啰嗦。
也不是老子啰嗦,而是世人太自以為聰明,聽不見去。
推薦閱讀:
※莊子-逍遙遊(1)
※【17-10-10】從天上到人間
※徹悟 道德經 第7章 無而得有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的「屠蘇」指的是什麼?
※《大學》中,「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這一段應該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