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在隨機與決定之間——淺評《無理之人》

Woody·Allen的《無理之人》看了有幾遍了,每次感覺都不同,說說這次看完之後的想法。

為了方便閱讀和理解我將分3個角度來討論。

隨機性與確定性

在電影開始不久,哲學教授埃布就說出他(充滿冒險而短暫的)一生的信條:世界是隨機和偶然的。之後多處提到過這一點,從他偶然結識女學生吉兒,偶然遇見了將要去謀殺也會改變自己命運的法官,偶然被遊樂園贏來的手電筒害死......都可以看出。

他把偶然和隨機奉若神明,卻熱衷於挑戰它,他不怕死於俄羅斯轉輪,甚至為了尋找難以捉摸的決定性去謀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顯而易見,導演在探索隨機性與決定性上下足了功夫。埃布的行為看似irrational,好像受隨機性的擺布,其實在我看,他的行為是由他的個性與道德觀念決定的(這點電影中並未明確指出)。

舉一個例子,埃布個性中的矛盾與衝動,讓他愛上了學生吉兒。而又基於他不服從的道德觀和犬儒心理,他決定謀殺一個給他人帶去無限痛楚卻與自己毫無干係的壞法官,又因此他的生活煥發了生機。他和吉兒去遊樂園,在第一輪抽獎中就贏了獎品:手電筒(因為他篤信的偶然和隨機)。後來他謀殺的事實敗露,他想殺了唯一知道真相的吉兒時,踩上掉在地上的電筒,墜下電梯間,死了。以手電筒為線索,他的命運似乎是被決定論用嚴格的方程式寫下的。

隨機性與確定性穿插,是《無理之人》的特色,發人深省。

脆弱的感情啊

說感情何等脆弱,其實是說人性何等自私。

電影進入後半部分,埃布已經拆散兩對情人,一對是吉兒與男朋友,一對是埃布的仰慕者麗塔與丈夫。這兩對本相親相愛,但因為埃布的闖入,最後都留下痛苦的經歷。埃布是一個哲學教授,卻不能完美地處理人際關係,更確切地說,他是一個迷茫者。開始他對生活毫無希望,甚至一夜情的時候無法做愛,可是他又是這樣的迷人,使兩位繆斯紛紛入懷。兩次兩種戀情為什麼都草草收尾,觀眾也沒有感到一絲深刻的愛呢?背後的原因讓人著迷。

從埃布與麗塔的戀情來看,對埃布來說,他似乎需要一種來自同齡異性的關懷,他對關懷的需要多過對愛的需要。另一面看,麗塔對原有的婚姻早已感到厭倦,她需要的僅僅是降落傘,讓她從起火的飛機上跳下去,沒有人在著陸後會一直保留降落傘,她也一樣,不過她的降落傘是埃布而已。

埃布與吉兒的戀情複雜一些。也許吉兒使中年的埃布再一次體驗到了青春荷爾蒙的氣息,吉兒也為這份刺激所迷。也許只是為了知識。但埃布有一句鞭辟入裡的話:「你愛上的只是和大學教授談戀愛的這種浪漫的設定。」此話不假,到影片最後吉兒在情和理之間鬥爭時可以略知一二。不過,吉兒有極大可能愛埃布到不可救藥,正像影片中人物獨白所說,這種可能在下一部分討論。

總而言之,埃布的兩段戀情,都不算深刻,男女兩方愛得都不徹底,不夠瀟洒,還有互相利用之嫌。導演在本片中把人自利的一面在愛情之中表達得極隱蔽,把愛情與自私畫上相關符,彷彿也是種詼諧的隱喻吧。

中產階級道德觀

十分肯定地說,吉兒的道德觀害死了埃布。

導演旨在把吉兒塑造成中產階級家庭中成長的女學生,從她的出身、父母的形象、感情觀都可以看出。電影最後,吉兒得知埃布謀殺的真相,知道她愛的是一個殺人犯,幾乎崩潰。這也到了本部電影主題最深刻的地方。在吉兒腦中活躍著的是兩個抽象實體,一是她從小被灌輸的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二是她對埃布的愛和仰慕。兩者的鬥爭是激烈的,她最終選擇了遵從前者,即使她心裡明白,如她所說:「也許他是對的,也許他有一套超前的道德觀念。」

可笑啊。

吉兒因為她「正確」的道德觀引來了殺身之禍。兇手是誰?是那個有「超前」價值觀的埃布。為什麼要殺他的心上人?因為他一旦被告發,好不容易得到的美好生活就會付之一炬。此時的他,好像由中產階級道德觀驅使,向著美好生活,採取行動。而殺人則是他自己的「道德觀」。可最後埃布的「無理之死」昭示了埃布特殊道德觀的慘敗。

諷刺中產階級是Woody的一貫作風,在這部電影中,深藏不漏的一條暗線就是道德觀的選擇。主要人物好像都被一隻無形的手牽著鼻子走,產生一種命運無常的無力感,最後「希區柯克」式的結尾增強了這種效果。原來,這隻「無形手」就是各個人物所遵從的道德觀。

到這,自然可以解釋上文「隨機與決定」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不同道德觀下生活著的人,是按自己給自己寫的命運活著的。這便是一種決定論。

可以說的話題很多,因時間有限,水平不夠,只討論上述內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角度,還可以從這些角度切入研究:

  • 正義的定義
  • 安全感
  • 女權的漠視
  • 無理中的理性

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原創


推薦閱讀:

如何像少林掃地僧一樣做到「無招勝有招」?
一個有關人性的重大命題
孫周興:尼採的「悖論」,在啟蒙與反啟蒙之間

TAG:伍迪·艾伦WoodyAllen | 电影 | 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