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倚天時代|何足道:半緣修道半緣君

(何足道隱藏劇情分析)

一、

最近重讀了《倚天》,還是對何足道念念不忘。縱觀金書,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也不過在這裡飄然一瞥了一次。

很多很多很多的人都知道,郭襄痴痴地「尋」了楊過半世,到最後大徹大悟,落髮為尼。

很多很多的人知道,張君寶記掛著大姐姐,一百年後,那對鐵羅漢還是貼身而藏;望著周芷若,便想起年輕時的小郭襄。

很少的人知道,何足道這個獃子,也是見過這個少女的明慧瀟洒。

那天下午,少室山顛,百鳥在漫天飛行,郭襄騎著毛驢一笑,心頭的門便吱呀打開了,就像人蔘果熟了。它落進泥土,轉眼便消失了,可你知道,有什麼已然落地生根。

完蛋玩意!大魔王郭襄又念咒啦!——由愛故生痴,由愛故生怖。這簡直是對整部《倚天屠龍記》的無情詛咒。

你多怕這個獃子也深陷泥潭呀,但獃子就是獃子,他心心念念著小郭襄,卻不過譜了首混搭的曲子,興匆匆地要彈給郭襄聽。

一會是《考槃》,一會又是《蒹葭》。是的,就是那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蒹葭》,聽得小郭襄也面泛紅暈。

然後呢?他忙完傳話的事兒,就返回西域了。郭二小姐又獨自地去游神州大地了,君寶同學紅著臉跟在後面,都比他有眼力見。

二、

何足道有個傲氣的外號,叫崑崙三聖。

彈琴、棋藝、劍法,昆崙山街區辦琴棋劍綜合競賽,西域賽區蟬聯二十載的第一!

這種競賽的冠軍通常都是書獃子。

何足道就是個典型的書獃子,武功蓋世、一掌就拍死姥姥的寧采臣,你怕不怕?

別人叫他崑崙三聖,他覺得忒高調了,就把名字改成何足道:這樣大家懂得,他認為「崑崙三聖,何足道哉」了。

可到少林寺後,見著來來去去扎堆的鋥光又瓦亮的腦門兒~他又泛起傲來:世上卧虎藏龍,我何足道哉,嗯,你們更垃圾。

(反正我不在中原武林體系內工作)

何足道是西域人,不知道是不是歐陽鋒那樣,中亞風情的帥哥。在舊版中,他是崑崙派的開山祖師,在三聯版的修改之後,成了掌門靈寶道人的師弟(寶裡寶氣的名字……),大概金庸也認為他是隱士居多。

但崑崙派在後世,也就是倚天的故事中,出場率卻極高。除去明線,明教總壇、紅梅山莊、坐忘峰、九陽神功等的所在地,都是何足道的昆崙山。張無忌帶著楊不悔,萬里奔襲,如同朝聖一般,跟這個劇情簡略,生世不明的三聖,倒似有神秘的聯繫。

的確,何足道的故事本就不簡單。

三、

何足道有哪些隱藏著的故事呢?

甫一登場,他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這件事,其實一百年後,張無忌也做過。

我們知道,張無忌受了紀曉芙的囑託,萬里迢迢地將楊不悔送到了父親的身邊;何足道受尹克西的托,為了「經在油中」這不(sha)明(bu)覺(la)厲(ji)的話,也是萬里迢迢的來一趟,又翩然而去。

按朱九真的說法,她央叔叔買的化妝品,快遞過來要大半年。

這或許是對比的寫法。

他做的第二件事,也不平凡,是下棋。金庸常寫下棋,但很少寫下的怎樣的棋。

那人想了一會,白子不肯罷休,當下與黑子在左上角展開劇斗,一時之間妙著紛壇,自北而南,逐步爭到了中原腹地。郭襄看得出神,漸漸走近,但見白子布局時棋輸一著,始終落在下風,到了第九十三著上遇到了個連環劫,白勢已然岌岌可危,但他仍在勉力支撐。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郭襄棋力雖然平平,卻也看出白棋若不棄子他投,難免在中腹全軍覆沒,忍不住脫口叫道:「何不徑棄中原,反取西域?」

