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咽喉生死劫:兩家主權投資公司舉步維艱背後,是因為政府站錯了隊!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業——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投資家 大宗產業與金融智庫平台

文 | 陳九霖 博士 來源 |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 編輯 | 撲克投資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導語:馬六甲背後爭奪的是什麼?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都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遺憾的是,人類卻從來沒有學會從已有的悲劇中汲取教訓,而是不斷重複一個又一個愚蠢的錯誤。早在古希臘時期,悲劇作家歐底庇德斯就說過:「神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千年之後的莎士比亞,也在名著《麥克白》中寫道:「神要使一個人遭難,總是讓他忘乎所以」。然而,這樣的悲劇卻一再重複上演,這次的主角,是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作為瑞銀集團的第一大股東,GIC於2017年5月開始,試圖減持瑞銀股票,出售規模達到16億美元,減持後,GIC對瑞銀集團的持股比例將從5.1%降至2.7%。參考過去十年有關GIC的媒體報道和新聞發布,這很可能是GIC首次主動公開一項蒙受虧損的投資。對於本次減持瑞銀股票,GIC首席執行官林昭傑表示:「雖然瑞銀的這筆投資虧損,但公司仍然決定減持股權,這是因為自投資瑞銀以來,市場情況的基本面改變了,瑞銀的戰略和業務也出現變化。」

面對如此令人震驚的消息,所有人的焦點都集中在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上,即GIC本次減持瑞銀股票,到底虧損了多少錢?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GIC顯得諱莫如深,即使媒體刨根問底不停追問,GIC也只是表示,不方便披露個別投資交易的細節。

雖然GIC拒絕給出精確的數字,但這並不妨礙外界對其虧損做出初步估計。根據資料顯示,GIC於2007年末宣布以110億瑞士法郎(當時約140億新元)投資瑞銀,並於2010年轉換成2億3070萬股,轉換價相當於每股47.7瑞郎。在GIC宣布減持瑞銀股票當天,瑞銀股票的最後閉市價格16.61瑞郎,由此GIC這筆投資的虧損值便不難計算。

根據路透社引述旗下刊物《國際金融評論》的報道,GIC在瑞銀的投資面對超過40億瑞郎(約40億美元或56億新元)的實現和未實現虧損。它指出,保守估算包括股權脫售所得款項、當初投資強制轉換債券賺取的票息、持有股票獲得的股息,以及在瑞銀剩餘的2.7%股權的價值。

事實上,在2007年做出投資瑞銀時,GIC顯然沒有預料到十年後會以這樣一種慘淡的方式黯然離場。回過頭看,當時的GIC多少透露出一份春風得意馬蹄疾的驕傲神色。

2007年底,金融危機的浪潮開始吞噬美國和西方世界,作為全球最大財富管理公司,瑞銀集團因為次按危機,額外資產減值近100億美元。為援救此次危機,瑞銀著手引入GIC及中東投資者注資。關鍵時刻,GIC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向瑞銀注資97.4億美元(約759億港元),並藉此持有瑞銀9%的股權。如此大手筆的傑作,也是GIC歷來對單一公司最大筆投資。

對於此次投資,GIC時任副主席陳慶炎表示,「我們的投資組合是長期性的投資。我們投資瑞銀是因為它有獨特的長項。瑞銀在全球財富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因此,我們很有信心這些投資會長期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回報。」

事後來看,當時市場可能仍然小覷了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力。儘管獲得了GIC的輸血注資,但瑞銀的股價卻依然沒有止住下跌的趨勢。令人意外的是,面對連年虧損和股價下跌,GIC卻似乎失去了敏銳的嗅覺。

根據瑞銀髮布的2007年財報,全年瑞銀虧損43.84億瑞士法郎,但此時的GIC卻逆勢而動,繼續增加在瑞銀的股權佔比,一度達到9.54%。整個2008年,瑞銀集團虧損196.97億瑞士法郎,是該銀行歷史上最大的全年虧損,但2008年 5月,瑞銀按每20股配7股新股的方式配售,GIC全數認購,再度注入約7700萬新元。

到了2009年,連GIC主席李光耀都已經意識到,由於太早進場注資瑞銀,導致蒙受賬面損失較高,但GIC時任副董事長陳慶炎卻依舊堅定。他曾多次表示,仍然對瑞銀的前景有信心,甚至在瑞士政府賣掉持有的瑞銀9%的股權後,GIC依然表示,「作為瑞銀的大股東,以長遠來看,我們仍然對前景有信心。」到了2010年,面對已經達到51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執迷不悟的GIC還是沒能意識到敗局已定,時任首席投資官黃國松表示,可能需要比最初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收回該筆投資,但對瑞銀的長期前景「有信心」。

GIC的瘋狂豪賭最終沒能挽回敗局。經歷了十年的跌宕起伏,GIC最終還是無奈地選擇低頭,於是有了本文開篇提到的GIC減持瑞銀股票的新聞。

目前已經有太多的文章,對GIC的投資虧損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中的大多數觀點也為筆者所認可。然而,筆者認為這些文章大多還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並沒有意識到GIC投資虧損背後的必然性。

這種必然性不止反映在GIC,也反映在另一個耳熟能詳的新加坡投資公司——淡馬錫。與GIC類似,近年來淡馬錫的日子同樣不好過。2016財年,淡馬錫凈值較上年減少240億新元,1年期股東總回報率為-9.02%,相比上年的19%大幅下滑。

GIC和淡馬錫目前的窘境,固然有市場的原因,但背後政治的因素同樣不可忽略。可以說,正是因為近年來新加坡本身的政治政策出現誤差,戰略定位出現失誤,才使得兩家投資公司舉步維艱。

換句話說,如果新加坡仍然延續自己作為中美或者東方和西方世界溝通的橋樑,那麼,它既可享受西方的資本優勢又能享受東方的市場優勢,資本運作自然遊刃有餘,企業發展也會蒸蒸日上。但遺憾的是,新加坡選擇了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甚至主動拉美抑華。這就必然使得他們錯失了不少中國發展所創造的巨量投資機遇,而資本的逐利性又驅使其盲目崇拜所謂的西方品牌企業。即使如此,新加坡GIC此時此刻的斬倉是否就是最佳時機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僅如此,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發展,將使得新加坡本身的政治地位急劇下降。如果有朝一日,以馬來西亞和巴基斯坦為代表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夠完全取代新加坡的戰略意義時,不管是GIC還是淡馬錫,要面對的可能就不是投資虧損,而是破產了。


推薦閱讀:

開源和節流都很難,沙特的土豪范兒還能維持多久?
長期經濟與短期經濟中宏觀經濟分析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看待香港鋪租的暴跌?
如何評價這篇唱衰中國經濟的《最後的印錢》?

TAG:马六甲海峡 | 宏观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