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抉擇改變世界——那些二戰的啟示錄

在初次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立即就被《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這部書的體量所折服,547頁的篇幅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究竟是過於少了,還是有些冗長,這似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但通讀全書後不禁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歷史智識所打動。伊恩.克肖教授以他冷峻而睿智,優美而雋永的筆調為我們復原了二戰時期十大重要決策的前因後果,讓人思維的翅膀跨越地域的限制,彷彿經歷了一次環球飛行,領略到了大千世界的精彩與魔幻。

眾所周知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給整個世界的格局演變都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從直觀的數字來說,5000多萬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遇難,大量城鎮淪為廢墟,造成了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二戰這場規模龐大、殘酷而激烈的世界性戰爭是如何展開的,這本書給出了一個廟堂之上思考的精彩分析,以外交、內政 決策的獨特視角介入,為讀者呈現了一個領導者運籌帷幄的歷史場景。正是在復原和考證這一歷史場景的基礎上,伊恩.克肖教授也排除了其他決策的可能性,進行了充分翔實的論證以說明各國的決策者為何如此決策,給人以證據確鑿、滿意合理的解釋。

下面我們不妨跟隨這位英國歷史學家的銳利眼光,穿過歷史迷霧去探索二戰的驚天謎團。以英國和德國決策的兩個例子來看看那些廟堂之上的決策如何影響了歷史進程。

(一)、英國堅持對德戰爭的啟示:和平並不是綏靖主義的幻想的副產品

英國堅持對德國的戰爭是二戰初期最為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因為當1940年6月下旬法國戰敗投降,德國橫掃低地國家之後,西歐抵抗德國的軍事力量幾乎只剩下了英國。此時的英國面臨著孤軍作戰的困境,究竟是戰是和成為內閣成員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公眾的傳統印象里,英國之前和法國一直奉行對德國、義大利的綏靖主義政策,從而釀成了法西斯主義的狼子野心。但作者卻提出了一種新觀點:那就是綏靖主義在1938年慕尼黑陰謀之前是英國社會的一種共識,而這種共識的根源是英國的國內矛盾和外部的軍事競賽危機。換句話說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很大程度上是外強中乾,十分虛弱的老牌大國,它的軍備力量難以與重新組織起來的德國相提並論。因此英國人需要時間來重整軍備,而對維持自己的世界帝國的需要也使得政治家們更多地傾向於以犧牲中東歐國家的利益來滿足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

但是當慕尼黑陰謀後,貪心不足的希特勒吞併了蘇台德區之外的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公眾在此時認識到與德國的戰爭看來在所難免。這些都是丘吉爾的前任張伯倫首相時期所留下的政治遺產,但丘吉爾上台時所面臨的危機就要嚴重的多。敦刻爾克被包圍的大量英法軍隊令人如鯁在喉;此外比利時的態度也是問題。

英國內閣在1940年的5月下旬為對德國繼續作戰還是尋求何談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歷史並不如後人所看到的那樣丘吉爾一直就是主角。哈利法克斯勛爵更主張試一試和談,而和談的中間人將會是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丘吉爾堅決地反對與納粹的和談,並始終認為戰鬥到底比現在就和談要好,通過清晰的邏輯和熱情洋溢的演說,丘吉爾逐漸確立了自己在內閣中的影響力,英國也因此最終決定抗戰到底,並不會選擇與德國媾和。希特勒的海獅計劃也無限期延遲,英國並未被征服。

那麼這一事件對於世界歷史的走向有怎樣的影響呢?也許正如作者所說,我們需要拉長時間軸才會看到英國堅持抗戰的重要意義。英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堅持(1940年秋——1941年年底)如同東亞戰場的中國,沒有英國的堅持,美國就很難打破「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從而介入大戰,希特勒也將會控制整個西歐而沒有後顧之憂。那樣一來的話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會更加流暢的多,因為德軍將可以有效的被動員和開赴東線作戰。相反英國的不屈服的態度也加強了希特勒征服蘇聯的渴望,他堅信蘇聯是當時英國人的唯一盟友與希望,只要擊敗蘇聯那麼英國人勢必會回到談判桌前與德國媾和。

