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眾的四大AI迷思,都被達沃斯大咖懟回來了

文/程一祥

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總會被告知,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帶給社會飛躍式的變化。如今,以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向我們走來。如果你沒有感受過前三次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生活的衝擊,那麼這一次,請睜大雙眼,因為你可能正在經歷一場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不過不必擔心,AI不是施瓦辛格式的「終結者」。關於人類對AI的迷思,DT君都在大連達沃斯現場幫你問了大佬,讓他們為你指點迷津。

1.AI會是「終結者」?百度張亞勤:AI只是工具,無需恐懼

施瓦辛格掂著來複槍,騎跨哈雷摩托,用齒輪包裹鑄成的紅色LED大眼睛盯著你,然後慢慢地吐出那一句經典的「I will be back」,可能是DT君關於「AI(人工智慧)」最生動的回憶。

(圖片說明:施瓦辛格在電影《終結者》系列中扮演 人工智慧機器人)

原本只是科幻的人工智慧,十幾年後,竟然真的「Back」了。從世界圍棋冠軍柯潔輸給AlphaGo後,掩面哭泣的畫面中,人們開始不禁感嘆:AI還是來「終結」人類了!

但是等等,在恐慌之前,你得先了解,究竟什麼是AI?

AI不是終結者,現階段還只能說是「小助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教授Patrick Henry Winston為AI下的定義是:人工智慧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這其中,感知,理解和行動是現階段AI技術所具備的三大特點。這三種能力都是從經驗中學習、並隨著時間不斷適應強化的過程。

(圖片說明:正在崛起的人工智慧技術;圖片來源:埃森哲分析)

「感知」代表了計算機視覺、音頻處理等技術;「理解」背後則是自然語言處理、搜索引擎推薦、機器翻譯等功能; 「行動」則是人工智慧可以藉助專家系統、推理引擎的技術採取行動,例如無人駕駛等。

所以,我們今天用到的虛擬代理,機場過安檢時候的指紋、面部識別,平常逛淘寶的推薦系統……它們都代表著AI技術在生活中的普及。至於電影中的「終結者」,AI還遠未達到,也可能永遠都不會達到。

(圖片說明:百度總裁張亞勤在達沃斯論壇「釋放人工智慧的潛力」中發言;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這是因為AI的目的是服務人,人應該去掌控它。我們無需對AI產生恐懼,它其實是一種工具,我們使用它來讓人們獲益。」百度總裁張亞勤在達沃斯論壇上說道。他認為,AI不是一個新的價值體系,而應該符合人類的現有的價值觀。它們的行動是可以預測的,需要完全按照設計的初衷來運行。

「AI更應該是開放的。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願意開放自己的AI源碼,AI就會越來越安全。」

2.AI太過神秘,讓人無法理解?IBM陳黎明:AI可能就在你身邊

如果要評選2017年中國科技圈最熱辭彙,AI,一定當仁不讓。

AI實在是太火了,以至於經常有聲音將幾年大數據領域那個經典的笑話,如今套用在了AI身上:AI就像青少年的性生活,每個人都在談論它,但是沒有人真的做過;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正在做,但是都不知道對方做了什麼。

不過這顯然並不是事實,因為AI早已存在很多實際應用中。

「例如用人工智慧發現早期肺癌,降低肺癌的死亡率。」IBM大中華區總裁陳黎明在談到AI時,認為它一點也不神秘,而是已經存在很多具體應用中了。「人類醫生一天才能看幾張X光片?如果採用圖像識別和認知計算的技術,AI就能夠非常準確的、在短時間內閱讀成千上萬張照片,如果你定期體檢,就能夠在患病時得到及時治療。」

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認為,AI的發展本質上是計算技術的進步。「如今計算變便宜了,計算變得無處不在了。」根據埃森哲統計,2015年全球公共雲計算市場已經達到700億美元,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圖片說明:陳黎明、孫丕恕、Vivian Tan等嘉賓在夏季達沃斯上參加「數字經濟」分論壇: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另一方面是海量的數據,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

「我們每年會有通過數字媒體,接觸到兩億人次的醫療客戶。這讓我們獲取了很多數據,根本性改變了我們從事醫療製造的方式。」美國凱薩醫療機構戰略與轉型副總裁Vivian Tan說道,「在過去的醫療領域,一旦有新的產品,我們總是希望在推出前把一切都設計好。而現在,大數據幫助我們在跟人的接觸的過程中,不斷根據需求調整自己的產品。」

其實關於AI的探索,就是人類對於自己認知世界過程的探索。它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在醫療、零售、金融等領域,一些AI技術已經深度和產業融合,正在創造價值。

3.AI會搶走人類飯碗?瑞典Mikael Damberg:AI創造的工作更多

「改革開放三十年,你覺得,中國過去的農民都去哪兒了?」陳黎明微笑著問達沃斯會場上,正發愁會被AI搶掉工作的參會者們。

人們擔心AI搶走自己的飯碗,是因為AI如今確實開始代替一些重複機械化的人力工作。前幾年富士康用機器人代替技工,從而大規模裁員的新聞還歷歷在目。這是科技的發展對人類工作生產方式的影響。

