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日本製作委員會:動畫製作行業不賺錢,是否該由製作委員會「背鍋」?
如今日本動畫製作人員勞動環境惡劣和薪資待遇低下、動畫製作公司遭遇赤字危機,NHK認為製作委員會制度是造成這些現象的「萬惡之源「。這是真的嗎?
文/三文娛(公眾號:hi3wyu)
作者/K醬
不久前,日本電視台NHK播放了一擋揭露日本動畫製作行業現狀的特輯節目,引發日本動畫行業和國內不少業內人的熱議。節目反映了如今日本動畫製作人員勞動環境惡劣和薪資待遇低下、動畫製作公司遭遇赤字危機等問題,並明確指出製作委員會制度是造成這些現象的「萬惡之源」。
節目中提到,無論動畫多麼有人氣,獲利最多的依然是製作委員會,二次利用產生的收益絕不可能讓位於生產鏈底層的動畫製作者分得一杯羮,不過監督和腳本師們卻可以從中獲益,其中還包括版稅的收入。高松信司發推表示:從來沒有拿到過一次」監督版稅「。
但節目播出後不久,動畫《銀魂》監督高松信司發推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拿到過一次」監督版稅「。引來的吐槽還不止這些,有人認為NHK對製作委員會的解讀僅僅是皮毛,而日本動畫2億日元的市場規模並不代表行業真正在賺錢。還有的知情人士甚至質疑NHK作為長期參與制作委員會的一方,給出的動畫製作預算越來越少。
最近日媒Net Lab採訪了某中堅動畫製作公司的社員(化名A桑),道出了部分製作委員會的行業內幕,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製作委員會是否真的該為動畫製作人員的生存難題「背鍋」的問題。
問題一:製作委員會中的廣告代理商會抽取部分製作費?
現在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廣告代理商會從動畫製作費用中抽取一部分」的人不在少數。這位動畫製作公司的A桑表示,只要參與到製作委員會中,所有公司都必須共擔風險,而這些資金都會被用作製作費,廣告代理商作為出資的一方,並不會抽取這些用來製作動畫的費用。「動畫的製作費用由製作委員會中的幹事公司募集,並且會100%地交由到動畫製作公司手中。」
不過空穴來風,未必無因。A桑曾調查這種說法的源頭,發現2003年由日本經濟產業省發表的一篇報告《動畫產業現狀和課題》中有這樣一張略有爭議的「模式圖」:
2006年·經濟產業省《動畫產業現狀和課題》第4頁
這一圖表展現的,是黃金時段以及周末晨間播出的兒童向動畫的商業模式,與成人向的深夜檔動畫是有極大不同的。(過去兒童向動畫一般由電視台出資製作,播出時間通常為黃金時間;而深夜檔動畫的製作委員會往往出於各種原因,只能買到電視台的深夜播放時間,深夜檔動畫因此得名)
A桑表示,贊助商向廣告代理商支付的不是「動畫製作費」,而是「廣告宣傳費」。其中,電視台不過是在企劃和製作動畫,並通過廣告代理公司向贊助商販賣廣告檔期,畢竟收視率越高廣告費就越多。而對廣告代理商來說,只是為了生意在拉客戶而已。而圖中出現的這些資金數目,只能代表資金的流向,由於沒有表明條目,因此很容易讓人誤會。
換句話說,這個模式圖其實並沒有傳遞「廣告代理商抽取動畫製作費」這樣的信息。再加上這一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兒童向的動畫作品,但如今的大部分動畫基本不採取這樣的模式了
這裡A桑舉了個例子。「比如在《海螺小姐》這部動畫中,由於是在日本全國電視台黃金時間播放的番劇,其頭牌贊助商東芝會支付給廣告代理商一大筆錢作為廣告宣傳費。然而說到底這不過是買廣告時間的錢,與動畫製作費根本沒有什麼關係。」
在之前傳統的商業模式中,一部動畫最看重的還是「收視率」和「贊助商的商品銷售情況」。A桑提到,贊助商只想賣好自家的玩具,於是會對動畫內容提出很多細緻的要求。這種模式無疑會讓動畫創作受到制約,而製作委員會能夠承擔包括製作費和廣告宣傳費的全部費用,從而讓動畫製作方毫無顧慮地產出自己想要創作的作品。「某種角度上說,正是這種制度催生了現在日本動畫產業的多樣性,而且讓我所在的這種,面向核心觀眾的動畫製作公司能夠生存下來。
實際上,採用製作委員會制度的動畫目前也是只增不減。A桑介紹,在日本80年代後半90年代初,大人開始看動畫,家用錄像帶也在當時很流行。此前,電視台只是製作那些會有高收視率的動畫作品,或者應大讚助商的要求製作。直到那個年代,銷售OVA、錄像帶等的回收方式逐漸確立,製作者也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動畫作品了,於是這種情況下,為製作者籌備製作費用的製作委員會也隨之增多起來。
A桑表示,現在日本的深夜檔動畫,一般來講平均每話製作成本為1500萬日元,一季13話就是1.95億日元。再加上1000萬日元的宣傳費,一季深夜檔動畫差不多需要2.05億日元的預算。如果這筆錢由一家公司獨自承擔,一旦動畫沒有火起來,就會蒙受沉重的損失。所以一部動畫由4到5家、多則約十家公司來分散風險,就成為了主流。
問題二:對製作公司而言,製作委員會的弊端在哪?
