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故事 | 德國風景畫的起源,亂世元老與河畔詩人

名畫故事|28

當你看到一個潮流的時候,你已經站在了潮流的末尾。決心作引領者的人,會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

16世紀初,偉大的北方藝術拓荒者丟勒在紐倫堡崛起,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享譽歐洲的德意志繪畫大師。從那以後,北方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宗教改革運動也為這裡帶來了自由的氣息。然而,新的思想卻引發了新的動蕩,北方帝國的前景依然令人十分堪憂。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生產力非常底下,也沒有發展航海貿易的條件,因此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從農民身上壓榨出來的血汗錢,這些農民被天主教會和封建領主層層盤剝,過著狗一樣的生活。在宗教改革逐漸興起之後,農民們聽說信上帝在家也能信,根本不用給教會送那麼多錢,氣得紛紛舉起鐮刀鋤頭大鐵杴,發起了一場暴動。1524年,「德國農民戰爭」就此爆發。然而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封建貴族軍隊,手持農具作戰的村頭大伯們根本不堪一擊。最終起義失敗,將近十萬農民在戰爭中被殘忍地殺害。

十萬農民的損失導致帝國經濟進一步惡化,政治上也沒有了進行改革的動力。普通人連命都保不住,哪還有什麼人文主義可言?於是,北方帝國的藝術沒有繼續向「以人為本」的古典主義發展,而是走上了一條幽暗詭譎的、具有「帝國特色復興主義」的道路。

在丟勒活躍的那個年代,帝國有一位非常神秘的畫家,神秘到人們連他叫什麼都不知道。17世紀的一位作者把他稱作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估計也是自己瞎編的,不過這麼多年來一直這麼湊合叫著,大家也就習慣了。事實上除了姓名以外,這個人的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單位、聯繫電話、微信號碼這些信息人們一概不知。知道的只有一件事,1512年他娶了一個妹子叫安娜,是個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不過結婚10年之後這個妹子就瘋了,被當地三甲醫院診斷為魔鬼附身,估計去他家和看恐怖片的效果差不多。

邪乎的事情還沒完,這位神秘畫家當年經常和一個叫馬蒂亞斯·尼特哈德的搭檔在一起工作,這位搭檔出生在德國的維爾茨堡。到1938年的時候,有人提出一個詭異的理論,尼特哈德其實就是格呂內瓦爾德,他倆是同一個人。但這個理論沒有得到一致認可,學者們認為他倆只是碰巧叫同一個名字,又出於某些原因總在一起工作。所以格呂內瓦爾德究竟是誰?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還是根本沒有這個人?誰也說不清楚,也不知道那個叫安娜的妹子瘋掉之前究竟發現了什麼。

鑒於這個人實在太邪乎,人們送給他一個外號——「德國科雷喬」,因為他們都是像時間旅行者一樣虛無縹緲的存在。然而不同點在於,科雷喬是穿越到未來,格呂內瓦爾德是穿越到過去。

因為他的畫風特別復古,我們把他簡稱為「格老」,雖然已經了解到丟勒帶來的新思想和新技法,他卻仍然堅持用中世紀的陳舊方式來創作。那種風格讓人感到殘酷、壓抑,卻又難以忘懷。

格老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大概是從1512年開始創作的,委託者是法國邊境小鎮伊森海姆的聖安東尼修道院。這家修道院事實上是一家「皮膚病專科醫院」,主治「壞疽性麥角中毒」,基督教稱其為「聖安東尼之火」。當時德國的農民生活貧苦,經常吃變質的燕麥食物,因此這種病非常高發,很多人最後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這樣一個聽上去陰森恐怖的地方顯然很適合格老發揮,於是他為這家醫院創作了具有三個裝飾界面的宏大作品——《伊森海姆祭壇畫》。

格呂內瓦爾德,伊森海姆祭壇畫(閉合)(木板油畫)

