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甘露寺 | 林泉尚在,宋風永訣

在中國的南方,本身因為氣候潮濕、蟲蟻侵蝕的原因,保存古代建築的難度遠比北方更高,遑論近現代史上的歷次戰爭和政治運動,更是給南方古建帶來一次又一次滅頂之災。因此,南方的高古木構建築,能保存至今的更是極為罕見。

能經歷太平天國、抗日戰爭而得以倖存的南方古建真可謂十不足一,好在總有一些古建築歷經劫難保存至1949年,此後雖也有自然老化而坍塌損毀者,也有狂熱意識形態下被推倒拆除者,但相比而言,毀於人為的過失或無知的狂妄最讓人心痛。

最慘烈的案例,在福建泰寧。

泰寧是福建西北的一座小城,2009年,境內的丹霞地貌作為「中國丹霞」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就在世界遺產區域大金湖的岸邊,至今還有一座甘露寺,是這處自然遺產中重要的人文景觀,頗受遊客青睞。但罕為人知的是,就在這處面貌簇新的仿古建築所在地,曾保存著中國南方第一流的古代建築群落。

南宋祝穆所著的《方輿勝覽》是最早記載甘露寺的古代典籍:「在泰寧縣城西南二十五里。岩外石門天成,只通單騎往來。俯瞰溪流,澄碧數十頃,尋幽者以不到為恨。」此書成於宋理宗年間(1224~1264年),距今近八百年,書中所載之「石門天成」、「俯瞰溪流」在八個世紀後的今天仍一如既往。1958年11月,南平專區文物普查隊在普查工作中發現了甘露岩,根據梁架題字認為是南宋建築。

1959年,建築學家張步騫從泰寧縣城出發,乘車、擺渡十餘公里,再循著山間小道步行3公里,所見仍是祝穆筆下的參天樹木和潺潺水泉,崖體赤紅的甘露岩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遠見即十分醒目,但山洞卻因為古樹掩映而不易發現。在他的考察報告中,張步騫寫道:「……更不會想到洞中有寺。只有在行至洞口,甚至在進入洞門以後,才豁然開朗,層層殿閣突然呈現在面前。」

甘露寺全景

張步騫所記載的這極富戲劇效果和震撼體驗的第一瞬間,在很大程度上也正好反映了後來學界的觀感——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相見,竟很快成為永別。

站在山底券門處的張步騫抬頭仰望,突然開闊的視野中,幾座樓閣高懸在離地面三十餘米的崖洞之內,高低虛實,天宮環繞,遊人信眾拾級登臨,從而在其中獲得「接近天際」的宗教體驗,這是建築設計匠心獨運的所在。「恍然身在蓬瀛側」,淳熙五年的遊人曾在甘露岩崖壁上留下這般感受,而這種空間體驗穿越近八百年的歷史長河,準確擊中了這位新中國建築師的內心。

五十年代末的這幾次調查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在1959年第10期《文物》雜誌上刊載了署名為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文章《泰寧甘露岩宋代建築和墨跡》,在1982年出版的《建築歷史研究(第二輯)》中收錄了張步騫的考察報告《甘露庵》。正是藉由這些資料,我們仍可以一窺甘露寺的全貌。

山洞背西面東,於外口處設有立柱,托起一座平台,此即為甘露寺的中軸線部分,依次分布彌陀亭、蜃閣、上殿,中軸線北側為觀音閣和僧房,南側為南安閣和庫房。古代的設計師巧妙地利用了洞內的地形,將土方工程量幾乎減少到零,對稱之中富於變化,勾連轉折彼此烘托,狹窄中見大方舒展,陡峭中有高低錯落,堪稱建築布局的傑作。

而真正讓學界對此刮目相看的,是寺內的幾座主要建築。在這些建築的梁架或壁畫上,都發現了確鑿的年代題記——這是證明建築年份最重要、最直接的依據。

蜃閣為單檐歇山頂,乃寺中主殿,供奉華嚴三聖,在中平榑上有墨書題記:「上祝皇帝位崇萬壽聖越百王宋紹興十六歲之丙寅七月戊辰朔初」,結合建築風格判斷,可確認為公元1146年所建的南宋原物。

蜃閣測繪圖

上殿為重檐歇山頂,檐角飛揚,可證宋畫中的屋檐所構非虛。殿內供奉西方三聖,斗拱額枋之上均有彩繪,但保存不佳。前檐梁栿下有墨書題記:「旨皇明萬曆二十四年丙申歲孟秋月在城一圖西隅靈賢坊信宮通判江桂馨同室李表娘夫婦發心重修整本岩上殿及左右樓土蓋下鋪一力完成祈求祿位高遷早生麒麟之子福壽綿延萬代昌隆奉書陰陽龔添賜謹題」(真夠啰嗦的),殿內的白灰牆上則有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以來元明清歷代題記,可證其為宋代建築,明代重修,推測亦為南宋初期的建築。

南安閣為重檐歇山頂,規模較上殿為小,斗拱額枋之上亦有彩繪,左右兩壁繪有壁畫,由題記可知壁畫成於宋淳熙九年(1182年)。殿內前檐梁下有墨書題記:「宋乾道元年歲之乙酉七月戊申朔十三庚申良日建造永耀□藍謹題」(□處無法從《泰寧甘露岩宋代建築和墨跡》原文中識別),可證為公元1165年所建的南宋原物。