雖然製作委員會有著「分擔風險」和「為動畫人提供創作機會」等優點,NHK的節目中提到,動畫師工資低下、加班不斷的萬惡之源是製作委員會制度。而A桑認為,製作委員會唯一的缺點就在於:對動畫製作公司而言,一旦作品走紅,利益也就必須分散給其他公司,與動畫製作公司無關。「最近很多網路和經濟雜誌的論調是,『只要向人氣動畫的製作委員會出資就能賺錢』。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作品還是無利可圖的。」
A桑表示,媒體所謂的人氣動畫,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炒作起來。雜誌和網路總是會花大力氣報道那些銷量看起來不錯的動畫,給作品營造出一種大紅大紫的輿論氛圍;而那些看似冷門的動畫,有的可能只是沒有被報道出來而已,其實深藏功與名。
問題三:由製作委員會提供的製作費,有多少是支付給了動畫製作人員的呢?
根據之前NHK的報道,目前日本動畫製作人員的年收只有所有行業平均工資水平的三分之一。製作人員工資少,也就是說動畫製作公司沒賺到錢。言外之意,這些製作公司從製作委員會獲取的動畫製作費,實際上在成本日益增多的製作流程中於事無補,因此支付給作畫人員的數目更是微乎其微。
A桑表示,現在觀眾對動畫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觀眾,必須增加動畫製作的人數和工序數量,再加上外部人員(腳本、分鏡、演出、監督、原畫、動畫、上色、CG等)的費用,1000萬日元的製作費轉眼就花光了。
另外,製作公司為了維持工作室運轉,還負擔著房租、人力費以及水電等費用;製作進行的車馬費和交通險也是一筆開支。製作人數和工序增加了,然而製作費從手塚治虫時代以來一直不見漲,所以越來越多的製作公司正面臨著赤字危機。
然而現實是,隨著製作流程日益複雜,進度和預算的管理難度與日俱增;與此同時,製作公司還肩負著交貨的義務,即使承擔虧損,也必須在截止時間之前交貨。根據帝國數據銀行的調查,動畫製作公司里,每 4 家就有 1 家身陷赤字之中。製作公司之所以開始自己出周邊,也是為了能夠獲得製作費之外的利益。
而現在網上還流傳一種說法:贊助商不希望動畫製作公司賺錢,所以刻意調整周邊的出貨量。A桑認為,這種說法其實是誤會了,製作委員會中獲得商品化管理權的公司,主要職能還是在授權方面的管理。前面也說過,授權衍生品太多就會導致庫存壓力。為了避免商品數量太多超出消費者的負擔範圍,這些公司必須進行調控和管理。「所以有可能這些網友誤會了這些公司的調控行為,以為在打壓製作公司。」
動畫《白箱》中的製作人員
問題四:製作人員賺不到錢,是否該由製作委員會背鍋?
A桑承認,如今動畫製作人員收入普遍很低,急需健全的制度來為他們解決生存問題。但製作公司也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因此很難大幅提高他們的工資。
此外,A桑認為,不是製作委員會不願意將成功作品的收益分配給基層的動畫製作人員,只是實施起來面臨很多障礙。一部動畫包括分鏡、上色、攝影、背景美術設計、原畫、動畫等很多幕後製作人員,如何將報酬合理合適地分配給製作人員,就成了必須考量的問題。
而且和製作委員會的問題一樣,進行這種收益分配要涉及時間成本和手續成本。那麼這些事務成本由誰負擔?這也是問題。「如果實施利益分配,隨著時間的推移,製作公司勢必要增加財務人員。如此一來人力費用的支出進一步加大,製作公司更加入不敷出,反而違背了為製作現場應援的初衷。」
A桑認為,與其分配大熱作品的商業收益,不如動畫製作公司根據製作者每年的表現情況,發放年度獎金,但前提還是要先保證公司整體利潤的前提下進行分配。
問題五:製作委員會的資金回收方式?