1940年5月底的內閣決策人數不多,只有6人但卻影響深遠,它為後來第二戰場的開闢、諾曼底登陸、進攻法國的德軍、收複比利時與荷蘭、挺近德國本土都埋下了伏筆。也正是丘吉爾等人的堅持作戰的決心徹底粉碎了悲觀主義和綏靖主義的觀念,為英國大國尊嚴和國家聲望贏得了關鍵性的勝利。高傲的英國人雖然不復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與輝煌,但憑藉二戰中艱苦卓絕的對德作戰也保住了大國地位,並在隨後憑藉英美特殊關係而在歐洲事務中仍留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堅持對德戰爭的收益。

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總會有一種錯覺,以為當時一切都應當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但其實歷史事件的結果是人推動和促成的。丘吉爾當時的個性對英國人的決策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一旦英國人退縮屈服,那麼英國的自主獨立性必將受到踐踏,英國政府也將淪為納粹的傀儡,這一切都不是一向脾氣暴躁的丘吉爾所喜聞樂見的。(或許英國人會成立一個類似法國維希貝當政權,挪威吉斯林政權式的政府)

透過英國的例子,伊恩,克肖在戰略抉擇的回顧中重新發現了英國的意義:如果說蘇聯是二戰中損失最為慘重、大量殲滅德軍有生力量的國家的話;那麼英國則是推動多米諾骨牌倒向英美聯合,二戰轉折的關鍵。和平從來都不是依靠單方面的妥協退讓和無根據的幻想實現的,支撐和平的永遠是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和民族之魂。從這個角度,英國、中國人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而維希法國這些則註定要被釘在恥辱柱上。綏靖主義政策的破產本身也是前一段歷史的終結,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不難發現二戰的爆發於世界大國爭奪建立新秩序和維護既有秩序的結構性矛盾有關。而英國自身的經濟疲軟、軍備不振都使得它不具備在1939年之前和德國開戰的實力。

現代國際關係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博弈過程,無論是和談還是繼續戰爭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英國的國家利益而服務。丘吉爾的堅持抗戰的理念之所以佔據上風是與英國人實力的保存和對納粹主義的天然反感息息相關。若英國妥協,那麼二戰的格局可能要因此而變,美國的軍事壓力也許會大得多。

(二)德國進攻蘇聯:賭徒般的狂熱和組織架構的信息不暢

德國進攻蘇聯是二戰史上的大事件,由此開啟了時間長達4年多的蘇德戰爭。這場戰爭也是有史以來人類最為殘酷的大戰,而希特勒做出進攻蘇聯的決策則始終令許多歷史學家感到不解。究竟是何種因素造成了希特勒對蘇聯的刻骨仇視。

有趣的是在《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一書中作者給出了從組織架構上的新型分析。我們都知道納粹政權是一個黨政軍三位一體的法西斯實體,在這其中希特勒的地位最高。更可怕的是德國武裝部隊各軍種之間是自成體系的,每一個軍種都在為自己爭取軍事資源傾斜和其他特殊利益,彼此的競爭關係妨礙了整體性戰略的構思、規劃與事實;在另一方面第三帝國的陸海空三軍的總司令從來沒有集體開會的機會,他們都是單獨與希特勒會談、報告和接受元首的命令的。這種單一垂直的領導組織架構自然會造成信息流的不暢,特別是在同級的不同軍事單位間。正是因為希特勒本人的強烈的反布爾什維克和猶太人的情緒,刺激了他東擴爭奪雅利安人「生存空間」的總體戰略。而這些總體戰略根本沒有各兵種總司令、參謀長一同聯席會議商討、辯駁、修改的可能性。如此一來德國進攻蘇聯就始終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只不過是何時開始的問題而已。(與此相反的是日本有大本營會議和御前會議『英國有內閣成員的多次集體商議』)

在另一方面德國本身缺乏足夠的戰略資源的補給,它過度依賴蘇聯的糧食、木材和石油。這些資源、土地的需求恐怕是德國人注意力轉向東歐的重要原因。蘇聯的東歐部分領土面積廣闊,足足有三百多萬平方千米,這其中烏克蘭的糧食穀物、白俄羅斯的礦石更是令德國人垂涎。此外對希特勒本人來說,攻擊蘇聯也是為了從側翼保障自己在羅馬尼亞普羅耶什蒂油田的利益需要。