約公元1512-1516年

科爾馬安特林登博物館

嵌板閉合時的畫面由四個部分組成,左右兩側分別是聖塞巴斯蒂安和聖安東尼,他們是病人的守護者。基座上的圖案是「哀悼基督」,而它上方的主畫面是「基督受難」。正中央,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身體扭曲,傳遞著巨大的痛苦,身穿白袍的聖母倒在了約翰的懷裡,抹大拉的瑪利亞跪地痛哭。而在另一邊,施洗者約翰正在朗讀《聖經》——「他必興旺,我必衰微」。地上的羔羊將血流入聖餐杯,象徵著基督的受難。

格呂內瓦爾德,伊森海姆祭壇畫(中層)(木板油畫)

約公元1512-1516年

科爾馬安特林登博物館

在有重大節日時,嵌板的第一層會打開,露出裡面的三個畫面,左右兩側分別是我們熟悉的主題,「受胎告知」和「耶穌復活」。中央部分是「聖母子與天使」,半空中隱約可見一個由天使墮落而成的魔鬼,他是耶穌需要對抗的邪惡勢力。

格呂內瓦爾德,伊森海姆祭壇畫(內層)(木板油畫)

約公元1512-1516年

科爾馬安特林登博物館

祭壇最內側有一個雕刻家尼古勞斯·哈格瑙製作的壁龕,左右兩側則是格老創作的風景奇幻的畫面,這次主角換成了負責治療「麥角中毒」的聖安東尼。左側是他在一個奇幻叢林中拜訪聖保羅的情景,右側則是他被一群魔鬼拷打的恐怖場面。角落裡一個躺在地上的人腹部腫脹、身上布滿了疔瘡,表現出「麥角中毒」的病症。

伊森海姆祭壇畫局部 聖安東尼被魔鬼拷打

在這部作品中,格老體現了與丟勒截然不同的追求。他沒有採用任何人體比例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是把人物刻畫得像中世紀時那樣抽象而失真。他甚至犧牲了某些畫面的美感,來表現疾病帶來的苦難,用這種方式激發人們對救贖與死亡等課題的思考。這種追求精神內涵而放棄人體表現的繪畫方式,看上去與文藝復興的訴求背道而馳,顯得保守而落後,但也如實反映了德國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因此,這種落後反而顯得真實而貼切。

由於格老是一個喜歡穿越回古代的神秘人物,因此他的作品採用的還是天主教會喜歡的大型祭壇畫。但隨著宗教改革的愈演愈烈,這種繪畫形式逐漸衰落了。因為新教領導者路德認為,教堂里出現大型繪畫裝飾太鋪張浪費,而且會導致「偶像崇拜」,人們去了之後光顧著「看圖」忽略了跟上帝的交流,所以新教的教堂一般都是「清水房」,基本不搞「內部裝修」。但這也不是說新教就不讓搞藝術,他們贊成用印刷品這種便宜實惠而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讓上帝走進千家萬戶,成為老百姓都能拜得起的神。

於是,一位順應歷史潮流的畫家出現了,他叫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我們簡稱他為「克老」。克老跟格老差不多處於同一個時代,但是風格和性情都反差很大。克老是一個非常審時度勢、精明圓滑的人,因此得到了很多恩寵,也為自己的藝術事業鋪平了道路。

克老於1472年出生在小鎮克羅納赫,這也是他姓氏的來源。他從小和父親漢斯學畫畫,後來遊學於德國南部的幾座城市之間,名氣不是很大。直到32歲的時候,克老開始時來運轉,他的才華吸引了薩克森選侯國的統治者腓特烈三世的注意,並且被邀請到選侯國首府,德國東部城市維滕貝格來工作。

此後沒過多久,維滕貝格這個地方就火了。由於腓特烈三世是一個支持宗教改革的君主,他興建了著名的維滕貝格大學,並邀請路德在這裡授課。此後,這座城市就成了宗教改革的大本營。

作為一個很會審時度勢的人,克老毫無懸念地加入了新教的陣營,並且和路德關係很好,好得跟閨蜜一樣。克老沒事就去路德家畫肖像,差不多把路德的全家老小都畫了個遍,家裡那些八卦沒有他不知道的。然而讓路德最開心的可能還不是這一堆肖像畫,而是克老為新教製作的一套教科書般清晰明了的版畫——《法律和恩典的寓言》。