和以往不同,如今判定一部動畫是否有人氣,收視率並不是首要標準。A桑指出,主要標準還是看動畫光碟的銷量。前面提到播齣動畫需要製作委員會向電視台購買播放時段,因此收視率如何對動畫的商業收益沒有直接影響。「近幾年海外銷售和周邊銷售動畫項目中的收益變得越來越高。2015年海外銷售額讓日本動畫行業迎來了一次泡沫期,即使是在日本國內無人問津的動畫,都能在海外市場賣出不可思議的高價。」
然而目前,海外銷售帶來的泡沫也正在慢慢「破裂」中。對製作委員會而言,資金的回收方式仍然依託於「圓盤(即光碟)經濟」。而光碟中包含著製作委員會需要賺取的利潤,因此動畫光碟單價常年處於偏高的狀態。A桑提到,其實不止光碟,目前只要是與動畫相關聯的商品價格都不便宜,「只不過光碟是這些商品中利潤最高的品類」。
以1萬日元每張的價格購入光碟的利潤分配:如果影像製作公司以每張6000日元的批發價賣給零售商,零售商以1萬日元的單價賣出,那麼每張能獲得4000日元的利潤;而影像製作公司從6000日元中收取3000日元作為販賣利益,剩下的3000日元則按出資比率分配給製作委員會中的各公司。
那麼這筆可觀的利潤裝進了誰的口袋呢?A桑表示,首先影像製作公司作為光碟批發商,會從銷售渠道獲取販售利益(即從批發收入中抽取的部分收入)。由於這些影像製作公司不僅要負擔光碟製作的成本,還要為動畫提供製作費。如果不用販售利益加以平衡,就連光碟製作成本也一定無法回收。此外,這些銷售渠道也能獲取很大一部分收入,畢竟批發的光碟還存在著賣不出去囤積在庫的風險,剩下的利潤則通過製作委員會按照出資比率支付給各個公司。
「不過最近也有越來越多的製作公司開設了自己的網店或者線下直營店,如果想為動畫製作公司應援,我建議大家從這些渠道來購買動畫相關的商品。」
「畢竟一般的DVD商店、動漫專賣店、書店等都是以批發價購入,零售價售出,而零售價與批發價之間的差額就構成店鋪的毛利。因此從直營店購買,利潤就自然而然流入運營的製作公司中了。」
「此外,在類似ComicMarket(日本同人志即賣會)這些活動中購買出展的商品,對製作公司而言也是一種支持。」
問題六:作品一旦火起來,製作委員會中的衍生品廠商就會大賣?
在每季的日本新番中,總會有一兩部人氣動畫作品,比如最近的《獸娘動物園》《埃羅芒阿老師》,這些動畫新推出的手辦、周邊等,似乎也會獲得更多的關注。但是,A桑指出,這並不代表熱門的作品,其衍生品一定會大賣。
在光碟銷售領域一部動畫一卷光碟賣 2000 到 3000 張是完全虧本的,而動畫周邊銷售領域,周邊庫存超過 3 成的話周邊企業是會賠錢的。尤其是周邊銷售庫存風險相當高,一旦周邊賣不出去,積壓在庫就會發生大量的倉儲費用,就算把庫存品銷毀也會產生銷毀費用。「所以業界經常能夠聽到,某周邊公司在某部動畫大熱後製作周邊結果全砸手裡反而赤字的傳言。」
為何熱門作品的周邊反而會讓衍生品廠商發生赤字?原因在於周邊製作和動畫走紅往往有著不可逆的時間差,作品走紅後衍生品廠商才會開始製作產品。而且這類商品的成本特點是做得越多成本價格越低,因此衍生品廠商為了控制周邊的成本不得不大批量地生產製作,於是就產生大量的倉儲費用。一旦成本控制或者市場判斷出了問題,等待衍生品廠商的就是虧本。
問題七:加入製作委員會的公司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答案是否定的。A桑透露,就目前情況來看,給動畫作品投資,基本上10部中有9部都賺不到錢。運氣好的話,可能出現1部人氣作品,然後由這部作品一口氣填補剩餘9部產生的赤字。不過製作委員會中的每個公司都有各自的獨家權利,如果能將這種權利靈活運用,即便是整體赤字,也是有可能回收的(這些權利包括光碟收益、衍生品收益、出版收益和電影配給收益等)。
「舉個具體的例子。比如影像商品製作公司出資1000萬日元,但最後製作委員會分配給這家公司的收益只有800萬日元。但如果動畫的DVD版賣得很好,那就另當別論了,銷售帶來的收益超過1500萬日元都是有可能的。」
而在動畫製作公司方面,因為拿的是固定的製作費,履行的只是製作職能,所以產生的其他收益是很小的。也就是說,無法有效利用製作委員會中各種獨佔權利的公司,即便是出資加入了製作委員會,能夠獲得的收益也不多。
