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童年生活究竟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命運?是時候認識一下我們的歸因習慣了|心理實驗室

Nothing is permanent in this wicked world, not even our troubles在這個糟糕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會是永恆的,我們的困擾也不會—— Charles Chanpline 查爾斯?卓別林

到底是什麼在主宰著我們的命運呢?

究竟是我們自己,還是被外在力量左右?

我們來思考這個兩個問題吧——

1 當某種好事發生在你身上時,你認為這是實至名歸呢還是運氣所致?2 當某種糟糕的事情發生時,你認識這是你的錯呢還是命不好?

作為心理學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行為主義者之一,朱利安?羅特認為個體在某些事件的歸因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當人們把自己的行為後果歸結為運氣、命運或是他人力量的影響時,表明他們持有外控點信念(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而如果人們把行為後果歸因於自己的選擇和人格,則他們就具有內控點信念(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所以當你回答文章開頭的兩個問題時:如果答案是「運氣+命不好」,那麼就是持有外控點信念;如果答案是「實至名歸+自己的錯」,那麼就是持有內控點信念;如果答案是交叉的,比如好事就是實至名歸,壞事就是命不好,或者相反,好事就是運氣,壞事就是你的錯,那麼你所持的信念就是隨情境變化的。

但我們總體會有一個歸因風格,也就是對什麼事情進行什麼類型歸因的一種傾向或者習慣。

當我們被問到「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者我們產生對自我的好奇,問「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時,我們可能更容易想到,比如我是容易緊張激動還是經常比較平靜放鬆?內向靦腆還是開朗大方?富於冒險精神還是追求舒適安逸?合群還是孤僻?對未來是樂觀還是悲觀?......

沒錯,這些都是我們的人格特徵,但有一個容易被忽略,可恰恰是我們每天生活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就是我們的歸因習慣,它是我們人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掌管著我們對自我的接納程度和他人互動的人際關係模式。

當我們把所有的好事都歸於運氣,而壞事都歸於自己的過錯,程度適當,我們可以說是謙遜,但如果在反覆的這種歸因模式中生活,我們更有可能發展成為對自我的否定和懷疑,相信這種狀態大家並不陌生。

在感情生活中,如果每次爭執,你都認為錯在對方,或者歸因於外界環境,從來不認為自己有份的話,可想而知你人際關係的質量了。

然後我們會想,到底是什麼因素讓我們變成了現在的自己呢?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會是: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以及他們灌輸給子女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權衡輕重的原則等;

兄弟姐妹、祖父母、叔叔阿姨以及在你的品格塑造方面起關鍵作用的同伴、老師和其他良師益友的影響;

生命中的一些重大轉折,如生老病死、失去自己所愛的人、對大學、專業還有對另類生活方式的選擇......

所有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的歸因方式,而和父母(或其它照料者)在一起的童年生活,則是我們歸因習慣的起點。

我們和父母的每一次互動——被凳子絆倒了是賴凳子還是怪自己不小心?考試考砸了是因為早戀還是因為題目很難?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是他們調皮搗蛋還是自己愛招惹別人?

如果所有的好事父母都告訴我們是因為運氣好或者題目太簡單,所有的壞事父母都告訴我們是自己不小心或者自己太懦弱,那麼我們就會形成非常極端不適應生活環境的歸因方式。那所有的好事都歸因於我們自己,所有的壞事都歸因於環境,我們也同樣會形成不適應社會的歸因方式,自大、自負,有點挫折就抱怨社會。

所以我們形成了某種歸因習慣,確實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但是也確實不能講責任全部扔在他們身上,因為到底什麼樣的歸因方式是適應環境的,沒有一個標準,而是追求一種平衡。這個真的太有難度了。

什麼樣的事情是外歸因好一些,什麼樣的事情是內歸因好一些,如果每天都陷入這樣的糾結和選擇中,父母就無法正常生活了。所以他們其實就是按照自己的歸因方式來跟小時候的我們互動的,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接觸更大的世界,所以歸因來源就主要是來自父母。

這也是我為什麼經常會說其實父母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長大以後發現自己越來越像父母,而且並非期待如此。

那麼作為已經成人的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歸因方式不太適應自己現在的生活,該怎麼辦呢?跟大家分享三個步驟的小技巧,重塑自己的歸因方式

No.1 總結那些困擾自己的事件的歸因方式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歸因方式有問題,那勢必是遇到了很多困擾你的事件,把近期或者曾經記得的對你有影響的事件都拿出來做一下分析,每個事件的原始歸因是如何的,詳細地寫出來,最後總結出自己一貫的歸因傾向。看看自己是在什麼類型的事件上會做出什麼類型的歸因,大概就可以確定自己的歸因方式了。

No.2 為每一個單一的歸因提供至少一種完全不同的備選項

因為事情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所以我們可以試著站在一個第三方的角度,也就是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到這件事情可能存在的其它歸因,就像我們在安慰我們的朋友時,給出的那些理由一樣。每個列出來的事件至少給出一種與既有歸因完全不同的歸因方式。

No.3 在未來的生活中反覆練習多遠歸因的方式

既然是一種習慣,那麼我們應對的方式自然就是打破這種習慣,大家多少也知道一個習慣要想改變的困難程度,但是大家也看到很多人成功改變自己習慣的客觀事實。所以我們就要帶著我們已經做好的分析和總結,一點一點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腦子裡瞬間做出習慣性歸因方式時,然後有意識地給出我們提供的備選項。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可以練習的事情,加油。

不知道你的歸因方式是什麼呢?

這種歸因方式適合你現在的生活?

歡迎大家本周六晚來參加我分享的提高情商、情緒管理的課程哦,點擊這個鏈接就可以了: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歡迎關注公眾號:安慰記yes|心理學即生活方式&有趣的心理科普&優質心理書籍推薦&實用的心理視頻分享

推薦閱讀:

我總是喜歡拍小孩子丑照,我是不是變態?

TAG: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