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4章 道的樣子
第四章
同樣,先看看現在通行的斷絕和註解: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再看看我 通過 相對性法則 去 領悟的斷句和真解: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以相對性法則得到的真解:
自然的法則,如果你把它的運用/展現 比喻成 像提起茶壺沖茶一樣用,或許它用了之後應該就不是滿的了吧,但它卻一直是滿的。
把自然法則 比喻成深潭的話,那它可真深啊!就好像能包含世間所有事物那麼深。
我們通過 去掉自然法則的運用/展現 的所有相對性,比如 「銳」 vs「鈍」,「是」vs「非」,「明」vs「暗」,「大」vs「小」這些相對性,就能得到自然法則的本來面貌了。
可去除了所有相對性之後的這譚水, 真是清澈透明啊!
透明的分辨不出它存在或不存在。
我不知道在自然法則存在之前的是什麼,但我知道 自然法則是宇宙萬物萬象的祖先。
我的感悟: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自然法則長得是什麼樣的呢?如果把自然法則比喻成一種容器,比如說茶壺。那它的運用可以比喻成茶壺裡裝的水。 提起茶壺倒水沖茶,按人們的常識,茶壺裡的水應該是越用越少吧,用了水,茶壺肯定就不是滿的了吧?可這個茶壺卻一直是滿的。老子 通過把自然法則比喻成 茶壺,來告訴我們,自然法則是有限的,但相對性變幻卻是無限的,自然法則可以展現出無限種類別的事物。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深潭。這裡是用來比喻「道」的容量無限。
自然法則展現的事物是無限的,把自然法則比喻成一種容器,比如說深潭。這個潭就深的能包含宇宙中所有的事物。老子把自然法則比喻成一個無限深的譚, 把它展現的事物比喻成 這個譚里的水,以此來告訴我們,自然法則是有限的,但它的表現形式卻是無限的。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第一章老子告訴了我們 通過去相對性,人們就可以發現自然法則。所以老子在這裡通過舉例來告訴我們,要去相對性,從而發現宇宙法則。
「搓其銳」,字面翻譯就是 把它銳的給搓平。本質的意思是 把事物 去掉它 「銳」vs「鈍」的相對性。
「解其紛」,字面翻譯就是解決它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就是 「是」vs「非」的觀念。所以這句話的本質意思就是,去掉事物的 「是」vs「非」的相對性。
「和其光」,字面翻譯就是 把光的事物 和 不光的事物混合一下。本質的意思就是,去掉事物的「明」vs 「暗」的相對性。
「同其塵」,字面翻譯就是 把所有的塵埃都弄的一樣。「塵」就是用來形容 細小的土,所以這句話的本意就是,去掉事物的「大」和「小」的相對性。
老子通過舉這個4個例子,來形容去掉事物的所有的相對性。
湛兮,似或存。
湛:清澈透明。這裡用來形容「道」的無相對性。
把這譚里裝的水去掉所有的相對性之後,就得到了 自然法則,就能看到這個深潭的本來面貌了。但是去掉了所有相對性之後的 深譚,是清澈透明的。透明的無法分辨這個深譚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老子通過用深潭透明的不可分辨存在不存在,來形容 自然法則是無形的。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象帝:萬物萬象的集合。
老子通過用 容器本身透明的不可分辨存在不存來,來告訴我們,完全沒有了相對性,就無法分辨存在與否,也就沒有 「存在」vs「不存在」的相對性。所以自然法則就沒有 「存在之前」 和 「存在之後」的相對性,就沒有 「在自然法則存在之前」 的這種定義。所以 自然法則就是宇宙萬物萬象的初始狀態,是宇宙萬物萬象的祖先。老子通過比喻來再次告訴我們,自然法則沒有相對性,它是宇宙萬物萬象的起始。
總結:第4章,老子用比了幾個比喻,來描述自然法則的有限和無形的性質,以及它運用相對性變幻後展現的事物的無限性。並通過去相對性,推導出自然法則是宇宙萬物的起點。
推薦閱讀:
※爸媽,我不想再聽話了
※文言文是死文字?用中指點菜很開心嗎?
※「房子給弟弟不給我,很正常啊。」——蛤?唉!
※論文大燜鍋:JDE論文速遞 長期人力資本測算
※《爸爸去哪兒4》花式帶娃秀,除了看熱鬧還能看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