另一方面,除了前面說到製作委員會要提供製作費和廣告費,在動畫播出之前,還需要支付一筆「番組提供費」,用來向電視台購買播出時段。根據播出時間和電視台數量的不同,這筆費用的金額也會有所不同,並且一般不對外公開。A桑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在越多的電視台播放,花的提供費就越多。」而這筆提供費,到底是由製作委員會中的出資公司共同承擔,還是再從外部拉贊助,都是需要各方不斷協調的事情。
如此一來,這就意味著製作委員會不得不承擔「動畫製作費」和「番組提供費」的雙重風險。而沒有在製作委員會中出資的製作公司,從理論上來說只是委託商,基本不存在風險這一說。「雖然這只是理論上罷了。」A桑強調。
受訪者A桑
問題八:想加入製作委員的公司很多,卻經常吃閉門羹?
看似只要在動畫項目出資就能加入製作委員會,實際上卻絕非易事。對此A桑並不否認。他(她)指出,對製作委員會來說,最重要的是「收益最大化」。如果這家公司沒有足夠的營業能力或業績來證明它在獨佔權利的運營中,能夠幫助製作委員會提高整體收益,那麼就將被拒之門外。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加入製作委員會的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即使投入了很多,無法回收的概率是很高的。所以尤其是對某些動畫製作公司來說,被拒絕的結果也可能是出自製作委員會的某種好意。」
問題九:製作委員會中各公司的出資情況?
A桑表示,同樣是參與制作委員會的公司,不同公司的出資比率也會不一樣。而最後分配給各個公司的收益,當然也由出資比率決定。「最近往往是影像製作公司出資較多,因此相應地,他們也承擔較高的風險,並獲取較高的回報。」
在製作委員會中負責籌集資金的公司稱為「主幹事公司」。主幹事公司往往面臨巨大的壓力,如果籌集不到資金,那麼缺少的錢,主幹事公司就有責任全額承擔。A桑提到:「這樣的例子的確有不少。不過就算髮生這種情況,只要動畫能大賣,出資最多的主幹事公司拿到的回報自然會最多。」
問題十:製作委員會今後會怎樣?
A桑表示,其實最近有種趨勢已經顯露出來:構成製作委員會的公司數量正在逐漸減少。
「如果製作委員會中公司數量太多,處理事務的手續就會很麻煩,比如對著作權的管理(通常為幹事公司負責)等。誇張點說,有時候為了分配100日元的利潤,過程中產生的手續費可能就達300日元。可想而知,這些成員公司每年都不得不處理數以千計的發票和賬單,並為此忙得焦頭爛額。」
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減輕風險而不斷增加的成員公司,只會導致每家的出資比率下降。而當作品人氣達到峰值開始走下坡路時,事務處理費用的負擔也就更加凸顯。哪怕是1日元的交易,也要以公司的身份進行票據處理。而這種手續數十年內都一直存在,長期累積下來就是一筆巨大的成本。合同也是同理,如果一個製作委員會裡有十家公司,那麼要讓這十家公司達成一致並簽訂合同,可能就要花費半年時間從中協調。所以各家公司開始認為,龐大的製作委員會導致繁重的時間和人力消耗,反而增加了成本。
/* End */
三文娛是ACG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產業新媒體
訪問三文娛網站 http://3wyu.com 查看產業必讀文章
原文請點擊:十問日本製作委員會:動畫製作行業不賺錢,是否該由製作委員會「背鍋」? - 三文娛
回顧:拿什麼拯救日本動畫製作行業?資本、技術還是愛? - 三文娛
推薦閱讀:
※S1千票總選!四月最神/雷番指南
※2017年10月輕改動畫掃雷前瞻
※這是一部只有京都才能拍出的動畫
※在中國火爆的動畫,日本就賣不出去嗎?
※漫談閑扯《龍與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