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香港樓市(4):中原指數的代表性與局限性│脫苦海
股票市場中人們問「後市點睇?」,理所當然系以恒生指數為指標,即是詢問對於未來恒生指數上升還是下跌的預測,卻反而惹來無厘頭的質疑:「恒生指數是否代表香港經濟?」然後又拖出一大堆諸如恒生指數成份股當中,中資股占很大比重,而傳統港資股如滙豐、和黃等含有大量海外盈利,所以恒生指數不能代表香港經濟云云。代表香港經濟的指標明明有個叫作「本地生產總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是在某一時期內(如一年)某地的生產總值,股市從來不是用來反映經濟表現,指責恒生指數不能代表香港經濟,亦是類近「無關係又要話系有關係」的莫須有罪名。
筆者一向認為樓市是炒樓唔炒市,所以無論乜乜指數、物物數據都好,只是聊備一格,以及作為一個紀錄,來分析過去樓市的表現。即如筆者金融海嘯前計算中原指數在52.97有支持,只是一個大約的估計。有網友計算中原指數的移動平均線,筆者也是由是觀之,抱著的心態是,有總比無好,而不會奉之為圭臬。
中原指數的市佔率
筆者也屢次指出中原指數的不足之處,比如有些大屋苑如愉景灣(8,070伙)、日出康城(5,168伙)、錦綉花園(5,018伙)沒有成為成份屋苑;曾淵滄教授曾解釋要建立調整呎價模式才能成為成份屋苑,或許這是沒有任何獨立屋入圍的原因。
筆者計算過中原成份屋苑的單位數目佔全港總數30.18%(見附表),中原指數是市值加權指數,先計算出128個成份屋苑的調整呎價,然後以調整呎價乘以各屋苑的面積,得出屋苑的總市值,來計算某個月(中原城市指數)或某個星期(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的變化。
另一個問題是數據源及時差的問題,如要跟足正式物業成交紀錄時差很長,差餉物業估值署的租金及售價指數,臨時數字要兩個月後,正式數字更要五個月後;美聯臨時數字要一個月,正式數字要三個。
中原指數之被市場重視,是因為時差是各種指數中最短的;每月中公布對上兩個月正式買賣合約日期,不過領先指數是對上一星期的買賣合約日期,再考慮正式與臨時買賣合約一般有14日時差,即實際時差是三個星期。所以每周公布的中原領先指數,是反映大半個月前的成交市況。
節錄自拙作:《八大角度分析樓市》 (2011年)
相關資料夾:脫苦海分類:房地產
推薦閱讀:
※該買房嗎?年輕人高房價の生存指南
※分析香港樓市(8):「劈價」是調低叫價│脫苦海
※中國會走日本的路?只說對了一小半
※分析香港樓市(7):資料碎片及印象無助分析問題│脫苦海
TAG:楼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