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不需要儀式感,《安和橋》也不需要你們過分的解讀。

原諒我今天講了一些時事。因為我確實非常喜歡民謠,也非常喜歡安和橋(準確的說是安和橋那一片的某一家烤串店)。所以這篇文章我不得不寫。

這幾天,《安和橋》又上了熱門。這一次是因為薛之謙在上海演唱會上,給前妻浪漫的承諾,唱了這首歌。

和《董小姐》一樣,上次《董小姐》火了是因為左立翻唱。

而宋胖子的另一首歌《斑馬斑馬》,上一次上熱門是因為IU來北京翻唱。

真是造化弄人。宋胖子的歌都是被翻唱,才讓更多的人知道。不過這也沒什麼不好。更多的人能聽到,才會有更多的人在心中產生潛移默化的感受。

我入民謠坑很久了。說實話。民謠沒有那麼多複雜的電子音樂搭配,也沒有什麼所謂的流行和搖滾批判。更多的他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達與感受。

這很重要。

關於音樂和人生,我一直給我的私教學生講幾點:

一:分清人和作品。不能把一個明星的作品和人強關聯,那樣你很難得到音樂品味的成長。

二:尊重每一種音樂和人生,也尊重每一個人的行為。因為每個人的家庭和環境經歷都不同,有結果必有原因,他們的經歷不同導致他們對於事物的反應也不同。有差異,很正常。

三:對人生保持適度的「儀式感」,否則你會陷入無畏的感性中。

什麼是分清人和作品?

那就是你可以追星,但你要分清楚人和他的作品。人再優秀,作品很差勁,你是得不到收穫的。因為最後你是不可能嫁給那個明星的。 反之,人犯了錯誤,但是作品很優秀的話,那麼這些作品你依舊可以繼續喜歡下去。宋冬野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的歌曲,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多變的流行元素。簡單的比喻、日常的生活、內心的感慨、外在的環境。配合他低沉濃重的嗓音。每個人聽起來,都會有不同的感覺,都會觸發出每個人內心。他的細膩感情卻不外露,你很難不喜歡上這樣的歌曲。

當然,從他這個人來說,他吸大麻,肯定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我抵制他的這些行為,但這不妨礙拋開他的人,去喜歡他的歌曲。

什麼是尊重每一個人?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反饋都是不同的。中國就是十三億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環境,家庭,經歷,個人反思和成長影響,都是不同的。很多人都很小瞧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其實心理學角度講,比如Murray Bowen說過一個叫做多代傳承(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的概念。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家庭每一代人都傾向於把自己的問題、價值觀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或是正向,或是反向。當然這個問題我不講大,我一般會在給高端家庭做私教的時候才會更深入的講到原生家庭的問題和自我分化方式。

這裡,我只是簡單表達。那就是每個人都是不同樹枝上面不同的分叉。所有人構成了社會這個大樹。但每個人都又是不同的。

所以不同的人會對不同的藝術形式產生偏好。比如我之前做遊戲,可以明顯發現某類固定人群對於某類固定遊戲會產生共同偏好,而這其實追根溯源,是和他們的經歷類似有關。

同樣,初次接觸搖滾的兩個人,他們對於搖滾帶來的心靈觸動和情感反饋程度都是不同的。這就會導致他們其中一個人更容易愛上搖滾。民謠也是如此。一般來說,感情細膩的人通常是因為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過類似的感情創傷,而他們一直對此耿耿於懷。這類人在面對民謠這種更需要心理感情理解的形式來說,就會更容易沉浸下去。

同樣,每個人對於事物的處理方式也會不同。有的人會非常喜歡「儀式感」,他們喜歡在某些時候用固定的事情去紀念,或者去造成一種讓人銘記的儀式,來緬懷自己的感情。經常願意去看老家舊址如是,總是願意去懷舊給前女友發微信也如是,總是記得紀念日,如薛之謙般想要用特別的方式去記錄這件事情,也如是。

這裡,我不說薛之謙情商如何,也不說去徹底表達自己的感情如何,也不說他前妻看到微博刷爆複合的感受如何,更不說他到底是情感表達還是炒作如何如何。我只說說,對民謠,對《安和橋》來說,儀式感的問題。

為什麼要保持適度的「儀式感」?

