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戀到底是自然發生還是人工誘發?
現在的社會新聞里,再也看不到純美的愛情了。時間迅疾,年代更迭,瓊瑤阿姨的《窗外》之後,文學作品裡,也已找不到懵懂初戀的羞澀與美好。而影像作品,更是在刪減與未刪減的炒作中落幕,那些年輕的愛情,究竟何去何從,已無從知曉了。
但《我心雀躍》還是想將時間線拉回那個一遞眼神內心便兵荒馬亂起來的年代,課堂上看到新女老師目瞪口呆的男生,與男老師不期而遇時心如鹿撞的女生,在這個故事裡,都不在躲閃觀眾的目光,導演甚至讓男生偷偷拉票想做漂亮女教師的課代表,讓女生偷偷闖進美術老師的辦公室——這些青春時期的經歷帶著時代烙印,終於走在陽光之下,而導演的表現,更能看見融於其中的悸動心情,彷彿像遇見並闖回自己的青春記憶一樣。
其實,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的價值所在——對於「師生戀」的解禁,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師生戀情一直被家長視為洪水猛獸,即使在社會話題中,亦屬於異端——即使如法國總統和他的妻子,最開始的愛情同樣不為家人與社會所包容——以致在所有華語影像作品中銷聲匿跡,不信你去百度師生戀電影,內地作品寥寥,而高中時代的,恐怕就是有你也看不到。
但《我心雀躍》並只是將故事聚焦在「師生戀」上,它更多的是在試圖探討這種青春未滿時期的愛情到底是自然發生還是人工誘發,這一點特別有意思——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那種在心裡圈養一千隻小鹿的年紀,也曾經在那個年紀里被觸發了極致浪漫的愛情夢想,但或許到現在也無法明白,這種情感的產生,到底是怎麼來的,又到底是怎麼沒的。
影片用了大量的符號來象徵這一時期的感情與心:窗外的雨、掛滿屋頂的霓虹燈串,櫥窗里的彩色玻璃瓶,還有映照被T恤緊裹的含苞待放身體的鏡子,水箱里孤獨游來游去的魚,籠子里覆羽聳立尾羽上翹的大鴇,還有床上徹夜難眠翻來覆去的人,都在寫意著那個時代少年男女的心境。
但越是多的符號湧入,越是難以從一個清晰的邏輯中找到情感的落腳,也越是懷疑彼時那濃烈的期待和憧憬是身體內分泌的緣故,還是來自潛移默化的他人影響——或者,年齡的錯層造成對世界的認知,在彼此身上產生了互為吸引的心理效應——美術老師鄒野教高二的女生劉唯唯製作畫冊,同時白布遮掩下未完成的畫作又使之充滿好奇,好奇與崇拜絕對是少女的天敵,一旦遇上,無不甘願被俘。當然,漂亮而又充滿成熟氣質的女教師絕對是少男殺手,遇上,便是死路一條。
其實,《我心雀躍》是一次重返17歲心靈的冒險,在玩一場「報告老師,我喜歡你」的遊戲。
推薦閱讀:
※那些青春早該知道的事?
※有沒有一隻樂隊的一首歌,你聽起來總是讓自己內心淚流滿面?
※芳華易逝,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昨日雞湯(四) 月光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