克拉納赫,法律和恩典的寓言(木刻版畫) 約公元1529年

倫敦大英博物館

在這套木刻版畫里,天主教與新教思想的差異得到了最清晰的圖示。克老用一顆樹將畫面分成兩個部分,左邊表現了天主教宣揚的「最後的審判」,一個裸奔的男子被手持長矛的骷髏趕下地獄,旁邊是先知摩西在展示手中的《十誡》,告訴他「老大判你下地獄是依法辦事」。畫面右邊則表現了新教的「恩惠」思想,十字架上的耶穌像花灑一樣把血噴到一位裸男臉上,施洗者約翰在旁邊對他說「你看,老大已經幫你把罪洗乾淨了」。

克老沒有對畫面進行任何布局和潤色,而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把繪畫表現得極其通俗易懂,完成了喚醒和教化民眾的時代任務。它像商家的宣傳海報一樣迅速地把產品理念推廣到所有觀眾那裡,好讓大家明確這個道理,「信新教,老大能救你,信天主,老大捅死你」。

然而克老也並不是只會畫這種簡筆畫一樣的「宣傳海報」,作為一個宮廷畫師,他還必須能給封建貴族提供消遣用品,因此成為了那個年代北方少見的經常畫裸體人物的畫家,其中畫得最多的是古希臘神話中與維納斯有關的故事。這些作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幅就是《帕里斯的裁判》。

克拉納赫,帕里斯的裁判(木板油畫) 約公元1528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帕里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王子,曾經受邀擔任一次「選美大賽」評委,參選的三個妹子分別是密涅瓦、維納斯和朱諾,她們的古希臘名字可能更耳熟一些——雅典娜、阿芙洛狄忒和赫拉。畫面里的帕里斯身穿薩克森貴族的盔甲,坐在地上思考「誰是最美的人」。旁邊拿著一個大玻璃球的墨丘利等待著為獲勝者「頒獎」,這個獎在原著中應該是金蘋果。三個妹子正在一邊凹造型,中間那位和帕里斯一樣戴著寬檐大帽子的是維納斯,她用手指著天上的丘比特,對自己的獲勝已經做出了劇透。在遠處的背景中,我們能看到描繪得如同多瑙河風光的浪漫景緻。

克老塑造的人物雖然具有一定的重量感,但也沒有採用丟勒那種嚴格的人體比例法則,而是表現出中世紀繪畫那種細長而輕盈的特徵,與義大利藝術中的人體有著巨大的反差。這種簡單而輕巧的畫法使作品具有一種諷喻式的活潑氣氛,體現了一絲宮廷時尚趣味。而對自然景觀的突出描繪,更是為下一代畫家做出了重要的點撥。

雖然格呂內瓦爾德和克拉納赫的風格迥異,但同樣堅守了北方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後來,人們將他們和偉大的拓荒者丟勒一起,稱作北方藝術界的「德意志三元老」。

在「三元老」的指引下,具有獨創精神的青年才俊終於脫穎而出,他突破了傳統思想和南方理念的束縛,讓德意志的繪畫藝術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這位青年才俊有個繞口令一樣的名字,叫作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爾,我們簡稱他為「二阿哥」。當然了,這位二阿哥的父親並不是皇上,而是一位細密畫家,善於在極小的畫幅上展示大量的細節元素,算是一位有絕活的工匠大叔。「二阿哥」大概在1480年前後出生在雷根斯堡,它位於德國南部的多瑙河畔,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夢幻都市。1245年起,雷根斯堡和紐倫堡一樣成為了「帝國自由市」,是巴伐利亞地區的貿易中心,政治影響力很大,可以稱得上是「好山好水好地方,有錢有勢有逼格」。

跟著父親學了幾年繪畫之後,二阿哥也選擇了遠遊他鄉。他沿著美麗的多瑙河一路向南,越過阿爾卑斯山去往義大利,旅途中那些壯麗的風景使他深受震撼。在義大利遊學期間,二阿哥目睹了很多喬爾喬內的風景畫作品,那種對自然風光的描繪手法令他受益匪淺。於是,一個新念頭浮現在了他的腦海中——畫出這個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最美的風景並不遙遠,就在他來時的路上。河谷邊那茂密幽深的樹林,戰士一樣挺拔而斑駁的冷杉,身披著青苔的古老落葉松,恰逢日落時分,斜陽如血,萬籟俱寂。這裡是凝固在剎那間的北國故鄉,流淌在記憶里的多瑙河畔。

