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秀恩愛」的分析

作者:Fox

秀恩愛是一個非常微觀的現象,但卻不簡單,想要講得客觀,分析得透徹也不容易。我將談談這種行為如何界定、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將談到與之相類似的行為以及背後共同的邏輯。

「什麼?我這也算秀恩愛?」

——如何界定秀恩愛的行為

秀恩愛現象似乎很普遍,人們對此所持觀點的分歧很大,為了之後的討論建立在對該行為標準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我們先來定義一下:

秀show這個詞在這裡是帶有立場的,即主動而故意地展示,是對觀眾的目光有意識、對觀眾的反應有關注或期待的。而事實上,當事者總是這樣故意而為嗎?一些處於邊界狀態就很難界,比如公開表達讚賞、鼓勵、支持等「拍馬屁」的真情流露行為。不管大家看或不看、談或不談,當事人都要大大方方真誠地表達內心的激賞,不會因為是否示眾而矯揉造作一番,也不會為避免因示眾可能帶來的「指控」而遮遮掩掩、深沉含蓄。那麼這種正常的行為還算不算「秀恩愛」?

我們先給一個比較客觀的定義:情侶在非私下狀態中的互相傳達愛意。這裡面隱含著我對恩愛的定義:戀愛雙方互相欣賞、愛慕、親密的狀態。它要滿足基本兩個條件:恩愛有加(哪怕只是看上去如此),昭告天下(即使這個「天下」僅限於朋友小圈子)。上文我們提到的臨界狀態無疑是滿足這兩點的。

定義中的「非私下狀態」可能有兩種情境:

1.處於公共場所的行為

「公共場所親熱」(或「公開展示感情」),英文為PDA(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指的是身體上相對溫和的親密方式,比如牽手、擁抱、接吻、愛撫。

2.處於社交網路的行為

在朋友圈、微博、臉書等社交媒體(尤其是實名社交網路)中,展示情侶間充滿情感表達的照片、截圖、話語等行為。

「我就從不秀恩愛……」

「等等,你確定你有過值得秀的恩愛嗎?」

——為什麼有人秀恩愛,而有人卻不?

這個問題更適合用社會學的符號互動論觀點來分析,符號互動論更關注人們如何認知這種日常生活的微觀行為。人們對主體、角色關係、行為等進行組合賦予某種意義以表達自己的意義。

1.圍繞個體的角度

與個人的性格、文化背景、環境、自我身份認同(Identity)、對希望建構的自我形象的吻合度都有關係。以下僅枚舉一些可能性,無必然性,也無法做到全面細緻無遺漏無重複,請勿對號入座。

性格方面:有些人習慣於展示,表明自己生活的內容、關注問題、人生趣味,在此過程希望能提升外界對自己的認識和反饋;有些人可能比較含蓄,不願過多暴露自己也不願以這種方式增強社會關係和聯繫。

文化背景與環境方面:某些人文化背景開放包容,周圍環境健康穩定,可能會更喜歡直接表達情感而鮮於顧忌。而某些人文化背景保守,周圍環境也多有起鬨、八卦等鬧哄哄,信息因素帶來的影響可能會為自己帶來更多麻煩或造成更大成本,ta就不願意show……

自我身份認同方面:如果令人羨慕的情感關係是個稀缺資源,掌握了這種稀缺資源就擁有了一種優越感,展示出來以滿足未被填飽的虛榮心。這類似於「炫富」。首先對自己擁有資源(這樣稱呼情感關係會不會遭報應?)的富足狀態有身份認同,也更願意強調和展示它

自我形象建構方面涉及到的因素也比較複雜:

A. 「我把感情經營得好是不是我情商高呀,是不是我眼光很好找到了很棒的伴侶啊,是不是我很可愛有魅力啊……」通過「秀恩愛」進行自我形象的建構:想顯示自己有異性吸引力、很有眼光、受歡迎、在感情生活中很有智慧。在這點上其作用與秀娃、秀美食、秀旅行、秀經歷……目的相似,都是在建構一個公眾視野下的我理想中的自己。

B.「我從不秀恩愛不曬娃,是我不恩愛嗎?是我的生活無趣,我的娃不可愛不聰明不漂亮嗎?是我的虛榮心不強嗎?是我的社會認同不匱乏嗎?是我的關注點與眾不同嗎?是我其實想秀給某些人不想秀給某些人,這樣搞得很麻煩我就懶得秀了呢?是不是我懂得剋制的意志力很強大?」這仍然與建構的自我形象有關,也許ta的文化背景很多元,圈內環境又比較文雅嚴肅或多與工作相關,秀恩愛等行為顯得自己太不專業、太不理智、太煙火氣了,這種專業主義、精英主義患者自然也不會選擇……可以總結為ta的超我(superego)比較嚴苛,內心渴望展示和希望被人了解的行為表現並不被超我接受,於是自我和諧了。

2.圍繞戀愛中雙方關係的角度

戀愛關係的狀態也會促進或阻礙秀恩愛這種行為的發生。秀恩愛的行為可以做如下推論:

A.這段關係需要以宣告的方式向大家證實存在。將情感狀態廣而告之是一種對愛情的證實,對感情的認可和宣告。證明自己對感情及對方的態度。向其他人顯示「不要再打我倆的主意啦!」

B.在不那麼健康、穩定的關係中的防禦措施。在一方無安全感的情境下需要採取些措施給對方施加壓力。秀恩愛有一種隱性功能:對方感情的試金石,順便把你綁架了。但顯然這樣的初心恐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秀恩愛分得快」不見得有因果性和相關性,正常情況下造成分手的因素很多。而單就秀恩愛的過程被雙方好友看到,但卻挖出了很多不可告人的現狀或過往,比如腳踏兩船之類的,自然分得快了。

C.至少一方對當下關係的認同度高。對此番感情或某些細節的認同度高,強烈地感到當下的情感體驗是難能可貴、值得珍視的,迫不及待地想與外界分享這種幸福和快樂,也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理解。

D.與情感階段處於初期或狀態持續時間尚短有關。秀恩愛更多地體現在熱戀期,處於更加關注對方的階段,發生此種行為也屬於自然。

不秀恩愛或秀得少的行為可做相反推論。比如對於長時間保持健康、穩定的情感關係,有可能不會對常態化的惺惺相惜過度關注,也覺得沒有必要通過展示以獲取支持和認可;對於情感認可度不高的,三心二意還想創造其他情感機會的人也不會去秀恩愛……

3.從旁觀者角度

旁觀者的角度可能有以下幾種看法,這些反應也會進一步影響當事者的感受和未來的行為決策。

A.感動、被激勵,認為真愛還是存在的,好的情感關係還是有希望獲得的。

B.無聊、不care,他們秀他們的恩愛,與我何干。

C.尷尬病犯了。共情尷尬(Empathetic embarrassment)對別人展示的內容在自己看來是種不太能接受的事,於是就替對方覺得很尷尬。

D.很反感,「我們都單著,不帶這樣虐狗的」。因為自己對情感資源的稀缺,見到別人的富足,會覺得他們是在「炫」,所以才有「仇」。這一點上和「仇富」的現象比較相像。

文化差異,在不同地區的反應

在不同文化習俗、時間和環境中,人們對公共場所親密行為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在中東的公共場所親熱(PDA)行為是可能會被抓進監獄的。而一些西方大都市,如法國的巴黎——這個到處是旅行者的,被普遍認為是開放而浪漫的地方,對PDA司空見慣容忍度很高,但過度PDA仍然會被當地人視為叛逆者、挑釁習俗的另類。在中國也是如此,分清楚場合掌握好邊界很重要,當心被架上火刑架。

人為什麼會想要自我暴露?

秀恩愛也是一種自我暴露。除了情感,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的內容還包括思想、感受、志向、目標、成功或失敗、恐懼、喜好與愛好等。

比如我現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有沒有一種面對著讀者的感覺呢?是不是也想表達(包裝)我的知識、思維、智慧呢?這是不是也在秀呢?自我暴露都是種自戀行為嗎?不暴露自我難道就好嗎?

通常來講,人是渴望與世界建立聯繫、了解他人也得到他人理解的。有一部分行為也是價值驅動(Value-driven)的。價值驅動在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方面提出的觀點較多,在這裡我想表達的是:人渴望創造,並希望作品或觀點被人關注、討論甚至認可,希望獲得一種獨立的、不凡的價值。當得到外界反饋時,可能會促進對思維方式、觀點的進一步思考;促成目標與志向的進一步實現;建立基於共同興趣喜好的社會關係……

因此,適當的自我暴露不但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還促進個人價值感的建立、與他人關係的發展,so let』s go!

參考資料:

1.en.wikipedia.org/wiki/P

2.en.wikipedia.org/wiki/I

3.en.wikipedia.org/wiki/S

4.《社會學與生活》Richard T. S. (1)21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編者後記:Fox目前是一位從事管理諮詢的consultant,她還是一位對感情很滿意卻不秀恩愛的新媽媽,寶寶剛滿1歲。Fox是認真想第1期初級課程的學員,也是第1期中級課程的學員。記得在中級課程關於社會學的討論中,她就用社會學的理論視角來分析過「秀恩愛」這一行為,非常精彩。我當即就向她約稿,希望她能將這些分析寫成一篇文章,作為認真想學員學習成果的展示。而這篇文章就是她的原文啦,沒有經過任何改動。

臨時附註:認真想初級課程第四期正開放報名,名額有限。詳情請點擊:你可以更擅長理性思考。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聯繫郵箱:Reason_Think@126.com

推薦閱讀:

為何不是「八千帥哥上天山」
如何才能避免觀影陋習?
偶然發現自己的性取向很奇葩,可能是雙性,雙SM屬性,怎麼辦?
如果在大學中開設一門社會學系,各位覺得會怎麼樣?需要什麼新穎的課程?
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中對於社會化分工與文明的關係是怎麼論述的?集體道德感又為何會隨著分工而減弱?

TAG:社会学 | 秀恩爱 | 日常行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