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談人性:領悟這件事,好似喝酒
標題是好似,不抖機靈,只想說句實話:有些人的看待領悟的態度,還真就是「好似」。
酒,喝酒
人性這個東西,從哲學,從心理學,從社會學甚至從宗教學(宗教哲學)去分析,你會發現你能夠得到許許多多大不同小不異的觀點和解釋。以大島有限的閱讀量和有限的社會體驗結合的來說,人性似飲酒,我覺得是以我目前的能力水平可以想到的相對合理的解釋。
人喝酒,一說為醉,二說為體驗:微醺的體驗,釋放壓力的體驗等等。這就和人性的表現一樣,善與惡在原始思考上沒有對立面,那麼在什麼時候會有對立面呢?
在現實行動上存在對立面。
一個人惡,惡是行動,行動基於想法。這就好比一個人想傷害另一個人,和他實際上傷害另一個人的結果有天壤之別:惡念沒有表現,除非你站在上帝視角能洞察人的一切心思,否則我們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究竟有沒有惡念。
好似飲酒一樣:不飲,我們不可能知道飲下去的效果,和去飲酒的理由,但是酒仍是那杯酒,人仍是那個人,酒和人不發生關係(飲酒),我們不可能知道行動上的效果如何,更不可能知道飲酒者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說了這些,是想與諸君分享一個心得:任何事情,我們可以通過現象判斷走向,但是走沒走,走到什麼程度才是事實:我們可以對未來有預判以做好準備,但這並不等於未來就「掌握」在我們手中。
飲酒是一種釋放,領悟也是
這個小標題咋一看似乎很沒有說服力:喝酒怎麼可能和領悟一樣呢?一個動的釋放,一個靜的體會,這兩者不可能有關聯吧?
經過這些年的觀察和了解,我發現這兩者之間確實存在一種看似荒唐但卻十分實際的關聯。
飲酒,分微醺和酩酊大醉。領悟,分偶有所得和大徹大悟。
關聯在哪?舉個例子:
酩酊大醉,有的時候是氣氛使然,醉一場求的是夢一場,也有的時候是因為某件事對心有刺激,窩心或是開心,想要通過酩酊大醉的方式來揮霍這種感覺。
大徹大悟也是這樣,有的人大徹大悟,是體會+實踐+一個恰如其分的點導致的,也有的人是受人蠱惑(常見於非法傳銷或是洗腦式雞湯)用那些邪言惡語顛覆自己的思維格局。
酩酊大醉和大徹大悟都是一種比較傲極端的體會,儘管如此,這兩者之間又會細分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體會,為什麼?因為因由不同。
因為開心的酩酊大醉,有一個激動的理由,有一個興奮的結果,整個體驗都是積極的。
因為窩心的酩酊大醉,有一個煩心的理由,有一個窩心的結果,整個體驗都是消極的。
同樣是酩酊大醉,外人看起來也許都是一樣的:哎呀那不就是一個人喝多了嗎?但是落到個人體驗上,說是雲泥之別毫不為過。
其實領悟也是這樣:
同樣是大徹大悟,因為自己長年累月的糾結和經驗的累積,到了一個時間點,遇到了一個人或是碰到了一件事,大徹大悟是積極的,因為會讓自己的意識格局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看待一些事物和對待一些事情的態度發生了新的變化。
同樣是大徹大悟,因為受到外力的蠱惑和誘導,推翻了原本值得信奉的理念轉而去追尋一種墮落且害人害己的思想,這種大徹大悟就是消極的,因為這樣的改變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陷入痛苦的漩渦:現實的一次次教育讓這些人開始反現實,身邊友善的聲音一次次提醒讓這些人學會了「你們都不懂我,只有我是對的」。
兩種大徹大悟,卻引發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聊說至此,我想和諸君分享第二個心得就是:領悟和飲酒一樣,雖然都是進行了同樣的過程(領悟的領悟,飲酒的飲酒)但結果和效果卻截然相反。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這就在於差異化個體的需求導致的差異化個體的表現,
體驗的過程是短暫的,但是體驗之後的效果卻「可長可短」:有可能只是餘溫之後的回味,也有可能,是這餘生的孽罪。
今天這篇歪談人性,只是想借著這個歪字聊一聊我對當今社會人性論的想法和體會:
不求諸君得我所悟,願慰諸君飲茶半杯。
解渴,解渴。
推薦閱讀:
※三個原則,教你掌握說話的要領
※如何改掉過於一本正經的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
※如何和一個傻逼交流不生氣?
※自己反應慢,在和反應迅捷的人討論觀點時,有沒有策略,既跟住別人的思路,又可以從容不迫的表述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