回到雷根斯堡之後,二阿哥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繪畫題材——「純風景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雷根斯堡附近的多瑙河谷風景》,它被稱為史上第一幅「實地風景油畫」。

阿爾特多費爾,雷根斯堡附近的多瑙河谷風景(木板油畫)

約公元1522-1525年

慕尼黑老繪畫博物館

畫家真實描繪了多瑙河畔韋爾特城堡周圍的壯麗景色,高遠的視角創造出開闊的意境與浪漫的風情。人物消失了,故事和寓意也消失了,這裡只有人們對於一處自然風光的純粹喜愛。它突破了幾百年來繪畫的敘事功能與教化意義,將風景從背景中解放出來,成為獨立而完整的主題。在阿爾特多費爾心中,自然是一種高於人類的存在,人的舉動只是對自然的崇拜與追逐。

可能是由於對家鄉的文化建設做了突出貢獻,二阿哥在1517年的時候成為雷根斯堡市議員,參與商討各項政策法規,到了1528年的時候,他「顧全大局」與「高瞻遠矚」的意識受到群眾認可,直接被選舉為市長。然而二阿哥最終婉拒了這份美差,並表示自己希望把精力專註在一件不尋常的工作中。

在大家以為他只是客套幾句而已的時候,這份不尋常的工作已經開始。1529年,他接受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一世的委託,創作了一幅驚天動地的巨作——《伊蘇斯之戰》。

阿爾特多費爾,伊蘇斯之戰(木板油畫)約公元1529年

慕尼黑老繪畫博物館

這部作品的宏大格局超越了人們的想像力,它所描繪的不再僅僅是地表風景,而是宇宙奇觀。畫家把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與波斯國王大流士的一場史詩對決,安排在雄奇壯闊的天幕之下,高處俯瞰的視角使人物變得密集而渺小。遠景中是地中海與塞普勒斯島的奇觀,太陽與新月在空中對峙,地平線呈現出彎曲的角度,幾乎使人感到地球的轉動。一塊飾板懸浮於空中,講述著這場戰爭中亞歷山大大帝的輝煌戰果。

伊蘇斯之戰局部 逃跑中的大流士

伊蘇斯之戰局部 地中海與塞普勒斯島

畫家處理密集人物細節特徵的技巧可謂史無前例,令人嘆為觀止。戰士們身穿16世紀樣式的戰甲而非公元前4世紀的真實樣貌,表現了借古喻今的含義。當時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戰勝了入侵維也納的土耳其人,贏得了一場同樣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方對決。震撼人心的宇宙奇景在哲學層面上升華了自然界的存在性,引發了人們對世間輪迴與時空永恆的思索,魔幻般的景象也驚人地預示了幾百年後浪漫主義與表現主義的崛起。

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作品,使阿爾特多費爾成為了無可爭議的風景畫先驅者,為北方帝國的藝術探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在他的引領下,德意志民族的國度里湧現出了一個又一個風景畫高手,他們與義大利的藝術理念分道揚鑣,創造了北方文藝復興最具獨創性的突破。這些風景大師們被賦予了一個浪漫而詩意的名字——多瑙河畫派,而阿爾特多費爾則是這一畫派當之無愧的領軍者。

當多瑙河畫派靜靜地描繪著北國故鄉的水光山色時,宗教改革所引發的動蕩卻演變成了一場災難。無奈之下,一位剛剛嶄露頭角的天才畫家被迫一路西行,他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在那個尚未崛起的島國中開始大顯身手。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要出國留學!」這是我聽過最走心的回答
這倆瑞士街頭藝術家,畫了21年牆繪!丨洗眼打卡
對話倫敦Frieze弗里茲藝術總監Victoria Siddall| Frieze London
Jean Dubuffet|杜布菲,原生藝術的創始人之一
Lilith 1868 亞當的前妻

TAG:艺术 | 美学 | 名画 |