我覺得宋冬野對於民謠的儀式感把握的非常好。

為什麼呢? 因為宋冬野自己就沒有強行把自己的個人色彩和歌曲混合在一起。民謠這種類型的音樂,最不需要的就是外在表露的「儀式感」,他更需要人發自內心的自我感知。

所以當有人在知乎上問宋冬野「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的時候,他並沒有表露自我,洋洋洒洒寫出很多愛恨情仇的故事。而只是簡單的回了一句:

這才是民謠的真諦。民謠是需要你自我去感悟的。能直白說出來感情的民謠,永遠都不是民謠的表露。

宋冬野輕鬆的一句「那麼比喻了一下」但當你真的聽到他在歌曲里唱到這句話的時候,你真的不會觸動么?你真的以為他沒有把感情把自己的故事融進去么?沒有外露,沒有儀式感的民謠,才更能深入人心。

所以我們沒聽過民謠歌手過多的談起感情。宋冬野沒有,萬曉利沒有,李志也沒有。李志的梵高先生多年不唱,但他從來不會和大眾哭訴自己曾經多麼無奈多麼如何如何的感情。但每次當你聽起《梵高先生》的時候,你就都懂了。

來聽聽那首他在義烏時候再次唱起梵高的感情。

梵高先生- 李志 義烏隔壁酒吧—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2NjEzMTUy.html

如果他鋪墊了很久感情,才唱的話,後面會有那麼多人喝酒流淚么?

所以,我才說,薛之謙在這一點上,做的不夠好。如果他沒有唱歌前的那些話,最後唱完「你好,再見」就戛然而止的話,就完美的多了。因為民謠是不能外露,不能有太強儀式感的。否則感覺就不到位了。

當然,至於他到底是不是炒作如何如何,我知道薛之謙的粉絲很多,我不再多說,尊重每一個人的表達,無論它是不是有其他目的。也尊重每一個人對於事物的選擇。無論情商,也無論感性或者理性。我也不是娛樂號,所以話題到此為止。

音樂如此,人生也如此。很多時候,非常喜歡「儀式感」人生的人,是很值得同情的人。因為他們必定經歷過一些傷心刻骨的往事、(來敲黑板,假如你發現你的老闆是一個非常有儀式感的人,你能通過一周的相處時間,迅速的推斷出他的個人經歷,從而可以更深刻的認識他嗎)

但人生若完全沒有「儀式感」,也是很不浪漫的事情。太過於理性的生活反而會對平淡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壓力。所以偶爾的儀式感,也算是生活中和心理上的浪漫的調味劑。

把握儀式感在你人生中所佔的比重,是很重要的事情。什麼時候該有小感傷,什麼時候該理性,其實就決定了很多你人生中很多很多事情。過度的儀式感,很容易產生反作用。也很容易被人抓到內心情感的把柄。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遺憾。生老病死,出國失業,刻骨銘心的分離,激動人心的勝利。勾心鬥角,縱橫捭闔,我們所經歷的事情太多太多。所以,在該浪漫的時候小浪漫,在該銘記在內心的時候,就安靜的聽歌就對了。不需要太多解釋,也更不需要太多過度的解讀。因為這一切只能存在在你一個人的內心裡。

赤裸裸的拿出來,就沒意思了。

首發於我的公眾號「驚雲小屋」

另:我寫了一篇關於工作,職業選擇和個人焦慮的終極解決辦法,關注公眾號後後台回復5即可收到。

推薦閱讀:

社交軟體在非洲會被封么?地球知識局
互聯網簡訊-20171120
我們已經生活在《攻殼機動隊》里的未來嗎?
這可能是知乎上 最全的各類排行榜匯總
綜藝電影為什麼評價低?

TAG:知乎 | 互联网 | 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