伊恩.克肖教授在書中明確指出,德國人對於東歐一貫有領土訴求。這種訴求在第一次大戰期間已經顯露無疑。當時的德國就曾經入侵沙皇俄國的領土,並且佔領了東歐的大片土地。正是在1915年的下半年,德軍佔領了俄羅斯治下的波蘭領土,開啟了東進的序幕;隨後的2年里,德意志人的槍炮不斷擊敗龐大的沙俄軍隊,一路攻入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直到與後來的蘇維埃政權締結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約》。正是這一合約明白無疑的揭示出德國對於東歐的一貫野心。

希特勒想要從東方獲取源源不斷的戰略資源,但他不想這些資源被另一個超級強權所掌控。所以他一意孤行,想要發動針對蘇聯的全面進攻,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攻入莫斯科,結束歐洲大陸的血腥戰爭,以準備整合歐陸來和未來的美國進行決戰。自負的希特勒堅信憑藉他出色的軍事天賦和判斷,德軍將會在三個月內閃電般攻入莫斯科。為摧毀這一所謂是猶太人統治的政權而喝彩。可以說決策前的希特勒正是有一種賭徒般的狂熱情緒,這種情緒與日本人的南進策略、與美國開戰實際上很類似,都是一種過於低估對手而自鳴得意的短視。希特勒早年的反猶太和布爾什維克政黨的一貫意識形態更加劇了他的狂熱,而決策系統的單一、乏力使得元首的命令幾乎就是最終決策。從這樣一個角度審視,德國和英國的勝敗似乎已經在此時註定了。

前面提到了在當時的德軍內部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也就是潛在的替代進攻蘇聯的戰略計劃。這個替代計劃主要是以德國海軍上層軍官為主,他們主張施行「地中海戰略」。地中海戰略的主要支持者是當時納粹德國的海軍將領雷德爾,他認為應當奪取直布羅陀,協助義大利攻入埃及和蘇伊士港,乃至介入中東、西非。但海軍的替代方案始終在希特勒看來是一個輔助方案而非替代方案。德國要像在地中海區域展開作戰需要協調維希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三者之間的利益,而這恰恰是一個死結。伊恩.克肖在《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一書中說,「西班牙要價太高而貢獻可能很小,所以德國無法供給他們武器援助;義大利厭惡一切增強法國實力的行為並且索要法國的殖民地」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使得希特勒幾乎不可能為軸心國陣營納入新的同盟,也更無法說服佛朗哥、貝當加入北非——地中海行動。於是地中海策略徹底失去執行的可能性,巴巴羅薩計劃成為唯一的方案。

回顧歷史德國進攻蘇聯確實是當時別無他法的選擇,但無論何時進攻德國的命運都不會好到那裡去。因為這種單一決策的機制和不同兵種為各自利益而單獨溝通的渠道,都讓希特勒處在耳目不聰的形勢中。1940年做出的決策使得二戰進一步擴大,東歐淪為一片廢墟,德國再無獲勝的可能。最重要的是它實際上是促成了蘇聯在東歐的強大支配地址,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戰後華約集團的形成和蘇聯廣泛地介入東歐乃至德國事務看出。德國的算盤打錯了,它本不該去惹惱東邊的蘇聯。

(三)廟算與國家命運、個人生活

《孫子兵法》曾有名言,談的是戰爭與國家的關係,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對於何時用兵、是否用兵孫武又提出了著名的「五事七計」的衡量標準。最為重要的就是「廟算」,什麼是廟算?說簡單點就是要估計自己的總體實力來規劃如何對敵作戰。如果沒有對敵我實力的清晰認識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這也是廟算參謀的重要意義,所謂「夫衛戰而廟算者,得勝多也;未站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從這一角度來看國家命運,廟算的重要性就大大的凸顯出來。任何時代輕易地動武都不是理智的選擇,處理國與國糾紛、衝突需要多樣化的手段,更需要談判、妥協的靈活運用。在伊恩.克肖教授的筆下,魯莽躁動的墨索里尼不就正是那少算、不算而慘遭失敗的典型嗎?頑固好戰的日本陸軍和軍部也是在兵器推演之後明知持久戰打不過美國,卻仍寄希望於短期速勝,偷襲得手,以致於奇襲珍珠港揭開太平洋戰爭的帷幕。