觀音閣與南安閣結構相同,在脊榑下發現了墨書:「宋紹興二十三歲之癸酉八月戊午朔十二日巳己第一代開山僧了宜書」,可證為公元1153年的南宋原物。

除了以上四座主要建築外,在南安閣後方還有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庫房,面積不足三米見方,但其內也發現了宋人題記,根據題記紀年推測亦建於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以前。

布局緊湊、精湛的甘露寺,從1146年建成主殿蜃閣起至1165年建成南安閣止,前後營造約20年方得大致規模。整組建築群因地處岩洞而無雨雪,因而「不假片瓦」,均以草灰泥鋪成,外觀簡潔素雅。和中軸線上莊嚴的蜃閣、上殿相比,兩側的南安閣、觀音閣靈動飛揚,整組建築群動靜相宜,氣韻生動,極為精彩。

在張步騫的眼中,這處與宋代《營造法式》多有不同的南宋木構建築群,不僅僅是民間經濟選擇和偏處東南一隅共同作用的自然結果,在不少的細節上也為南宋建築對日本「大佛樣」的影響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證據。

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組極為驚人的由五座南宋木構建築組成的古建群,已知現存的南宋建築僅有山東廣饒關帝廟大殿、甘肅武都福津廣嚴院、江蘇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福建羅源陳太尉宮正殿、四川江油竇圌山轉輪經藏五處,而泰寧的這處小小山洞之內,就佔據了南宋木構的半邊天。

甘露寺全景

這組精緻輝煌的南宋木構群,似乎也感應到了自己命運的盡頭吧。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尾聲里,天意安排了幾批學者來負責記錄她和世間的告別。距離初次發現僅僅不到3年,在1961年2月4日的凌晨,福建還沉浸在寒涼的夜色之中,寺內老尼在取暖時不慎致火星墜落,點燃了床鋪上的稻草。烈火以極為迅猛的態勢裹挾了整個山洞,包括五座南宋建築在內的甘露寺在一夜之間焚毀殆盡。佔據中國一半數量的南宋木構,那些豐富的宋元題記、彩繪,一座絲毫不遜色於恆山懸空寺的南國瑰寶,中國最完整的宋代建築群落之一,從此灰飛煙滅。

整一個月後的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有180處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保護單位加身國字招牌。我無從猜測甘露寺是否本有機會榮列其中,但可以作為比較的是,張步騫在討論甘露寺壁畫時曾提及頗為相似的義縣遼代奉國寺、共同指明了日本「大佛樣」源頭的寧波北宋保國寺,都名列其中。

再兩周之後的1961年3月20日,國務院針對泰寧甘露寺的大火做出通報,歷史上只有數次極為慘烈的文物毀損事件「享受」這般待遇。在這份通報中,國務院評價甘露寺是「全國現存唯一完整精美的一組宋代建築」,也是從此,消防安全被提到保護古代建築第一重要的地位上來。

1982年,多年的動蕩之後,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次名單只包含不可移動文物62處,是歷次公布中數量最少的一次,頗有一些大亂之後緊急增補的意味。這一次,同樣在五十年代文物普查中被發現的福州北宋華林寺、地處恆山曾遙相呼應的渾源明清懸空寺紛紛入選。而泰寧甘露岩的山洞內,只余廢墟一片。

如今的甘露寺早已重建一新,登臨樓閣,仍可「俯瞰溪流」,見「澄碧數十頃」,但遲到的我們,終於只能「以不到為恨」。

重建後的甘露寺(來自lofter用戶xihuashe)

(文中圖片如無額外說明,均來源於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泰寧甘露岩宋代建築和墨跡》及張步騫《甘露庵》。)

甘露寺的消失源於一次人為的疏忽,而不少浙南古塔的悲慘命運則源於無知的狂妄,請見 衢州博物館 | 我們如何錯過中國最古的塔 。

版權聲明

歡迎並感謝個人分享原文帶鏈接轉發,其他各種形式的轉載請參考如下。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在文首註明作者名Luke LOU,在「閱讀原文」處鏈接本文地址。同時,請將您的微信公眾號ID以私信回復給我,以防在維權時被錯誤舉報。

微博轉載:請在轉載內容的顯著位置保留作者名Luke LOU,並在轉發的正文文本中@本人(微博賬號 LukeLOU的微博,歡迎關注~)。

完成以上操作則自動獲得本文在微信公眾號或微博的轉載授權。如不能在「閱讀原文」處添加鏈接或不能在微博正文中@本人,請主動私信聯繫我支付轉載稿酬,否則一律以侵權處理。

報刊、雜誌及其他網站商用轉載:請私信聯繫,支付稿酬後即獲得轉載許可。

推薦閱讀:

西湖文瀾閣的園林與建築空間連續性分析
她「飛檐走壁」34年,寫下人生最美的到此一游
蘇州園林中的鴛鴦廳是怎麼實現外面看一個屋頂、內部看兩個屋頂的?

TAG:古建筑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