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代靈台的「模擬天穹」——關於彗星長度、觀測方式和靈台形制的推測

(在銅製渾天儀發明以前,西漢和東漢初的靈台怎麼觀測天象,史書記載太少,現在學界也不清楚,於是寫了這則「模擬天穹」的推測,因為過於狂野,單獨成篇。)

漢代文獻記載彗星長度、星月距離,常用丈、尺單位。比如彗星「長丈」「長八尺」「長二尺」「客星氣白,廣二尺,長五丈」……這種長度讀數,當然是離觀測者一定距離的,和極遠處的星象呈三角比例關係。

那麼,這個丈量尺子和觀測者之間的距離,應該是多遠呢?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筆者猜測,這可能和靈台的大小有關,即觀測者在靈台正中央,外圍畫一個圓圈,再搭起若干個大跨度的半圓弧,形成一個大型的半球形參照系——模擬天穹(有點像蔬菜大棚的框架,這和古人「天圓地方」、「蓋天」「渾天」的宇宙理念都能夠對應)。關於星象的各種長度,應該都是模擬天穹的半圓弧上面的刻度讀數。

先來看東漢洛陽靈台的規模:「原為一方形高台建築,現存台址,東西寬約31米,南北長約41米,高8米。」此台應該是邊長40餘米的正方形,其內切圓可以構成模擬天穹的基礎,則觀察者到「天穹」的距離在20米以上。

西漢長安的靈台遺址,現在已經基本見不到了,但古書中有一些記載。比如《長安志》載:「漢靈台遺址,崇五尺,周一百二十步。」1漢尺約今24厘米,一般認為漢代一步為六尺,則一步約1.4米,120步約是170米周長,則正方形邊長40米有餘,和東漢靈台遺址接近。

《長安志》載西漢長安靈台「崇五尺」,可見高度遠不及東漢洛陽靈台。但關於長安靈台還有一個記載,來自東晉末年郭緣生的《述征記》:「長安宮南有靈台,高十五仞,上有渾儀,張衡所制。」7尺為1仞,約今1.7米,高15仞,約今25米。這和《長安志》記載差距太大,而且如果長安靈台能有這麼高,應該能像洛陽靈台一樣保留到今天,事實顯然不是。

但是要注意,郭緣生看到的長安靈台並非廢墟,還是後秦的姚泓朝廷正在使用的,上面還有張衡製作的渾天儀(本來在洛陽靈台,可能苻堅前秦時從洛陽搬到了長安)。如果把這「十五仞」(25米)是「模擬天穹」的高度,就很容易理解了。

前面已經說了,西漢長安靈台邊長約40米,其內切圓構成的「模擬天穹」半徑約20米,高度「十五仞」(25米)似乎超了一些,但古人的肉眼測高未免不夠精確。

此外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長安靈台的尺寸可能還要略大一點。這涉及到對漢代1「步」有多長的質疑。來看古書中對漢武帝茂陵規模的記載,《長安志》引《關中記》:「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現代文保部門對茂陵的實測為:「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以邊長240米計算,除以140步,則每步長約今1.7米(據說步子大了容易扯傷)。如果按這個標準計算,西漢靈台120步的周長,應是今天的200米,邊長為50米,「模擬天穹」高度(半徑)為25米,和郭緣生記載的高度「十五仞」(25米)就完全吻合了。

史載西漢武帝時,落下閎始做渾儀,可能就是這種「模擬天穹」,應該是由若干個半圓弧構成,直徑跨度在40到50米之間,至於它們有哪些具體要素,比如是否有正南北和正東西方向的半圓弧,是否有代表太陽黃道兩端的兩條圓弧,就不好說了,但有若干條這種半圓弧,才容易確定日月星辰在特定時間的坐標,進而統計其單位時間運行的角度。

但是,從建築技術看,這麼大跨度的半圓弧應該有很大難度;觀測也有難度,就是在黑夜中,恐怕難以看清圓弧上面的長度單位。另外,我想也可以有簡化的替代辦法,就是在靈台正中立一根長竿子,也未必有25米高,從竿子頂端放射狀拉出若干根繩子,這些繩子就是觀察天體位置的坐標系。

到東漢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4年),賈逵造了一台銅「渾儀」,是個直徑約1.5米(漢代八尺)的圓形黃道、赤道軌,軌道上面裝有活動的望管(窺視管),從管子的正中望到某個天體時,就記下了其度數。東漢末張衡的渾天地動儀,應該是賈逵渾儀的升級版。這種小型渾儀更加精密,記錄的是天體的圓周度數,但不再能確定其長度是若干丈、尺了。

推薦閱讀:

有疑書話|秦檜是"兩個中國論"的祖宗
古代詩人詞人哪個不風流?不去青樓溫柔鄉?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26 曹魏代漢 三國鼎立
如何總結周敦頤對宋儒以致於後代儒學的影響?
儒學誤國么?

TAG:中国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