蘇聯則是另一個反面例子,斯大林的剛愎自負使得他忽視了很多關於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也疏忽了有效組織蘇聯軍事力量進行防備的可能,這一切最終釀成了1941-1942年間蘇聯軍事上的大潰敗。數百萬蘇軍死於戰場或稱為德軍俘虜,斯大林毫無疑問是負有重大責任的。好在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和強大的人力、自然資源給了蘇聯一個緩衝的機會,斯大林也積極吸收了將軍們的意見,重新激勵蘇軍收復失地。蘇聯的初期潰敗自然與廟算的大意是分不開的,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無數被炸毀的機場和飛機,犧牲的將軍與士兵都無聲地在諷刺斯大林決策的失敗。

很有意思的是在二戰期間以往決策的一些副作用也紛紛體現出來,比如蘇聯對少數民族的不當政策激發了報復和民族仇視。這一事件的典型是烏克蘭人、哥薩克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他們在蘇聯時期遭到歧視和驅逐,很多人死於饑荒,於是當德軍來到時,很多烏克蘭人熱烈歡迎這些侵略者,並參與迫害猶太人和攻擊蘇軍及游擊隊的一系列行動。毫無疑問,蘇聯人也是對此負有責任的,一味地封鎖、敵視只會加劇仇恨。

今天世界正處在一個風土突變的時代,所有的國家都在面臨一種新變革,國際秩序正在重組。在世界上的部分地區,武裝衝突還很劇烈,民族衝突、宗教矛盾、恐怖襲擊都激化著極端情緒思潮的蔓延。在這樣的多變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有一種睿智的眼光去抉擇,大到國家的興亡,小到個人的學習、婚姻、生活,都時不時的要面臨抉擇。所以我們從歷史中可以汲取的是一種深邃的智慧,全面的眼光、審慎的態度、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創新包容的文明觀都值得細細品味。

每一個抉擇都將伴隨著一定的後果,這些後果未必都是如決策者所預料的都是好的。這就是伊恩.克肖的《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最大的魅力,它以獨到的視角、縝密的分析、冷峻的排除、絕妙的復盤推演來告訴我們幾十年前的那場戰爭的決策的依據。因為珍愛和平,所以我們需要回首戰爭,需要去總結一些可能預防未來人類衝突的寶貴經驗。從英國的堅持抗戰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和平本身需要強有力的國家意志和實力的支撐;從德國進攻蘇聯的陷入戰爭泥淖我們也可以發現民族國家之間並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空間」之爭,而是有更多的可能性來和平相處。

同樣,從日本的南進的瘋狂大賭注到義大利悍然入侵希臘,我們都能看到一以貫之的貪婪、愚蠢和自負。任何決策者枉顧人民的真實需求,為了一時的私利而悍然發動戰爭都是醜惡的。歷史已經翻過了許多頁,但在伊恩,克肖的筆下仍然鮮活無比,我們發現好的決策總是有很多共性,正是這些鮮明的特質使得民主國家戰勝了法西斯國家,重新打造了戰後國際秩序,這些共性我想應該包括:

1、集體民主討論、決策和迴旋的政策商議空間

2、對人民基本權利的尊重和對高尚事業的追求

3、捍衛民族利益和他國弱勢民族、群體的世界主義精神

十個不同的抉擇,來自不同的國家與政府組織結構,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我們今天能夠坐在家中使用互聯網與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無障礙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這場戰爭所帶來的技術進步。戰爭是殘酷的,決策是艱巨而複雜的,了解這一段歷史或許並不足以讓你在今年夏季的暑熱里感到一絲清涼,但卻會給你一種內心的充盈和意志力的強大。歷史從不會告訴我們確定的答案,「以史為鑒」是我們美好的祝願,但我們又如何能確保未來不會出現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一樣的獨裁者呢?因而了解決策的本身的形成機制和制約因素,在生活中去理解實踐,寬容多元意見和觀點,始終是我們從二戰中的決策里所學到的最寶貴的東西。


推薦閱讀:

冬至過後,我們來談談聖誕
為什麼摩羯座老被黑?
23.四帝國時代之羅馬(2),永遠的奧古斯都
25.如此生活三世紀,直到大廈崩塌。
越軍高官回憶老山戰役:換誰來都守不住

TAG:历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