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一手好牌的印軍,在這一仗怎麼輸得精光?

瓦弄之戰是1962年自衛反擊作戰第二階段作戰的首戰,也是繼克節朗戰役之後的第二戰。與克節朗之戰不同,這一仗印軍輸的不可思議。從作戰雙方看,一方是54軍130師,雖是王牌部隊,但當時該師是簡編師,人員只有滿員師的一半稍多。並且該師正在四川擔負生產任務,算是農墾部隊。接受任務後勞師遠征,到達西藏後才知擔負瓦弄作戰任務。而另一方是印軍主力第4軍所屬部隊,都是老兵,有25%到30%的軍官和老兵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該部隊二戰時在北非對德.意軍隊的作戰中其重創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第4師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獲得了英軍名將蒙哥馬利元帥的好評。在42年到45年英軍在東南亞地區的對日作戰中印軍第4軍部隊取得了斃.傷日軍100000人而自身僅傷亡20000人的戰績。

從作戰地形看,瓦弄地區是高山峽谷密林地形,植被茂密、地形複雜,水系眾多,易守難攻。自1942年,印軍就在這裡設防,到了1962年,印度人已經苦心經營了20年。印軍設置堅固的防禦工事,設置了堅固碉堡群,連火炮的射擊諸元均反覆修正,佔據地形之利,以逸待勞,佔據優勢。

https://www.zhihu.com/video/869488033118965760

與印軍地形熟悉相比,我們則是完全在陌生地形作戰,部隊連基本的地形圖都沒有。據130師師長董占林回憶,當時還是用1:50萬的地圖放大,複製成一線指揮員的地形圖,地圖連高地都看不清,高地編號都是後來偵察科長標上的。

戰前態勢

而最終的戰果,按54軍130師的師長董占林在鳳凰網的披露,我軍共犧牲300人,傷了1000多,而殲敵的數字在1200人,還捉了些俘虜。這一仗為什麼印軍抓的一手好牌,卻輸的精光呢?難道真的是印軍戰鬥力低下、意志薄弱,不堪一擊嗎?

考爾中將發起獻壽之戰

瓦弄之戰是由印第4軍軍長考爾中將直接指揮的。考爾中將其實並沒有指揮作戰經驗,他僅僅是憑藉與尼赫魯的姻親關係才爬上高位。戰前在陸軍總部任軍需局長,為了彌補經歷,他主動要求去第4軍當軍長。他甚至不顧當時第4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的反對,強行越級下令第7旅前往克節朗河作戰,結果導致該旅被我藏字419部隊全殲。由於沒有高寒山地作戰經歷,他甚至連高寒缺氧的氣候條件都不能適應,在克節朗戰前的戰場考察中他就病倒了。

印軍繪製瓦弄戰鬥經過圖

第一仗失利後,考爾非常不服氣,想通過瓦弄挽回顏面,給尼赫魯獻上壽禮。1962年10月29日開始,印軍率先先後對我邊防部隊實施炮擊,11月14日(尼赫魯的壽辰)起,考爾就聲稱以「驚人的勝利」向印度總理尼赫魯獻「壽禮」,命令在瓦弄地區的印軍在炮火支援下,向中國邊防部隊連續發動猛烈進攻。

考爾中將

印軍在制定進攻計劃時決定11月13日發動進攻,11月14日結束戰鬥。而這個時間的確定,僅僅是因為11月14日是尼赫魯的73歲壽辰。而實際進攻戰鬥過程:11月12日,印軍開始向05號高地炮擊,11月14日庫馬盎聯隊第6營開始進攻,經過6小時進攻,僅攻到距離05號高地僅有50碼時,被反攻奪回。這是印軍62年唯一的一次進攻,而印度報紙均以印軍轉入進攻的大標題歡呼這次作戰行動。