白子自然是指白衣的何足道,黑子指誰呢?百損道人嗎?不知道。兩人從北到南,一直爭到中原腹地,白子一直落在下風。是郭襄點醒了他,注意,這裡說的是不是棋盤上的方位用語,而是徑棄「中原」,反取「西域」。

結合何足道在連載版中開山祖師的身份,這裡愈發像是對身世經歷的象徵。

可以猜想,重信講義的何足道與人相爭,一直不屈,最後退步前往西域,卻找到了一片新天地。這也和書里明面的劇情相符合,何足道被張君寶打敗後就走了,從此老於西域。

但那以後,他就與中原大地上的故事無關了嗎?也不盡然。

第三處暗示,在於張無忌遇見朱九真的經歷。我們知道,《倚天屠龍記》的故事背景,是元兵入侵,襄陽城破。這時候,郭靖黃蓉郭破虜已然戰死,楊過小龍女應是在古墓,郭襄退守四川,依附險勢,建立了峨眉派。

峨眉派的第一要旨,就是反元,它位處四川,是居險圖變。但奇怪的是,南帝一燈大師的弟子的後人,朱長齡和武烈等,卻居於昆崙山中,而且極其富裕、有權勢。值得注意的是,兩人會的並不只是一陽指的功夫,武青嬰是有用過「蘭花拂穴手」的,而這是桃花島功夫

兩家後人,實際代表了新五絕的後人。他們沒有都前往峨嵋,反倒是來了崑崙。這答案便呼之欲出啦——郭家(郭襄)找過何足道幫忙。

何足道甚至很大可能,和郭襄攜手,介入了那場戰爭。(為我君寶哭一會)

第四處暗示,是一套劍法。其實在光明頂上。天降的那個讓老夫也自嘆不如的奇怪少年,對陣上了正反兩儀劍法,竟然差點翻了車。

崑崙是正兩儀,華山是反兩儀。

以峨嵋滅絕師太的說法,正反兩儀劍法是源於中土河洛、八卦,並且在隨後的22章,當楊逍講述小昭的可疑行徑時,也提到過,武學上的易理和文人學的易經並不完全相同。

那麼為什麼崑崙派和華山派居然會這樣一套相互配合的,互相印證而又威力無窮的劍陣呢?

甚至關於劍陣初成時,還有這樣的描寫:

兩人刀劍相交,各自退開一步,不禁一怔,心中均十分佩服對方這一招的精妙。兩人派別不同,武功大異,生乎從未見過面,但一招之下,發覺自己這套武功和對方若合符節,配合得天衣無縫,猶似一個人一生寂寞,突然間遇到了知己般的喜歡

你說這兩套武功沒有淵源,我反正是不信的。至於為什麼是華山?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華山和楊過夫婦有很深的淵源。

華山派究竟是誰創立已不可考……但金庸這樣嚴謹的修改後,可以知道體系完整,錯漏甚少。武俠分析者們甚至有金庸小說中的華山派重組過多次的猜想,但可以明確的有一點,《神鵰俠侶》末,楊過、小龍女遊覽華山,甚至還見到了林朝英的玉像,並不是虛筆。有可能,華山派的武功中,有楊過的心血,甚至於獨孤九劍的流傳也有關係。

何足道和郭家楊家的聯繫,和郭襄的見面,似乎並不少。(我為君寶嘆口氣)

而且,有趣的一點:崑崙、華山的本來接班人,都是橫死的,來不及交付遺囑,這些就更無從考證。正如少林的接班人空見也是橫死的,於是倚天屠龍的秘密,只有峨眉派滅絕師太和古墓派黃衫女子知道。

第五處暗示,在於兩個門派。明明剛剛,崑崙才和華山相互配合,使出了如此大陣,下一秒,在楊逍(金庸)的敘述中,武林劍法前二,是崑崙和峨嵋。而在以後的描述中,郭襄作為女俠而不是師太,馳名江湖的,同樣是劍法。

確實,郭襄有倚天劍。可是郭襄的武功體系雖然駁雜,甚至新修版確立了體系核心是金輪法王的無上瑜伽秘法,但是,是沒有劍法的。落英神劍掌,也是掌法。

我當然只能想到何足道咯——崑崙三聖:琴、棋、劍。

(金庸應當是想過神鵰、倚天間的故事的:不斷出現的三十三年,百損道人的一死等;不過有了取捨。倚天之後的故事他是想過的,並和倪匡談過,不過因為報紙變遷而未寫。)

