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香港樓市(7):資料碎片及印象無助分析問題│脫苦海
個別數據並不反映整體情況
《香港物業報告2009》公布中小型單位空置率創下3.8%新低,於是有人認為上車盤出現斷層,要求政府重建居屋,甚至一炮過把居屋及夾屋貨尾推出市場救火;而大型單位空置率則創出近年新高的10.5%,即有人說是十室一空,豪宅市場仲唔死得?
筆者一向說屋多過戶廿多萬,該報告則說空置量是47,350單位,然則誰是誰非?請看該報告的「辭彙釋義」:
- 落成量指獲發佔用許可證的樓宇數量。
- 入住量指在報告年度內入住的單位數目凈增長額。計算方法是將年內落成量與年初的空置量相加,然後減去該年的拆卸量和年終空置量。
- 空置量指在年終進行普查時,實際上未使用的單位數目。有一點必須留意,就是當中部分單位仍未獲發滿意紙或轉讓同意書,因而未能使用。此外,正在進行裝修的單位亦界定為空置。
- 另一點必須注意的,是入住量和空置量跟發展商已售出(即一手市場買賣)或仍然持有的單位(即未售出單位)數量並無關係。
數據定義的含糊性
其玄機在於,所謂入住量是推算出來的,而空置量並不包括已建成但未出佔用許可證(occupation permit,俗稱入住許可證)的樓宇,甚至連裝修中的單位亦視為空置。筆者以常理推斷,該報告並非每年均調查全港二百多萬個現存單位的實際佔用情況,而只是調查某一年取得入住許可證樓盤的情況,再將過去多年累積的所謂空置量前數迭後數計出所謂入住量,當中長年累月的誤差究竟若何,相信要待2011年人口普查才有較接近現實的答案。而筆者使用全港總戶數與全港住宅單位比較得出屋多過戶26萬,究竟住宅樓宇是否真正短缺,就留待讀者們衡量。
即如政府官方的調查數據也有如此這般的水份,市場上一般評論者又憑甚麼數據及數據來分析問題,還是只藉助一己的主觀印象來落墨呢?很多人掛在咀邊的「連元朗都賣六千喇!點買樓呀?」。元朗有個新盤部份單位成交價達六千元,是否代表所有元朗樓都要賣六千呢?天水圍也屬於元朗區,嘉湖山莊美湖居在1997年,也只能賣五千。
強調個別數據之誤
2011年10月發展局公報第三季《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統計數字》(http://www.thb.gov.hk/tc/psp/publications/housing/private/pshpm/stat201109.pdf ),好幾間傳媒對於未來3-4年潛在供應由56,000大增至63,000大書特書,數字創出十個季度新高,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多;已批出土地仍未動工的單位(即熟地)由第二季的5,000伙暴升至1.3萬伙;「均顯示住宅未來供應大增在即」云云。
不過細心看由2008年至今每季的數據,潛在供應在52,000至65,000個之間徘徊,剛公布的63,000個並不是特別高,例如2010年中的兩個季度都有61,000個;13,000個熟地在2008年上半年及2010年第二季都曾出現;而供應單位50,000個更是毫不起眼的水平。
強調第三季3-4年潛在供應創出海嘯後新高,或熟地增加1.6倍,只是運用數據碎片及印象的反面教材。
住宅分區也會被印象誤導
將某一新盤價錢,推論到全區固然是單憑印象,就算某樓盤屬於那一個區,往往亦是單憑印象。何謂地區,究竟要細分到那個層次?香港九龍新界是一層,十八區又是另一層,這還有政府統計署的官方分界圖可依,再細分下去界線便開始含糊。如果跟隨統計署使用選區分界,將與約定俗成的區域不同,而且選區劃界往往為遷就人口變遷而劃得支離破碎。筆者就聽過有報導說「葡萄園受惠於九龍南線通車」,對,大家都是元朗,不過元朗範圍十分之大,並不是人人都受惠。
筆者寫作《智識揀樓》時,劃分區域往往以地勢、交通及小區特徵作界線,例如半山壹號何以劃作「何文田」,因為該區是九龍中部高地,或有人問:那麼旁邊的樂民新邨又當作何文田還是土瓜灣呢?誰人把何文田定為豪宅區?愛民邨、山谷道邨、俊民苑也在該區,又何豪之有呢?
有人以新地峻弦報稱飛鵝山作為反面教材,筆者就打開地政總署授權的中原地圖,豐盛街是分隔斧山(Hammer Hill)與飛鵝山(Kowloon Peak)的凹陷道路,而峻弦正是在飛鵝山腳。飛鵝山是一座山的名稱,較少作為區份名稱。一般人所謂的飛鵝山豪宅區,是指「飛鵝山道一旁的獨立屋」。
中原地圖
一字之差而矣!
節錄自拙作:《八大角度分析樓市》 (2011年)
相關資料夾:脫苦海分類:房地產
推薦閱讀:
※分析香港樓市(5):同是100點,樓價是平是貴?│脫苦海
※房價跌了,我能有什麼好處?
※2018年,北京的哪個區域最適合投資?!
TAG:楼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