莫名其妙的兵力調整

印軍在大戰之前,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和部署的調整,這些調整現在看來有些莫名其妙。如將原來熟悉戰場情況、戰鬥經驗豐富的第4師師長和以及各個旅長都換掉了,而換來了對戰場情況不熟或沒有戰鬥經驗的指揮員。原第4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對戰場情況熟悉,在克節朗作戰後期,正是由於他出色地組織才有效地建立起了西山口防線,避免了部隊的混亂。但是,印陸軍總部和東部司令部卻將克節朗戰敗的責任歸咎於他,將其調離前線。其繼任者帕塔尼亞,他雖然過去曾立過戰功,但就任前他是處在「國家士官團」的領導崗位,也就是說他從一項最「舒服的、坐辦公室的」工作崗位調來到印藏邊境指揮作戰的,很顯然他並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根據印內維·馬克斯韋爾著的《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對印軍瓦弄方向作戰描述:印度臨戰前指揮官不斷調動所引起的混亂,直接影響到印軍集結的速度和作用。(直到10月31日,第11旅才接管瓦弄。)最初瓦弄地區由第4師第5步兵旅負責防守,只有庫馬盎聯隊1個營和部分阿薩姆步槍隊1個中隊。克節朗作戰失敗後,印軍調第181旅接管瓦弄地區防務,其後迅速組建第2師接管這一地區的防務,師長帕塔尼亞指揮第181旅和第11旅,新任師長堅持把第181旅調開,把11旅調來。內維爾稱:駐瓦弄的各營在十天內接連更換了三名旅長及旅部參謀人員。

而此時的印第4軍是臨時組建的,該軍指揮的所屬部隊是第33軍的部隊,而且軍部里的所有的作戰和後勤參謀都更換了。而第4師也並非是二戰中在北非和義大利戰場戰功卓著的第4師,其原來所屬的三個旅即第5、8和61旅都不復存在了,而由第48、62和65旅所代替,而這些部隊中參謀人員和指揮官很多人都沒有到過邊境,連當地的地名都會弄錯。而人員調整的不當對戰鬥中的指揮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尼蘭詹?普拉沙德後來感嘆到:「如此愚蠢而荒唐的人事變動,在現代軍事史上,或者在中古時期的軍事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遠離一線的指揮官

印軍當時的繼承的英軍的人事傳統,軍官的地位和待遇均相當高,而且官兵之間等級森嚴。

據董占林師長講述:那時候印軍的兵最老的有四十五六歲,四十五六歲的老兵,可以養家口,他的工資高,比咱們待遇高,那個年月他連長1200美元,營長都是高級幹部了,營長都是中校,連長三分之二的上尉,還有三分之一的少校,少校連長,咱們沒有。

但當時他們的指揮官普遍是靠後指揮,稍有情況就準備回撤,即使投降他們也並不認為是不光榮的事。

克節朗戰役中被俘的印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

這位仁兄和其他的被俘軍官一起被安排到北京參觀,後來從香港回到印度,他也替我們做了很多宣傳。在回到印度以後,達爾維還被印度當局提升為一個省的軍區司令。

印軍第11旅的旅長是席爾瓦(N.C.Rawlley)准將,戰前他是信心十足,他到達瓦弄前線後,直到11月13日才完成了最後的布防,也就是我軍發起正式進攻前3天才倉促部署完畢。而他的上級考爾中將,卻很得滿意席爾瓦的戰鬥部署,考爾將其指揮陣位一直在後方的瓦弄機場。而這兩位均做好了抬腳就走的準備,16日正式進攻一天,到傍晚即拿下了瓦弄,席瓦爾倉惶間乘機灰遛遛而逃。考爾也是,一看情形不對,在瓦弄機場坐著飛機飛走了。要不是我們穿插分隊行動不堅決,完全有可能抓住考爾。顯然印軍旅以上指揮員均有做直升機開溜的傳統。

而我軍的各級指揮員,普遍是靠前指揮,身先士卒。在瓦弄戰役中,第130師指揮所,距前沿僅800米,師政委、參謀長、昌都軍分區參謀長還分別到主攻團和主要方向營行動,各團指則緊隨主攻營或突擊連之後,這對貫徹戰役決心企圖,並根據情況變化及時定下新的決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據董占林介紹,實際上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印軍依託陣地頑抗,戰鬥精神也非常頑強。而印軍的主要問題是中高級指揮員的問題,由於任人唯親,靠裙帶關係才能爬上高位,使得很多高級指揮員並沒有真正的實戰指揮能力。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棄之不用,造成大戰失利。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歷史已經過去,以史為鑒,不能輕視敵人,要戰略上藐視,一定要戰術上重視。我軍在這一仗中也存在著穿插不到位、個別分隊戰鬥精神不強、指揮急躁等問題,具體內容桌面戰爭公眾號(wargame11)回復關鍵詞「董占林」,獲取瓦弄之戰回憶片地址。


推薦閱讀:

百年樹人 -- 美國預備軍官訓練團(ROTC)歷史小記
疑花園口潰堤事之一
現代導彈驅逐艦與戰列艦對決勝算如何?
他不到20歲就當上師長,戰功顯赫堪稱現實版「抗戰神劇」

TAG:中印边境战争 | 历史 |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