四、

故事昭昭,何足道先是從北往南,與人相爭,最後在西域開闢了一番新天地。他幫助郭襄安置了朱、武二家,既和楊過、桃花島一派(?)一起完成了正反二儀劍法,又幫助郭襄開宗立派。

但我猜想這麼多,其實只是為了一件事:何足道遇見郭襄的時刻,或許並不少

他和張君寶不一樣,張君寶神功大成,閉關出山時,什麼都結束了,文丞相也死了,也再沒找過郭襄。何足道卻又可能,常常陪在郭襄身邊。

他想必是喜歡極了郭襄的,他想必知道郭襄尋了楊過半世,最後落髮為尼。(當然,郭襄顯然是有可能見過楊過的,這說法來自不靠譜的張三丰。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但他沒有表白,沒有阻止,甚至,也沒有為此傷心。

何足道是我執極淡的人

《倚天屠龍記》前兩章的故事,是神鵰時代的尾聲。好玩的是,出場五個人,郭襄、張君寶、何足道、無色、覺遠,最後不是佛門,就是道士。

他們都是我執極淡的人。

你看,郭襄思念楊過,卻牽著行得最慢的毛驢尋找;張君寶思念郭襄,卻也從未多麼傷心,一聲邋遢自在,甚至更不去打擾。

何足道呢?也是的,這三個人,愛一個人都未那麼在意擁有。

何足道是最淡的一個,他生性淳真,痴絕淡絕,喜歡郭襄,便把愛意詩意的表達,一曲來奏,百鳥朝聽,表達之後,也就算了。

我羨艷這樣的人生態度。

六、

大家都知道,金庸很憐惜郭襄,給了她側面表白的機會:滅絕師太的師傅,叫作風陵師太;滅絕師太演給宋青書的一招,叫「黑沼靈狐」。

大家也知道,金庸很憐惜君寶,給了他側面表白的機會:趙敏率眾攻上山來,武當興亡在此一舉,他卻掏出鐵羅漢,叫俞岱岩保管。

大家也許不知道,何足道,在《倚天屠龍記》里其實也有一個彩蛋:

在張無忌第一次來到昆崙山,在崑崙派的門口,先是遇著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花。這個地方,叫作三聖坳。

這也是何足道的最後一次「出場」。

不一日來到昆崙山三聖坳,但見遍地綠草如錦,到處果樹香花。蘇習之和張無忌萬想不到在這荒寒之處竟然有這般好地方,都甚是歡喜。原來那三聖坳四周都是插天高山,擋住了寒氣。崑崙派自「崑崙三聖」何足道以來,歷代掌門人於七八十年中花了極大力氣整頓這個山坳,派遣弟子東至江南,西至天竺,搬移奇花異樹前來種植。

昆崙山是極度荒涼的,但這裡卻處處花香。歷代掌門花了大力氣才培植如今的美麗。

何足道是個愛花的人,無花不歡么?

他愛琴,愛棋,愛劍,卻沒有聽說過愛花呀。原因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他與郭襄初遇的地方,也是繁花似錦:

折而向北,過了一嶺,只見古柏三百餘章,皆挺直端秀,凌霄托根樹旁,作花柏頂,燦若雲荼。郭襄正自觀賞,忽所得山拗後隱隱傳出一陣琴聲,心感詫異:「這荒僻之處,居然有高人雅士在此操琴。」

何足道是個我執極淡的人,也是個修道之人。他不打擾郭襄,也不斷絕思念。甚至他的思念,或許並不痛苦。

繁花似錦,似水流年,一半為思念,一半為修心。

便如有首詩,倒似恰為何足道所寫的,不知金老有否如此考慮過: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推薦閱讀:

林林總總,金庸筆下的「腹黑」男(六)
風笑雲(章六):白衣從雲
張君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王元霸與林震南:翁婿間沒有贏家的較量
江湖第三,劍曰殘虹

TAG:武侠 | 金庸 | 金庸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