(圖片說明:在2017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展台上打出了「機器人是敵是友」的對話,呼籲人們關注AI話題)

惠普戰略與風險投資高級副總裁Vishal Lall說道:「對於每一個新技術,都會對社會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改變。例如汽車取代馬車,短期來講,這會帶來一些陣痛;長遠看來,我們要從中思考如何獲利,是有助於社會發展的。」

陳黎明覺得,「過去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每一次我們都焦慮,但是我覺得,這是過於擔心了。」

1800年,世界只有10億人口,如果有60%的人口是需要就業的人口,我們就有6億人在工作。兩個多世紀後,我們有70億人口,假設還是有60%的人口需要就業,我們就有42億人在工作。這多出來的36億人能工作,是因為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的工作崗位變多了,而不是減少了。

(圖片說明:陳黎明在達沃斯論壇上回答關於AI搶佔人類工作機會: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有約8億農民,佔總人口的82%;而現在農村人口只佔總人口的約42%。這些農民去哪兒了?他們實際上已經轉化了身份,變成了城鎮居民。中國也並沒有因為科技的發展,因為城鎮化,導致大規模的失業。」陳黎明認為,AI等新興科技的出現在短時間內,可能對人們的影響很大;但是從長遠看,這並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新技術創造的工作要大於它所帶來的失業。」 瑞典企業與創新部長Mikael Damberg說道,為了應對AI對行業帶來的挑戰,瑞典政府會從短期補貼,長期教育兩個方面,降低新技術對瑞典帶來的社會影響。

「人們害怕變革的本質,是人們感覺不安全了。」 Mikael Damberg認為,作為政策制定者,首先要考慮的是人們的需求。「我們增加了對失業人員的救濟和補助,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加強教育,讓AI技術能夠進一步普及,將教育和救助結合起來,不然人們就會拒絕改變。」

(圖片說明:滴滴出行總裁柳青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在達沃斯論壇對話;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一個科技帶來就業機會增多的例子,來自於去年成為行業巨頭的互聯網企業滴滴出行。滴滴出行的總裁柳青,今年作為全球青年領袖也出席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滴滴平台上去年為1700多萬司機創造了收入,其中400多萬來自鋼廠、煤礦、退伍軍人等。」

新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新商業模式,都會降低AI帶給人們的失業衝擊。

4.怎樣對AI進行監管?耶魯Wendell Wallach:科技更需要道德約束

張亞勤認為,AI的監管應該傾向於管嚴,我們要鼓勵創新,但是要加強監管。

但是有時候監管也有盲點。嚴加管控會喪失創造性,放鬆有可能會引發不安。

「我們不想監管科學,但是需要考慮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耶魯大學學者Wendell Wallach認為,對於科技的發展,道德層面的約束會更加重要。

(圖片說明:各位嘉賓在夏季達沃斯「釋放人工智慧的潛力」分論壇中討論;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我同意這個觀點」,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師系教授Pascale Fung說道,「作為校方,我們培養的是工程師,而不是瘋狂的科學家。」她認為在AI的教育過程中,要不斷提升學生對科學的正確認知。「我們設計AI是為了服務人類,幫助人類,而不是搶他們的工作,或者是一種有威脅的力量。我們需要更多的道德教育等,鼓勵人們使用AI,用技術讓生活變得更好。」

AI說到底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科技,「它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學習呢。」Pascale說道。

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當主持人Sumit Paul(英國《新科學家》雜誌主編)就這一問題詢問現場觀眾時。同意管嚴的只有大概10%,同意放鬆的大概有20%,剩下70%的觀眾,都處於「這跟我好像沒什麼關係」的狀態。

DT君覺得,對於AI的判斷和認知,達沃斯現場參會觀眾們的表現,某種程度上,可能就是普通民眾的一個縮影。無論如何,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不管你是有所迷思,略感不安,還是心懷期待,風都已經吹起來了,

如何加入數據俠

「數據俠」欄目網羅全球最IN的數據俠客,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各種前瞻演算法,從數據的視角洞察消費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理性酷炫、活潑有趣的數據分析盛宴。用大數據,闡述事實及其背後的故事和邏輯趨勢。

DT時代超級英雄正在組隊!你也想要成為數據俠嗎?請將你腦洞大開的數據作品,發到數據俠聯盟盟主程一祥郵箱:chengyixiang@yicai.com。

推薦閱讀:

工業4.0啟示對於CAE/CFD行業的啟示
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人工智慧興起,人類的哪些工作不會被機器人搶走?
工業4.0之後,供應鏈和物流會怎麼發展?
自動化工程師未來是不是需要添加高級語言編程的技能?
什麼是智能製造?如何發展?

TAG:人工智能 | 夏季达沃斯 | 第四次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